APP下载

商业银行活期储蓄影响因素研究

2021-04-01谷斌张茜卜雪萍

中国市场 2021年3期

谷斌 张茜 卜雪萍

[摘 要]影响商业银行存款的因素较多,并且不同种类的存款其影响因素有所差异。文章以Y银行31个省分行为例,通过构建面板数据及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商业银行活期储蓄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宏观层面中的居民收入水平、居民储蓄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情况,均与商业活期儲蓄之间存在关联;银行自身层面,银行服务质量、客户结构、员工激励政策、理财产品等因素也影响商业银行活期储蓄规模。商业银行要从自身出发,优化客户结构,提高优质客户占比;完善自身服务体系和水平,提高客户满意度;创新产品及服务,沉淀更多资金,从而提升活期储蓄规模,进一步降低负债端付息成本。

[关键词]活期储蓄;客户结构;理财产品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3.001

1 引言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增长乏力,在业界和学界甚至出现了“存款荒”的说法。存款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截至2019年年末,我国存款类金融机构境内人民币存款余额达192.8万亿元,同比增速从2016年的12.3%持续下降到2019年的8.2%。商业银行存款规模受多种因素影响,首先,基础货币规模和货币派生效应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应量,也进一步决定了存款规模。从基础货币规模来看,我国央行采取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储备货币31.3万亿元,同比增速下降1.64%;从货币派生效应来看,贸易顺差的下降弱化了外汇占款渠道的基础货币投放,公开市场操作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被强化,但该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期限短,不利于商业银行开展贷款业务,也就限制了货币派生效应,由此导致基础货币投放速度放缓。其次,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频频出台,影子银行派生存款渠道变窄。2014年以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和地方政府融资需求旺盛,商业银行表内资金受信贷政策约束无法满足房地产及地方政府融资需求,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助“通道”将表内资金投向表外非标资产,而非标资产的资金转化为存款回流至银行体系,于是影子银行成为派生存款的一个渠道,但2017年以来监管部门对影子银行的严监管政策有效约束了影子银行的扩张,其存款派生能力随之下降。最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分流了商业银行部分储蓄存款。我国互联网理财用户到2019年年末达1.8亿,互联网理财产品的较高预期收益率使得居民更倾向于选择互联网理财,对居民存款分流影响较为显著。

从商业银行存款结构来看,活期存款相对于定期存款成本更为低廉,是控制商业银行负债端成本的重要抓手。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活期储蓄占比呈现下滑趋势。2019年年末,大型银行活期存款余额占比较2017年年末下降了1.65个百分点,中小型银行活期存款余额同比下降了2.88个百分点。2019年至今,全球进入降息周期,我国央行实施适度稳健的货币政策,市场流动性的充裕导致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均在低位震荡运行,金融资产收益率短期内上升较难。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两轨并一轨”进程加快,市场利率的下降带动贷款利率进一步下降。在内外政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银行业在资产配置难、息差继续收窄等方面面临挑战,负债端付息成本管理的压力尤为明显。因此,商业银行优化存款结构,提升高质量活期存款规模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影响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内外部因素有哪些?商业银行又如何提升活期存款规模,进一步降低负债端总体成本?这些问题都尚待进一步研究。

2 文献综述

近年来,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影响商业银行存款的因素,文章通过梳理文献,将这些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从外部因素来看,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货币金融政策、金融市场发达程度、资本市场发展、人口结构、居民收入预期及消费信用发展等因素是影响商业银行存款的重要因素。例如,希晶,陈凯,雷钦礼(2016)[1]利用我国2000—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经济增长率和储蓄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率与储蓄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表现为经济发达地区较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商业银行存款规模大,同一地区在经济周期高涨时期较不景气时期的存款规模大;王辉(2016)[2]认为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缩小,存款派生能力下降,相反,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存款规模的扩大,同时一国的金融管理政策如结算政策、专用基金管理政策、现金管理政策也都影响商业银行的储蓄规模;徐丽芳,许志伟,王鹏飞(2017)[3]以1973—2005年世界银行的跨国数据为面板数据进行了动态回归,提出一国金融发展程度越高,家庭和企业的投机需求增加,储蓄动机越弱;刘帅帅(2011)[4]对我国居民储蓄与A股市场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居民储蓄与股票投资之间的影响有限,这与居民储蓄的低利率弹性,以及股票市场的高风险及风险溢价波动幅度较大有关。李雪松,黄彦彦(2015)[5]构建内生转换模型,利用CHFS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房地产景气指数与家庭居民储蓄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当房地产上行阶段房价的上涨使得居民为了购房或者偿贷而进行储蓄,从而带来居民储蓄规模的提高;陈斌开,杨汝岱(2013)[6]同样从土地供给及住房价格的角度,利用UHS 2002—2007年面板数据,以土地供给作为房价的工具变量实证分析了房价与居民储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土地供给影响房价走势,房价上涨提升居民购房储蓄意愿;Shiller(2006)[7]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与改革开放同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推动了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型,中国呈现出“年龄结构-储蓄”的非倒U型关系,年轻人生活成本高导致储蓄低,而老年人防备养老保障的不完善更倾向于高储蓄,这种内生选择性导致“年龄结构-储蓄”的非倒U型关系;赵昕东(2017)[8],高冉(2018)[9]同样从人口结构的角度分析了其对储蓄率的影响,认为婴儿出生率、老年抚养比、人口老龄化都与居民储蓄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李燕桥(2014)[10]基于2004—2011年我国省际城镇居民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GMM探讨了消费信贷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消费信贷与居民储蓄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消费信贷每增加1个百分点带来储蓄下降0.04个百分点。

从影响商业银行储蓄规模的内部因素来看,商业银行服务质量、银行业市场竞争、互联网理财产品等均是商业银行要考虑的内部因素。张猛(2016)[11]提出除了外部因素外,商业银行服务质量,即存款业务本身的科学合理性、是否满足客户需求、银行从业人员素质、服务态度等都对存款规模有显著影响,通过设定商业银行服务质量为虚拟变量,以2005—2015年银行业相关数据验证了上述结论。尚航飞(2018)[12]提出商业银行之间,包括不同规模和类型的银行之间对于存款的市场竞争加剧,对于商业银行存款吸收业务的分流较明显。邹环宇(2019)[13]提出第三方支付的大规模应用减少了客户对传统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依赖,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平台上便捷的支付方式使得客户的支付行为可以脱离商业银行;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的交易手续费用相对于商业银行也较少,从而可以留住大量散户资金,获得更多存款渠道。胡诗阳(2019)[14]实证分析了商业银行吸收存款能力与理财产品之间的关系,提出虽然理财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银行存款,但从另外一种视角看是银行弥补自身吸收存款能力不足的方法,同时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越弱,通过理财募集的资金越多,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会越高。

可见,影响商业银行存款的因素较多且复杂。然而事实上,不同种类的存款其影响因素也有所差异,如影响活期存款或定期存款规模的因素会有不同。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当前鲜有文献聚焦活期存款,探讨影响商业银行活期储蓄的各因素。考虑到在当前银行经营形势下,提升活期存款规模是商业银行降低负债端付息成本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活期存款的影响因素就尤为必要。

3 理论分析

3.1 宏观层面的理论分析

第一,居民收入与活期储蓄。国民经济核算理论认为,居民储蓄是居民出于保险、个人负担、提高生活水平、盈利等动机,在其收入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因此居民收入是活期储蓄的决定性因素。居民收入越高,在消费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剩余可支配收入会越多,居民储蓄越多。可见,收入对于居民活期储蓄存款的增加是基础性的。凯恩斯(1936)的绝对收入假说提出,家庭中可支配收入与消费之间存在线性关系,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費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下降,储蓄比重会增加。Modiglani(1996)的生命假说理论中,通过引入跨时期消费概念,提出储蓄不取决于居民的当期收入,而是取决于人的终生收入,由此得出储蓄与个人生命周期紧密相关。

第二,市场利率与活期储蓄。利率变动对活期储蓄存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是指当储蓄利率提高时,居民减少消费从而增加银行活期存款规模;收入效应是指当储蓄利率提高时,利息收入的提高使居民有财富整体增加的意识,从而使居民增加消费,这就减少了居民的活期储蓄。因此,利率对活期储蓄的净效应是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加总。高鸿业(2007)[15]提出,不同客户群体对利率与活期储蓄的净效应有所不同,低收入的客户群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利率提高会增加储蓄,高收入的客户群体收入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利率提高会减少储蓄。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与活期储蓄。马丁·费尔德斯坦(1974)提出了社会保障与储蓄之间的“挤出效应”,即社会保障对储蓄有“资产替代效应”与“提前退休效应”。前者是指一国居民若能够从公共养老金计划中获取养老金收益,基于预防性动机存留的储蓄就会减少,也就是说社会保障制度越健全,居民就可以进行更多消费,从而减少储蓄存款。后者是指基金累计制的社会养老保险[16]能够增加储蓄,诱导劳动者提前退休,意味着在较短的工作期内要有一个较高的储蓄。因此,个人储蓄的净效应是资产替代效应与提前退休效应的加总,若资产替代效应大于提前退休效应,则个人活期储蓄减少,反之活期储蓄增加。

3.2 银行自身层面的理论分析

第一,银行服务质量与活期储蓄。美国劳特朋教授的顾客满意理论认为,客户的满意程度可以直接影响购买意向。[17]美国学者温德尔·史密斯提出的客户细分理论指出,顾客需求的异质性便于让公司实现对客户外在属性的分层,这种分层能使特定业务模式中公司所掌握的客户资源显性化,为公司战略决策提供依据。[18]由此可见,银行通过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客户体验,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要,从而吸引并留住更多客户,进而增加活期储蓄规模。

第二,银行客户结构与活期储蓄。“二八”定律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突出表现是20%的优质客户带来80%的利润,商业银行在竞争对手分析、客户管理、业务种类等方面都遵循“二八”定律,并将其作为经营决策的指导原则之一。优质高端客户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也是储蓄存款的主要来源,对活期储蓄存款有较高的贡献,是各大银行存款业务竞争的主要对象。因此,客户结构是否优化是影响商业银行活期储蓄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员工激励与活期储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都认为,公司业绩与员工的工作积极程度有直接关系,而工作积极程度则取决于员工需要的满足程度和公司制定的激励因素。[19]因此,为优化储蓄存款期限结构、有效控制付息成本,部分商业银行针对活期储蓄制定了员工绩效激励政策,以提升本行活期储蓄规模。

第四,理财产品与活期储蓄。20世纪30年代末期,哈佛大学的梅森(Mason)教授建立了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和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方向,随后其学生贝恩(Bain)对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深入拓展,提出了传统市场力量假说,即具有较高市场集中度的企业,市场支配力量也较强,往往能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在此基础上,谢福德(Shepherd)提出了相对市场理论假说,认为实现产品差异化的企业同样可以获得较高利润。因此,对于商业银行存款业务来说,从存款业务的多元化入手,丰富理财产品,为客户提供集支付、收益、资金周转于一身的多元化选择,进而提升商业银行吸收存款能力。但与此同时,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推出,凭借其较高的收益率、便捷的服务和较低的手续费用迅速吸引了大量资金,特别是分流了居民手中的活期资金,形成了对商业银行的较大冲击。

4 实证分析

4.1 构建模型及变量说明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文章从宏观经济层面和银行自身层面对银行活期存款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活期存款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居民收入、市场利率、社会保障制度、CPI、股票指数、房地产景气指数、银行服务质量、银行客户结构、是否有激励机制、理财产品作为解释变量,构建了商业银行活期储蓄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模型。同时,以Y银行31个省分行为例,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连贯性。文章选取了2016—2019年作为研究时段,确定以下指标作为模型预设变量。

(1)居民收入:居民收入作为影响活期储蓄的基本因素,文章选择31个省居民年平均收入水平。

(2)居民储蓄率: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否是影响居民储蓄的重要因素,考虑到数据可得性,文章直接选用31个省居民平均储蓄率,分析其与活期储蓄规模的相关性。

(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一般而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居民储蓄存款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价格指数上涨代表商品货币价格的上涨,居民要购买相同数量的商品所花费的货币量增加,储蓄余额下降;另一方面,物价水平的上涨,使得居民感觉所拥有的货币资金财富下降,流通中的现金量减少,储蓄余额增加。因此,文章选择31个省的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研究其与居民活期储蓄余额的相关性。

(4)股票指数、国房景气指数:股票指数是描述股票市场总的价格水平变化的指标,国房景气指数则显示全国房地产业基本运行状况与波动幅度。当股市和房市景气时,人们会选择取出存款投资股市和房市;当股市、房市低迷,人们会选择储蓄或其他投资方式。文章选择研究时间段的上证综合指数以及国房景气指数反映股票市场及房地产市场情况。

(5)存款付息利率:存款付息利率是商业银行为吸收储蓄存款付出的平均成本率,一般商业银行的付息率越高,存款吸引力越强。我国商业银行存款执行利率受央行基准利率上浮限制,付息率随央行基准利率调整而调整,文章选择Y银行31个省分行儲蓄存款实际活期付息利率。

(6)银行服务质量:投诉情况直接反映客户对银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满意度,投诉次数越多,客户满意度越低。考虑数据可得性,文章选择Y银行31个省分行投诉情况作为衡量银行服务质量的指标。

(7)客户结构:以存款量为依据对客户进行结构划分,分析不同存款量的客户数据与活期存款余额的相关性。一般来说,存款规模较大的优质客户往往能带来更多的活期储蓄沉淀,因此优质客户结构占比越高,活期存款规模越大,表现出正相关关系。文章以Y银行31个省分行客户中,AUM在5万元以上的月日均资产的客户占比作为优质客户占比。

(8)激励政策:采用存款业务的绩效激励政策作为指标,相关业务绩效激励对员工推进该业务的积极性有直接促进作用,进而实现业务的增长。文章设定激励政策这一指标为虚拟变量,在所选择的研究时间段中,有活期存款激励政策的设值为1,没有的设值为0。

(9)理财销售量:理财产品既存在对存款分流带来的“替代效应”,也存在沉淀活期存款的“收入效应”。本研究选取Y银行31个省分行自身的理财产品销售量作为指标,并区分开放式理财产品与封闭式理财产品,分别研究其对活期存款余额规模的影响。

4.2 实证分析

4.2.1 平稳性检验及面板数据模型选择

根据文章面板数据特征,首先对各个变量进行了平稳检验分析,选择ADF检验和PP检验两种方式,对相关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各变量均通过ADF检验及PP检验,表明各变量的平稳性较好。同时,面板数据模型的分类有混合回归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文章对模型分别进行了上述三种回归,之后通过对拉格朗日乘数检验(Breusch and Pagan)进行混合与随机效应模型筛选,再通过Hausman检验,最终判定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4.2.2 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STATA软件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得到商业银行活期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由表2可知,解释变量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同时,模型R2达到0.91,表示解释变量对商业银行活期储蓄的解释程度超过90%。F值=1362.25,P值=0.0000,表明模型的拟合程度好,变量选取较为合理。此外,为了证实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非随机性,规避计量结果的偶然性,应对之前的计量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在变量中去掉宏观影响因素后进行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得到表2中另外两列的实证结果。稳健性模型回归结果显示,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依然全部显著,并且变量系数在方向和大小上也没有较大变动,模型拟合程度依然很好,由此验证了本文的计量模型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和可靠性。

具体来看,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中,居民收入、居民储蓄率、存款付息率三个因素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这符合经济学理论的预期,表明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越高,商业银行活期储蓄规模越大;居民储蓄率越高,商业银行活期储蓄规模同样越大;同时,商业银行存款付息率的提升,也会提升商业银行吸收活期储蓄的能力。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活期储蓄显著负相关,表明当消费价格上升时,货币幻觉使得居民感觉所拥有的货币资金财富下降,从而使得居民减少消费支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活期储蓄。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投资热度与活期储蓄水平显著负相关,这一点同样符合上文的理论分析,即当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较为火热时,居民会进入资本市场进行投资,从而减少商业活期储蓄规模。

银行自身层面的影响因素中,客户投诉与活期储蓄显著负相关,显然客户的投诉越多,满意程度越低,表明银行服务质量或客户体验较差,银行就会流失更多的活期储蓄;客户资产规模在5万元以上的优质客户占比与活期储蓄显著正相关,储蓄金额较大的优质客户更有可能在账户中留存部分资金进行投资理财等活动,从而增加活期储蓄的资金沉淀;政策激励与活期储蓄显著正相关,表明当活期储蓄业务存在政策激励时,业务人员会有更高的积极性来吸揽活期储蓄;人民币理财销售量与活期储蓄显著负相关,表明理财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活期储蓄;但开放式理财产品由于不受赎回期间的限制,可以沉淀部分存款,进而提升活期储蓄规模。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层面及银行自身层面均存在对活期储蓄规模产生影响的因素。考虑到宏观层面因素的客观存在,商业银行活期储蓄规模的提升,要更多从自身出发,如优化客户结构,提高优质客户占比;完善自身服务体系和水平,提高客户满意度,优化客户体验;丰富理财产品,沉淀活期储蓄等。

5 商业银行提升活期储蓄规模的政策建议

5.1 拓展高端客户,优化客户结构

个人高端客户对商业银行活期储蓄规模的贡献较大,Y银行应该大力拓展高端客户市场,优化个人客户结构。一方面,Y银行各省分行因地制宜,根据所在地区客户年龄(生命周期)、客户资产规模、风险偏好等属性进行分类,挖掘重点目标高端客户群体,深入客户关系管理;另一方面,Y 银行采取财富管理策略,针对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按照满足客户需求、维护客户利益的原则,为高端客户制定综合服务解决方案,沉淀客户资金。

5.2 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客户体验

一是借助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务水平。Y银行要借鉴互联网金融企业或其他同业商业银行先进领先经验,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于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改善客户体验,增强客户黏性。二是Y银行应对储蓄存款增存旺季的市场竞争,应积极探索创新储蓄存款定价模式,丰富储蓄产品种类,增加储蓄客户收益,提供更多权益增值服务。三是创新银行卡业务模式,Y银行不仅发挥银行卡作为支付结算工具的作用,更要发挥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作用,如开通汇款免费服务、交易资金托管服务、对关联账户进行预约支付或即时支付服务,通过提供差异化服务,优化客户体验,让客户把资金留存到商业银行,形成商业银行的活期储蓄。

5.3 加强员工培训,强化营销能力

活期存款更多是在其他产品绑定下沉淀的存款,Y银行要引导员工树立“跳出存款抓存款,抓存款要抓客户,抓客户要抓全量资金”的工作理念。通过加大各类中间业务的叠加,加强理财、基金、保险、贵金属等产品的销售,为客户提供丰富权益,在对客户全方位维系服务中,也将个人客户全量资金新增作为个人考核经营情况的指标,提升活期存款沉淀规模。此外,Y 银行要注重专业化理财客户经理队伍的建设,通过加强员工理财业务培训,建立财富顾问指导机制,强化营销人员综合营销能力。

参考文献:

[1]席晶,陈凯,雷钦礼. 中国经济高增长与高储蓄的关系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J].经济经纬,2016,33(5) .

[2]王辉.商业银行存款的影响因素与吸收存款策略[J].商业经济,2016(5).

[3]徐丽芳,许志伟,王鹏飞.金融发展与国民储蓄率:一个倒U型关系[J].经济研究,2017(52).

[4]刘帅帅.居民活期存款储蓄与A股市场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外贸,2011(6).

[5]李雪松,黄彦彦.房价上涨、多套房决策与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J].经济研究,2015(9).

[6]陈斌开,杨汝岱.土地供给、住房价格与中国城镇居民储蓄[J].经济研究,2013(1).

[7]SHILIER J.Thrifty China, spendthrift america[R/OL].[2006-08-24].http://news.sina.com.cn/o/2006-08-24/09299835309s.shtml.

[8]赵昕东,王昊,刘婷.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与居民储蓄率[J].中国软科学,2017(8).

[9]高冉,蔡雯霞,张冲.人口老龄化、出生率与储蓄率的关系研究:兼论对中国“二孩政策”的启示[J].武汉金融,2018(1).

[10]李燕桥,刘明伟.消费信贷降低中国居民储蓄率的效果验证[J].财经科学,2014(8).

[11]张猛.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与策略分析[D]. 山东大学,2016.

[12]尚航飞.我国商业银行“存款荒”的成因、挑战与应对[J].南方金融,2018(7).

[13]鄒环宇.我国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2019(9).

[14]胡诗阳,祝继高,陆郑飞. 商业银行吸收存款能力、发行理财及其经济后果研究[J].金融研究,2019(6).

[1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修订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6]王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精算分析[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08.

[17]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8]苏朝晖.客户关系管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19]马仁杰,王荣科,左雪梅.管理学原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基金项目]文章受河北省教育厅项目基于医疗和保险大数据分析的风险模型研究资助(项目编号:Z2017136)。

[作者简介]谷斌,石家庄邮电学院副教授,管理学硕士;张茜,邮政科学研究规划院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博士后;卜雪萍,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金融业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