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尾蛇,美国文化的复杂符号
2021-04-01孟忆文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孟忆文
3月12日至14日,美国得克萨斯州斯威特沃特市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围捕响尾蛇庆典。在这个全球最大的响尾蛇围捕活动上,数万条蛇在人们的欢呼声中被斩首、剥皮,场面十分血腥。一些民众将该活动视为当地的文化遗产,但动物保护者却呼吁禁止这样残忍的杀戮。其实在美国历史上,响尾蛇是一种特殊且复杂的文化符号。在独立战争之前,这种善于反击的动物代表着北美殖民地对英国的反抗。不过在现实中,这种危险的动物又处于“人人喊打”的境地,大量被虐杀。响尾蛇在文化上和现实中的“冰火两重天”遭遇令人唏嘘。
“响尾蛇小姐”选美吸引眼球
今年春天,美国得州的响尾蛇没能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在美国新冠肺炎疫情依旧严重的情况下,得州3月10日放松了疫情防控措施,允许商业活动完全开放。这让今年的响尾蛇围捕活动得以继续进行。
斯威特沃特市的围捕响尾蛇庆典是得州的年度盛事,今年是该市连续第63次举办该活动。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今年的活动依旧吸引了上万人参加。要知道斯威特沃特市的人口也才1万出头,可见这一活动的火爆。
事实上,并非只有斯威特沃特市举办围捕响尾蛇的活动。美国中西部、南部的多个州都有这样的风俗。响尾蛇是美国最常见的毒蛇,欧洲移民初到北美垦荒时,经常有人和牲畜被咬伤或咬死,因此从18世纪开始,美国一些地区开始举办围捕响尾蛇的活动。人们发明了各种“引蛇出洞”的方法,包括向蛇洞里灌汽油。
从一定程度上说,捕杀响尾蛇活动是北美殖民史、拓荒史的缩影。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活动从起初的防御目的,逐渐演变成有组织、有规模的娱乐庆典。在各地中,斯威特沃特市的围捕响尾蛇庆典最为知名。
庆典活动内容“丰富”,有响尾蛇捕猎赛、烹饪赛、大胃王比赛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响尾蛇小姐”选美比赛,也叫“耍蛇小姐”选美大赛,当地16岁至19岁的女孩都可以参加。与其他选美不同,这一赛事除了比相貌和装扮外,更注重比拼“勇气”。选手需要用刀斩下蛇头,并将蛇剥皮,以此证明她们的英勇。这个选美的经典画面就是一名妙龄少女手持长叉挑起被斩杀的响尾蛇。
争议颇多
围捕响尾蛇庆典现场可谓恐怖与血腥并存。据统计,每年举行活动时,斯威特沃特市会捕捉两吨多的蛇。评审们会测量它们的重量和长度,之后将毒液取出。这些蛇大部分都会被斩首。经过处理的蛇肉会被制作成各种食物分发给现场观众,剩下的蛇皮会被出售,或是制成装饰品。
活动现场到处可见蛇血。在墙壁上,满是带血的手印。这都是参与者将响尾蛇剥皮后,在墙上留下的“胜利”标志。当一条又一条的响尾蛇被斩首时,围观的群众,包括儿童,会不断发出尖叫和笑声。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项活动饱受争议。批评人士认为,这种残忍的屠宰现场对未成年人没有什么教育意义。不过主办方认为,通过这类活动能够让青少年识别毒蛇,并克服人们对蛇的恐惧。此外,这一庆典早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来源,每年能创造大约830万美元的收益。
很多人以得州等地区响尾蛇“泛滥成灾”为由,每年举行围捕这种动物的活动。不过官方数据显示,美国每年因被蛇咬伤而死亡的人数不足5人,其中还包括那些拒绝就医以及被自己养的毒蛇咬伤的人。此外,使用汽油捕捉响尾蛇不但让响尾蛇数量下降,而且也污染了周边的土地和地下水,还有350多种野生动植物受到影响。一些地区已经着手改变。佐治亚州克拉克斯顿市从2012年起停止举办围捕响尾蛇活动,取而代之的是“响尾蛇和野生动物庆典”,让民众了解响尾蛇的安全常识和习性。
复杂的文化符号
响尾蛇是北美殖民地时代文化的代表。1751年,美国国父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提出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建议:殖民地可以在英国各地分发响尾蛇,以此“报答”英国将罪犯运送到北美大陆。1754年,富兰克林在《宾夕法尼亚公报》发表了一幅名为“加入或死亡”的政治漫画,在画中将北美各殖民地描绘成碎成几段的蛇,以此象征各个殖民地的分裂状态。他还同时发表了文章,呼吁各殖民地联合起来对抗外敌。之后美国军事将领克里斯托弗·加兹登设计了著名的“加兹登旗”:旗帜以黄色为底,上面盘曲着一条响尾蛇,旁边配有文字“别踩我”。这面旗帜被认为是美国最早的国旗之一。《旗帜:美国传记》的作者、历史学家马克·勒普森认为,这条警告敌人不要挑衅的蛇,象征了北美殖民地英国统治的反对,以及对独立革命的支持。
不过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这个响尾蛇图案逐渐有了新的含义。在20世纪70年代时,它成为自由意志主义者支持小政府和个人权利的象征。2001年“9·11”恐怖袭击发生之后,加上后来茶党的兴起,这幅图案被用来表达敢于反抗和蔑视外界的“精神”。截至2018年,阿拉巴马等10个州允许司机使用这幅图案做车牌。不过后来,这个图案又 成为种族歧视、极右翼和拥枪主义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