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防疫之法

2021-04-01卜庆萍

机电安全 2021年3期
关键词:偏性养正疫毒

卜庆萍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发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是一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战争。面对前所未知、突如其来、来势汹汹的疫情天灾,中国果断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

从“疫”字可以看出,我们的古人很早就知道疫病相关知识,因此古代防疫之法多种多样,尽管古代医学很不发达,但古人的努力在数千年的实践中,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隔离之法

我国诸多历史文献中,记载了古代“隔离”之法。《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载,秦国有将麻风病人集中迁移到“疠所”居住的规定。《汉书•卷十二•平帝纪第十二》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晋书•王彪之传》亦载:“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这说明秦晋时期,古人亦知道对瘟疫患者“隔离”的重要性,因而制定了相应法令。到了南北朝时期,“隔离防疫”已经成为了一种制度。萧齐时,太子长懋等人曾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六疾馆”,以隔离收治患上温疫之人。隋朝与萧齐类似,专门为麻风病人设立“疠人坊”。

养正之法

《内经》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古人重视内求,认为正为本,邪为标,预防感染,首重扶正,正旺则邪不能侵,所以“养正”乃是关键。

艾灸之法

古人认知到,艾灸可“壮固根蒂,保护形躯,熏蒸本原,却除百病,蠲五脏之痛患,保一身之康宁。”所以古人非常重视趁未病时艾灸,以避免感染疫毒。《扁鹊心书》曰:“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扁鹊是说,艾灸能保命,不但可用于治疗,亦可用于预防。可见,古代艾灸也是防疫之法。

药囊之法

古人认为,疫毒是一种偏性极重的邪气,可用药物偏性克制疫毒偏性。如将药囊悬挂或佩戴,或悬挂于门户、帐前,或佩戴于手臂头顶,可以预防疫毒感染,所以民间曾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

药浴之法

药浴之法,即通过中药药浴来避邪。《内经》曰:“又一法,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清代刘松峰在《松峰说疫》一书中记载:“于谷雨以后,用川芎、苍术、白芷、零陵香各等分,煎水沐浴三次,以泄其汗,汗出臭者无病。”这都说明,药浴也是古人常用的防疫之法。

粉身之法

古人认为,身上抹粉也能预防温疫邪毒。晋代名医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用皂荚、牡丹、细辛、干姜、附子等配制而成的药物,既可纳鼻中吸之取吐,亦可外粉周身,用以祛邪辟秽,甚至还可用于治疗牛马疫病,一方兼而多用。

烧烟之法

清代《验方新编》中,有空气消毒之方,以“苍术末、红枣,共捣为丸如弹子大,不时烧之,可免时疫不染。”此苍术味道芳香,内可化湿浊之郁,外能散风湿之邪,烧烟亦有空气消毒之功效。可见古人面临疫病时,不但有隔离、养正等方法,还有烧烟消毒法。以中药烧烟给空气消毒,这样可以干扰病毒,祛毒祛疫,调和环境,使人不病。

消毒之法

古人的消毒,一般是针对病人用过的所有衣物。大多用蒸煮的方法,进行高温灭菌。清代贾山亭《仙方合集•辟瘟诸方》说:“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

时代往前跳了一大步,科学有了大的飞跃,我们有足够的信心,战胜突发疫情,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万不可丢在身后!

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希望就在前方,胜利必将属于我们!疫情过后,华夏大地必将生机勃勃,中华儿女必将吸取教训,努力奋斗,创造辉煌!

猜你喜欢

偏性养正疫毒
从瘀毒理论探讨新型冠状病毒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强化“三新”课改 建构“5E”课堂
——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教学特色
文化兴校担时代之责 养美育正承文院之脉
——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简介
惊闻疫毒(新韵)
两手
风景里的大美学校
——江苏省宜兴市湖实验学校“养正文化”剪影
看待中药毒性 厘清三大误区
弘道养正
密码子偏性分析方法及茶树中密码子偏性研究进展
薛博瑜教授从祛湿及解毒论治乙型病毒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