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延宕与复仇的矛盾统一
2021-04-01曲彬李碧玉
曲彬 李碧玉
摘 要:《哈姆莱特》一剧中王子复仇的延宕性可以看成复仇的一部分。看似矛盾的双方在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和所反映的文艺复兴时代背景下显出合理的一致性。哈姆莱特将根除社会罪恶、重整乾坤视为己任,复仇的任务也必须服从于这一更重要、更艰巨的使命,在客观上造成了延宕。从这一较深广的角度看待延宕问题,可以更好地体会莎士比亚这一伟大作品中的理想精神。
关键词:《哈姆莱特》 复仇 延宕 统一
莎士比亚名作《哈姆莱特》中王子复仇的延宕问题历来是评论界争论的一大焦点。有些观点认为理想的破灭阻滞了行动,或是过度的沉思、过剩的想象力耽搁了复仇。还有人认为哈姆莱特没有坚强的能力胜任“重整乾坤的重任”,接连出现的重大打击令其顿然失措。更有人提出哈姆莱特患有精神分裂症,意志与行动分离。另外,莎士比亚创作失误说也是一种引人注意的阐释观点。
复仇是贯穿《哈姆莱特》一剧的重要主题。老王突然离世,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劳狄斯篡夺王位,并迎娶哈姆莱特的母后。奸王不仅蛊惑了葛特露,还获得一众朝臣的追捧,大敌压境却终日醉酒狂欢,令百姓忧虑重重,苦不堪言。哈姆莱特从父王鬼魂那里得知克劳狄斯为杀人凶手并领受复仇任务就是在上面那种丹麦国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发生的。我们考察哈姆莱特复仇的延宕性,不能脱离这样的背景,而应当全面分析戏剧内的背景因素和它所代表的更广阔的社会历史情态,以及莎士比亚塑造哈姆莱特这个经典人物的意图。
一、复仇戏的发生背景
哈姆莱特复仇的延宕,可以理解为发生在剧情发展的以下过程当中。首先是哈姆莱特从父王的鬼魂那得知谋杀的罪行之后。这时哈姆莱特并没有马上采取行动,而是在装疯的过程中将复仇行动拖延。另外,在戏中戏的表演过后,哈姆萊特获得了一个绝佳的复仇机会。克劳狄斯正在祈祷,毫无防备与抵御能力。可是哈姆莱特认为此时刺死奸王反而将敌人送进了天堂,当是趁着他做出奸邪的行动时杀死他,才能够彻底报仇。戏中戏是剧中的转折点。在此之后,哈姆莱特确认了克劳狄斯的谋杀事实,而克劳狄斯也明了了哈姆莱特为装疯而非真疯,两人的冲突更加针锋相对,此后克劳狄斯将哈姆莱特派往英国直至哈姆莱特回到丹麦与雷欧提斯比剑都没有特别的延宕发生。
要理解哈姆莱特的延宕,先来看看老王鬼魂揭露谋杀事实之前哈姆莱特所处的环境和他的心理状态。哈姆莱特虽贵为丹麦王子,却在新文化中心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接受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在哈姆莱特心中,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框架”“一个点缀着金黄色的火球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他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一系列变故的发生使哈姆莱特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完全崩塌了。那个窃取王位的奸贼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宫中阿谀谗佞之辈顺意趋奉,整个国家局势动荡,民不聊生。而最令哈姆莱特难以接受的是,他心中高贵纯洁的母亲竟在他亲爱的父王死后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嫁给了王位上这个诡计多端的丑怪。在第一幕第二场中,我们就看到哈姆莱特胸中郁结的苦痛令他甚至渴望自我肉身的消亡。
啊,但愿这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融解、消散,化成一片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不曾制定禁止自杀的律法!……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现在还没有破旧……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它们的红肿,她就嫁了人了。啊,罪恶的仓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
可以说,在老王鬼魂向哈姆莱特昭示事实真相以前,哈姆雷特眼前的现实世界已经千疮百孔,莠草丛生,与先父在世时的和谐喜气、欣欣向荣天差地别。于是,我们看到哈姆莱特获知克劳狄斯杀父的真相后,虽显出一时的复仇激情,誓言在记忆的碑版上拭去一切琐碎的记录,但留复仇一念,可事实上哈姆莱特并没有立即采取行动,代之以佯疯,开始所谓复仇延宕的过程。
二、“延宕”中的斗争
当奥菲利娅说哈姆莱特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时流的明镜、人伦的典范”的时候,她最完美地概括了这位青年王子。哈姆莱特从不曾有任何软弱或犹疑,只是他将拯救整个丹麦社会的任务理所当然地扛在自己的肩上。“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从一开始,王子心中装的就是整个天下。他厌恶社会的阴暗面,看到到处都是邪气压倒了正气。过去一直对他的叔父“扮鬼脸的那些人,现在都愿意拿出二十、四十、五十、一百块金洋来买他的一幅小照”。向来叫座的戏班子被迎合低级趣味的时髦童伶班子从大城市排挤出去,只好到乡下去跑码头了。剧中非常清晰地呈现了哈姆莱特对于人民的思想感情。“他所反对的荒淫、残杀、假仁假义、卑鄙下流,当时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色,也就是人民所反对的;他所反对的倒行逆施的窃夺行为也正是各时代劳动人民反对的剥削和压迫行为的集中表现。”哈姆莱特的人民立场是他一以贯之的思想情怀。“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俊杰大才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得势小人的鄙视……”看吧,人民的苦痛被哈姆莱特在心中如此清晰地感同身受,而平民演员把灵魂化入想象的身份,兵士为赢取弹丸之地视死如归又鼓舞了他。哈姆莱特已与人民化为一体。为父复仇的任务在重整乾坤的伟大事业面前被客观地延宕了。因为“他的复仇不只是个人行为,还关乎国体安危”。他以国家和社会大义为念,借装疯和四面八方的邪气斗争,同时伺机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他的装疯在宫廷里制造了不安,引起了克劳狄斯的疑虑。他借鞭挞社会罪恶大肆嘲弄世故势利的波洛涅斯。他看到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为巴结国王而背叛同窗,就无情地将其拆穿。奥菲利娅被人利用,试探他的疯病,他就不留情地将社会罪恶揭开来给她看。
哈姆莱特坚持与邪恶势力的斗争,指导伶人上演戏中戏,在与克劳狄斯的对峙中赢得了上风。《捕鼠机》里上演伶王的侄子觊觎权位,在花园里把伶王毒死时,克劳狄斯再也按捺不住胸中怒火,愤然离席,证明了他对老王所下毒手的真实性。此时,克劳狄斯精神上几近惨败。他暂时感到良心的谴责,瘫跪在那里祈祷。此刻也是许多人认为的哈姆莱特错失的一次为父报仇的良机。哈姆莱特片刻思虑之后决定等候一个更惨酷的机会,而非以恩报怨。同时,老王鬼魂曾明确嘱咐哈姆莱特,无论怎样进行复仇,行事必须光明磊落。哈姆莱特放弃此次复仇机会也符合戏剧对人物品格的设定。哈姆莱特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精英代表,是大家所瞩目的青年模范。他心地敦厚,富有正义感,行事光明正大。如果哈姆莱特乘人不备下暗剑,这样的做法将使他和敌人沦为一类,都属于使用阴邪的手段达到一己私利了。这样的做法也不能展现正义对于邪恶的胜利,与复仇的目的背道而驰。
三、在不懈的斗争中完成复仇
戏中戏之后,哈姆莱特基本不再显出装疯的状态,尔后的情节发展比较紧凑,哈姆莱特抓住一切机会打击身边的邪恶势力,并争取支持自己的力量。在不断努力的过程中,形势总体上朝着有利于哈姆莱特的方向发展。首先,克劳狄斯意识到哈姆莱特的存在对自己的威胁,派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送哈姆雷特去往英格兰借刀杀人之前,波洛涅斯坚持让王后找哈姆莱特密谈一次,让她以母亲身份“好好教训他一番”。哈姆莱特利用这个机会毫不留情地痛斥了母亲,让葛特露恍然大悟到自己的堕落和罪过,惭愧不已。她真心地悔罪了,并答应为儿子保守秘密。这样,哈姆莱特就把王后争取到了自己这一边。
在他和母亲谈话的一开始,哈姆莱特发觉帷幕后有人偷听,以为是克劳狄斯又在做无耻的勾当,立即拔剑向帷幕刺去,结果让波洛涅斯做了替死鬼。对于哈姆莱特来说,波洛涅斯死有应得,除了这个“倒运的、粗心的、爱管闲事的傻瓜”并不足惜。只是,这使国王更加感受到了危机,也加速了哈姆莱特去往英国的行程。凭借哈姆莱特的智慧,他明知这里必然有诡计,不过,此时国王极度警觉,哈姆莱特并没有方便的机会报仇,便一边上路,一边盘算下一步的行动。正如他自己所言:“现在我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方法,可以動手干我所要干的事。”事实证明,他确实把流血的思想充满在脑际。他夜里在海上发现了国王的阴谋,勇敢地伪造了国书,让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替自己去送命,又奋勇跳上海盗船和原船脱离,并说服海盗,在他们的帮助下回到丹麦。哈姆莱特在好友霍拉旭的陪伴下回国,路过坟园,在和掘坟人的说笑中对社会罪恶发了很多愤慨,也对生死问题看透。没想到这个将被埋葬的人竟是他心爱的奥菲利娅。而哈姆莱特听到雷欧提斯在哀悼妹妹的时候装腔作势,骂哈姆莱特害了他妹妹,他直接跳出来和雷欧提斯大打大闹起来。这虽使哈姆莱特又陷入了被动,但同时也推动了全剧的复仇高潮。一回到宫廷,哈姆莱特只好顺从克劳狄斯的安排与雷欧提斯比剑。哈姆莱特对一切都有了准备,内心非常沉静。雷欧提斯偷袭哈姆莱特,用涂了毒的利剑将其刺伤,双方互执对方的短剑后哈姆莱特又刺杀了雷欧提斯。雷欧提斯中了自己准备的毒剑,临死揭发了克劳狄斯的全部阴谋。王后误饮毒酒,也被国王的恶计所害。真相明了,哈姆莱特旋即将手里的毒剑狠狠刺向国王,并将剩下的毒酒径直地灌向他的喉咙。哈姆莱特最终通过不断的努力斗争完成了复仇。虽然哈姆莱特牺牲了自己,虽然他并没有彻底完成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重任,但他却用行动使一众恶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批判了社会邪恶,并在斗争中显现出智慧、英勇、人道的精神。
四、延宕与复仇的统一性及其意义
哈姆莱特的延宕看似与复仇相矛盾,实则都只是哈姆莱特整治这不治的花园而殚精竭虑的过程,与为父报仇的事业相一致,而非相违背。不遗余力地为清除社会恶疾而斗争才会使为父报仇更有意义,才不会将复仇沦为为了一己私利而进行的报复行动,才不会为复仇而行使不义之举,更加乱了国家的伦常,灭了人民的希望。哈姆莱特最终的报仇,也符合其父王所嘱托的光明正大的原则。
哈姆莱特从社会大局出发、审慎而又勇武的复仇过程,与莎士比亚塑造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的意图是一致的。哈姆莱特的故事发生在历史上的丹麦,实则指向16、17世纪之交的英国。伊丽莎白统治末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与资产阶级、广大人民的矛盾以及新的资产阶级剥削者和赤贫化的农民、城市手工业无产者之间的矛盾错综在一起,整个社会就成了一所虚伪、无情、事事颠倒、邪气压倒正气的大监狱。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莱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巨人型的青年。他感情丰富、头脑清醒、目光远大、胸襟磊落、善良、和蔼、正直、刚强、风趣、有胆量、有能力……总之具备了文艺复兴时期最好的人文主义者心目中一个‘人的一切理想品质”。正是通过这样一位人文主义的代表,莎士比亚要映照出社会上的贪婪、虚伪、卑鄙、下流,也要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探寻整治社会的出路。这样理解《哈姆莱特》一剧,才具有更深刻和广远的意义。那么回到哈姆莱特复仇的延宕问题上来,诸如悲观失望、过度沉思、无力胜任以至精神疾病的解读就很难和莎士比亚创作的宏大意图结合在一起。从戏剧文本出发,我们会看到在所谓的延宕过程中哈姆莱特鞭挞社会的力量和沉思独白里显现出的勇毅和果断。哈姆莱特果断刺杀波洛涅斯,让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送死,到最后比剑一场中解决敌人的痛快淋漓更让人看到一个战士的形象。至于对于是生存还是毁灭的沉吟,我们何不将其看作一直将人民的利益挂在心头的王子代替普通人发出的感叹呢?将《哈姆莱特》中的延宕看作复仇的一部分,与之结合成富有更深远社会意义的统一体,也许会让我们更好地体会到这部伟大悲剧中的理想精神。
参考文献:
[1] 卞之琳.莎士比亚悲剧论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2]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悲剧喜剧集[M].朱生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3] 孙振虎.哈姆莱特:有勇有谋,审慎而残酷[J].艺术百家,2016(S1).
作 者: 曲彬,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李碧玉,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 辑: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