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如何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2021-04-01郭立伟

决策探索 2021年6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郭立伟

【摘要】在新时代下,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尚面临着很多现实困难,例如教育活动形式单一,与时代融合度不够;大学生的爱国血液“忽冷忽热”;高校的育人机制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创新和改善。本文从唯物史观、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校园文化等几个维度,探讨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如何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关键词】文化自信;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与时代发展融合度不够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普遍以上课、听讲座、开主题班会、团课学习等方式为主,这些方式的共同点就是一对多、互动少,存在着“一刀切”“形式化”等问题。虽然对高校教师、管理人员来说,这样的教育方式操作简单、易于上手,但是对网络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而言,却收效甚微,简单的说教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更无法与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相适应。

(二)大学生的爱国血液“忽冷忽热”,爱国信念不够坚定

革命志士先烈在战争年代抛头颅、洒热血,是对爱国主义生动而有力的诠释。如今的时代,已不是山河破碎、烽火连天的岁月,但和平时期的爱国主义,更加具有复杂性。当代大学生的很多爱国行为有不成熟、不理智的表现,甚至忽冷忽热、左右摇摆,在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下,更容易被不当的言论所裹挟。这是因为一方面大学生对国家和人民的不自信,当国家需要的时候,很多大学生选择了逃避和指责,而不是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信心,甚至意识淡薄。当危机来临时,大学生无法透过现象看到事情的本质,不能辩证地看待问题,对爱国的理解只停留在口头上,无法化为自觉行为。

(三)高校的育人机制和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有待完善

目前,课堂教学是绝大多数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而课堂上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通过思政课程来体现,但是目前的思政教育仍存在着泛化、枯燥的问题,空洞的说教较多,鲜活生动的案例较少;教材抽象化的概念较多,距大学生生活实际相距较远。课程目标设置也存在难以考量的问题。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内心可能存在诸多价值观冲突,传统的课堂总体而言注重共性灌输,缺乏个性指导,对他们而言缺少吸引力。对教学效果而言,当教学目标难以量化时,指导功能就会弱化,笼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就只能停留在形式化表面。这说明,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有待健全和完善。

二、将文化自信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高度融合

所谓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本民族的文化生命力充满信心。文化自信对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极为重要,是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同时也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的发展和基础。

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怀本就是相辅相成。在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将二者高度融合。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更应该引导大学生理解何为文化自信,如何在坚守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厚植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舞台局势风云变幻,因此,要引導大学生无论在何种境遇下,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和信任不变,对脚下这片热土的炽爱不变。要自稳阵脚,砥砺前行,这种向上的能动力就来源于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并将其外化为对国家的热爱与信任。

三、将培养文化自信贯穿于爱国主义教育始终

(一)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培养唯物史观高度融合

钱穆在《国史大纲》讲历史时谈到:“惟知之深,故爱之切。”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教材,如果一个民族对自己的历史一无所知,这个民族中的人就不会对他所在的民族有很深沉的爱。

五四时期的青年是大学生爱国最好的榜样,大学生作为一支新兴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打开了爱国主义新的历史局面。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还是一部抗争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发展道路的探索史。应该教育大学生,不仅要认识历史,更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激发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冲破了思想桎梏,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吹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号角,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正确选择并进行艰苦奋斗的结果。这些历史将进一步塑造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进行历史教育的时候,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的革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活动应该让大学生内心真正有所触动。另一方面学习历史知识不能只学习某一章或某一节,应该引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在人类时间的长河中,审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

(二)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融合

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也是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更是其爱国主义情怀不断丰富的过程。爱国主义拥有不同的历史内涵,如古代的忠君爱国、近代的救亡图存,到追求民族独立富强,再到当前维护国家统一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战国时期孟子在《孟子·尽心章句下》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里,国家和人民的分量要远远高于君主,从而衍生出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的说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家和人民一直是一体的、密不可分的,民富则国强,国强则民安。《礼记·大学》中揭示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即修身治国,这是人修为的最高境界,个人的修身与国家的治理是休戚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修身是根本,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明白作为公民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学好文化知识,关心政治,领悟学习国家政策方针,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论述中,将中国治理纳入全球治理范畴,秉承“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从世界维度全面阐述了中国与世界的紧密关系,这是爱国主义精神在全球化视野下的生动体现。天下为公的思想出于《礼记·礼运》,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以天下为己任,是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的延伸与发展。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鼓励大学生继承发扬历代先贤的处世智慧,积极面对全球化,天下为公,弘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传统节日高度融合

近年来,“洋节”盛行,中国传统节日式微,大学生喜欢追求新颖,如何将中国传统节日“旧貌换新颜”,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思考。

据调查,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态度有以下几类。一是“盲从派”,他们按部就班地参与学校或家长组织的活动,但是甚少投入感情,不积极也不反对;二是“反对派”,他们对某些节日表现出的风俗持质疑态度;三是“假期派”,节日等同于放假,他们并不理会其背后的传统文化内涵。虽然这部分大学生只是少数,但也反映了传统节日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有所衰微的现状。

对此,高校可以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创新节日活动形式,增强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例如采取师生“实践教学”、端午节学生古装表演、民族节日大课堂等,最大程度地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此外,高校还可以结合重大的节日以及历史事件,开展相关纪念活动,引导大学生感悟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纪念仪式中,大学生可以表达和寄托情感,仪式中的听觉和视觉因素,也可以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四)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校园文化高度融合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目前,很多地方大学城林立,虽然校园硬件设施先进,但校园文化氛围淡薄,缺乏历史感。很多高校教师住宅区不在大学城内,老师上完课着急去赶班车,师生课下缺乏互动的机会。

梅贻琦的《大学一解》中有“大鱼带小鱼”的说法,大学就像一条河流,老师是其中的大鱼,学生是小鱼,大鱼在前面引导,小鱼跟着大鱼游,游着游着,小鱼也就变成了大鱼。正是在游的过程中,学生以老师为楷模,耳濡目染,最终成才。大鱼带小鱼,就是大学里重要的师生文化。大学期间,学生最应该学习尊崇的对象应该是他们的授业恩师。

此外,校园里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和德育活动之中,深入发掘教材内外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可以利用读书月、辩论赛、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渲染校园文化氛围。同时,高校可以利用大学城的便捷条件,互相开放课程、互认学分,在紧邻的大学之间自由选课,邀请更多的学者到学校里举办讲座、沙龙、座谈等,创造更多“大鱼带小鱼”的机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2]郭鹏杰,张贺祥.传承与对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营销与人才培养,2020(8):87-88.

[3]杨雪松.传统节日视阈下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19(6):133-138.

[4]郭慧毅.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经研究[J].西部学刊,2020(117):97-99.

[5]胡春湘.文化自信視域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8(5):71-74.

[6]彭陈.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可能与路径构建[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2020(2):48-53.

[7]王静巍,王雪.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感染力现状调研分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7):77-78.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