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营造创新创业创造生态环境的经验与启示
2021-04-01郭文波曹佳
郭文波 曹佳
摘 要: 新加坡通过打造开放融合的创新创业创造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创业基地和孵化器建设、简化创业流程、补贴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吸引和培育高端人才等一系列举措,促进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我国应因地制宜,深刻把握企业、人才和平台这三个关键要素,夯实金融服务和知识产权两个制度保障,打造符合我国国情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环境。
关键词: 新加坡 创业 创新 创造
新加坡是一个国土面积仅为719.1平方公里、拥有550万人口的岛国,但其2018年经济总量却达到了3641.57亿美元,人均GDP高达6.46万美元。与我国具备相当经济实力的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地相比(见表1),新加坡以较少的要素条件取得了骄人的发展成绩。新加坡自然资源缺乏,但通过持续的科技投入,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政府服务职能,经济发展水平与营商环境建设水平始终处于世界前列。这与新加坡近年来着力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环境密不可分[1],其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参考。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在世界银行公布的2019年全球营商环境排名中,新加坡位列第二名。2019年11月,新加坡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榜单”第三名、“2019年全球可持续竞争力榜单”第一名。在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新加坡排名第八。根据该报告,新加坡在政府监管效率、开办企业、互联网政务服务等多项指标中都名列前茅。在彭博社(Bloomberg)发布的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Innovation Index)排名中,新加坡在研发支出、制造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全球总排名第六位。根据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报告,新加坡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位居亚洲之首,世界第二。总体来看,新加坡在多项全球城市竞争力排名中表现突出,打造了创新创业创造环境的新加坡“样板”。
二、主要做法
(一)打造开放融合的创新创业创造环境
随着亚洲崛起成为全球新兴的改革中心,新加坡在全球商业生态环境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各大公司纷纷将新加坡作为向东方拓展业务的基地。例如,联想在新加坡设立了数码和社会媒体卓越中心,社交媒体巨头LinkedIn和Facebook等也在此成立区域总部,“联合利华 Four Acres-新加坡”以新加坡作为基地,吸引和培养未来的领导人,以扩大它在亚洲目标市场的业务。世界领先的风力发电供应商维斯塔斯于2007年在新加坡成立丹麦本土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在新加坡当地聘用200多名专职研究人员,并与新加坡国家科技局、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二是新加坡积极促进政府间合作。例如,新加坡国家科技局与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共同举办了创新政策会议,该会议将新家坡和美国双方重要的商界和政界领袖聚集在一起,为两国创新规划和研发管理建言献策。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与新加坡国家科技局共建高级数字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已促成建立4家创新型企业,推动15项研究计划落地。
(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新加坡一直被公认为东南亚国家中知识产权制度发展最为完善的国家,其致力于打造成为亚太地区的知识产权中心。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上,新加坡主要设有《专利法》《商标法》《注册外观设计法》《版权法》《植物品种保护法》《地理标志法》《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法》等。同时,新加坡也是《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马德里协议》《布达佩斯条约》《专利合作条约》《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等国际条约的缔约国。
新加坡《专利法》注重保护发明创造,它首次制定于1994年,并于1995年2月23日生效,分別于2002年、2005年进行了修订,2014年2月14日《专利(修正)法》正式生效。该法律及其细则对原有专利申请程序进行了重大修改,取消了原有的“自我评价制度”,引入了判定可专利性的积极的审查授权制度。专利性的发明创造必须满足三大要件,即新颖性、创造性和工业实用性。对于专利申请,新加坡采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双重审查制。专利的保护期限自申请日期起计20年,如果符合法定情形,专利权人可以申请延长最多不超过5年专利权的保护期限。对于专利权的无效和撤销,不同于中国只能由专利复审委员会做出专利无效的认定,新加坡的知识产权局和高等法院都有撤销专利的权利。
(三)支持创业基地和孵化器建设
新加坡政府为推动创业生态环境建设,连续打造“大牌71”和“裕廊集团纬壹科技城Launch Pad”等创业园区,并在美国硅谷建立“大牌71SF”等创业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些园区成功从废弃工厂转型成为新创企业孕育基地,形成了集群化发展优势。在园区内,新加坡政府引进具有潜力的国内外新创企业和孵化加速器,以及相关服务业公司,使年轻的创业者持续受益于园区安排和集群化发展。“大牌71”在2011年4月由新加坡媒体发展局、新加坡国立大学创业中心以及新电投资公司成功改建,成为初创企业的一站式办公及孵化空间。从地理位置看,此园区靠近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新加坡媒体管理局等政府部门;同时离新加坡国立大学、科技与艺术大学、理工大学以及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距离均不远。目前“大牌71”容纳了180多家初创公司、孵化器以及投资公司,租用率超过95%。
新加坡初创孵化器,基本采用政府投资、学校参与加私人指导联合的形式成立。对于早期资金短缺、场地不足的初创者而言,官学商联营的孵化器是最好的栖息场所。新加坡有名的创业孵化器有南洋理工大学创业中心、“大牌71”中的插头孵化器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创业孵化中心等。这些创业孵化中心都会以多种形式为初创企业提供便利,以新加坡国立大学创业孵化中心为例,每一个初创公司都可以得到一个免费一年可容纳5至10人的独立办公室。除了提供硬件设施,国大创业中心同时会邀请一些法律和会计公司来为进驻的创业公司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此外,孵化中心还为每一家初创公司安排一名经验丰富的导师帮助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新加坡开设各种“创业中心”以支持创业创新。其中,南洋科技创业中心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于2001年1月共同创建。该中心设立了针对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企业家三类群体的中、长期及短期的创业创新教育项目,同时提供针对企业家以及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发展系列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勇于创业、敢于创新,具有凝聚力和领导力,适应全球化发展以及能从容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种种挑战的创业型企业家和经理人。
(四)简化创业流程
新加坡政府致力于简化创业流程。新加坡的商业注册局是当地公司注册唯一的主管机构。除银行、金融保险、证券、通讯以及交通等行业和对环境有影响的生产行业外,对于一般性的商业类型企业,创业者只要登录注册局网站,通过电子系统提交申请并缴纳费用,十五分钟内就可完成公司注册。首先,申请者需要为自己的公司命名,只要该名称通过网站即时核查并确保符合规定就可以使用。其次,申请者需要填写公司的运营日期和主营业务。然后,创业者需要提供一个公司地址,并提交至少一名董事或者管理人的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为了提供便利,新加坡政府允许某些自雇人士用家庭住址进行注册。
(五)补贴中小企业创新创业
新加坡政府尤其关注中小企业和成长型企业[3]。据统计,新加坡企业总数超过15万个,包括1500家大型企业、3万家中小企业、12万家微型企业。这些中小企业为新加坡提供了超过70%的就业机会。
首先,新加坡政府推出“能力发展津贴”项目,为提升中小企业发展业务的能力提供援助,协助解决企业发展资源匮乏问题。此项目涵盖10大领域高达70%的项目开销,包括知识产权与特许经营、科技创新、生产力改进和提升质量与标准等。
其次,新加坡采取了一系列補贴措施激发本土创业热情。新加坡税务局推出“生产力及创新优惠计划”信用基金,旨在鼓励企业提高生产力和科技创新力。企业以最初10万新币的合格开销,可获得政府付给6万新币现金补贴,现金转换率是60%。新加坡信息发展局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了各种合作项目,对通过审核的项目提供50%的研发补贴。新加坡政府主动降低税率。相对于美国和日本的高企业税税率,新加坡的平均企业税税率为17%。新加坡有80%的公司缴纳的企业税税率低于10%。新加坡标新局和新加坡交易所联合发起“标新局-新交所能力发展补助基金”,旨在帮助中小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帮助它们进入资本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新加坡拥有较为完善的融资环境。一方面,政府成立经济发展局创业投资基金,主要用来直接投资初创公司,投资国内及国外的风险投资基金,并提供税收奖励措施。新加坡还成立了政府的投资公司,管理政府庞大的基金。此类政府的风险投资公司包括由经济发展委员会成立的经济发展委员会投资公司,以及国家科技局成立的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运用对等投资的方式(即对于风险投资的计划投资,政府基金亦参与投资某一固定比率)吸引外国风险投资基金或风险投资管理公司投资于与新加坡相关的投资计划上。在针对创新的风险投资领域,新加坡政府是强有力的推动者,相当数量的风险投资机构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的。另外在各种配额投资计划中,可发现政府较大额度的跟投。例如,按照标新局推出的“商业天使计划”(BAS),如果创业公司获得任何机构的天使投资,便可以申请政府种子基金的1:2配资,最高可达150万新元。
(六)吸引和培育高端人才
吸引全球人才是新加坡创新创业创造的原动力[4]。2020年彭博创新指数中,新加坡在高等教育率这一指标上排名全球第一,并连续多年名列前茅。李光耀曾指出,新加坡在新世纪引智政策的核心是以顶级酬劳来吸引顶尖人才,让全球人才带来全球观念。运用“全球企业家园”战略,新加坡经济发展局致力将新加坡从一个接待各国公司的东道国变成一个有利发展业务、鼓励创新和培养人才的家园。国家科技局2002年以来建立十二间研究中心,开展不同科技领域的工作,吸引了大量各类优秀人才,包括来自欧美和亚太地区的海外专家。同时,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设立专项基金以吸引年轻学者,5年总奖金高达300万新币。一些领先的教育机构,诸如人力资本领导能力研究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亚洲校区及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等,也选择新加坡作为他们的亚洲人才“发展基地”。
此外,为培养新加坡人的创新创业精神,教育部从高中和大学预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反思和开发,鼓励创新成果产业化[5]。2014年以来,新加坡成立由副总理牵头的未来技能委员会,相继实施持续教育与培训2020年总蓝图、创新学习2020计划等,支持培训机构开发有效结合网上与课堂学习的培训模式,推动终身学习、持续教育[6]发展。为鼓励更多的创新和创业,政府鼓励民众脱离安逸的环境,改变原来的思维模式,去创新和冒险,同时鼓励民众营造包容差异性并且接受失败的环境[7]。
三、经验与启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创造相关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国际国内重要场合上强调创新创业创造工作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提到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将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而这一基本目标的实现需要激发全民族的劳动创造精神。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从“双创”到“三创”,习近平总书记对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是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创造性发展,是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战略性判断,是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实质性突破。面向“十四五”,要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让市场主体发挥更大能动性,让中国在这一轮改革发展中确立新的竞争优势。
(一)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是促进创新创业创造的关键要义
新加坡政府认识到中小企业是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大力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和成长的环境。一方面,通过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门槛,为中小企业经营者提供足够空间;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培训、引导和宣传力度,帮助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着力于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放松市场准入管制,让民营中小银行和众筹融资等新的融资渠道不断发展,破解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的融资难题。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开发“信易贷”产品和服务,加大“信易贷”模式的推广力度。鼓励金融机构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为立足点,减少对抵质押担保的过度依赖,逐步提高中小微企业贷款中信用贷款的占比。
(二)人才是创新创业创造的核心要素
虽然是一个仅有550余万人的小国,但新加坡培养、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的竞争力却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为国家创新创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加坡政府始终认为,人才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资源是创业创新的核心要素。为此,政府在重视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同时,还促进双创教育走进课堂,支持高校及科研院所为大学生等年轻创业者提供场所服务和智力支持,健全双创辅导机制,鼓励企业家、投资人等担任创业导师。同时,政府还大力吸引海外人才,使创新创业项目更适应全球市场和具备全球竞争力。
(三)园区和基地是創新创业创造的重要载体
通过发展园区和基地为创业创新营造公平的环境,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新加坡政府集聚整合创业创新资源,最大限度利用国家高新区、科技园区和企业孵化器的有利条件,使得“创业基地-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链条更好地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流程优质服务。同时,结合各地实际和城市优势,完善双创园区和基地的服务业态和运营机制,打造综合、开放、高效、便捷的双创生态系统。
(四)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是创新创业创造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推出“创新与能力劵”金融机制,新加坡致力于打造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有利保障了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8]。加快推进科技与金融的有效融合,构建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汇入创新创业创造领域。进一步规范发展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创业投资母基金。发挥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引导基金的作用,支持初创期、早中期创新型企业发展。
(五)落实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创新创业创造的重要保障
新加坡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连续多年保持领先地位,同时新加坡也发展成亚洲的知识产权中心。新加坡政府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积极营造鼓励创新、方便智力成果产业化的科研、政策和商业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鼓励创新发展、激发市场主体研发动力的重要一环。我国应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
参考文献:
[1] Parayil,Govindan.From “Silicon Island” to “Biopolis of Aisa”:Innovation Policy and Shifting Competiveness Strategy in Singapore(2005),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Vol.47,Issue 2,pp.50-73.
[2]Cornell University,INSEAD,and WIPO.The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9:Creating Healthy Lives — The Future of Medical Innovation,Fontainebleau,Ithaca,and Geneva.
[3]詹正茂,田蕾.新加坡创新型城市建设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科学学研究,2011,29(4).
[4]V.V.Krishna,S.P.Sha.Building Science Community by Attracting Global Talent:The Case of Singapore Biopolis(2015),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Vol.20,No.3,pp.389-413.
[5]易琳琅.新加坡创新教育对我国创业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2):25-26.
[6]邱丹逸,袁永,胡海鹏.基于国际典型创新指数的新加坡创新能力分析[J].决策咨询,2017(39):36-41.
[7]刘宏,王辉耀.新加坡人才战略与实践[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
[8]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李思敏.金融与科技融合模式:国际经验借鉴[J].南方金融,2015,(3):4-20.
(郭文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所。曹佳,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