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地区岩溶地质钻孔桩技术研究
2021-04-01刘阔
刘阔
一、工程概况
赣深铁路龙南东站站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里仁镇,龙南东站地处江西省龙南县,站房中心里程DK104+738.4,站房采用线正下式,桥式站台。龙南东站建筑面积9998.9m2,站场设计为2个站台4条线路,侧式站台2座,岩溶区工程桩188根,桩长为17.7m~64.9m,主要地质为地处岩溶,属隐伏岩溶区,钻孔见洞率高,根据地质勘察探明最大洞高22.48m,桩基采用800mm直径冲孔桩,桩端全面进入持力层深度20.8m,单柱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o=400kN,施工时最小桩长由持力层深度控制,并保证桩端以下不小于5m范围内无岩溶夹层、岩溶溶洞分布,在桩基底端部位应力扩散范围内无岩体临空。
二、方案选择
岩溶区桩基钻进施工穿越溶洞时,打穿溶洞时,经常出现漏浆、偏锤等现象,溶洞顶部岩层被钻机钻穿后,在上部孔隙水与下部岩溶水间水头差的作用下,上层软弱砂层会随之流入下层溶洞从而造成塌孔。如溶洞较大,会引起桩基孔口附近地表塌陷,危及地表施工人员、设备、建筑物安全,对桩基施工造成较大难度为保证施工安全及工程质量,制定钻孔灌注桩专项施工方案,并经专家评审。
三、工程方案比选
1.钢护筒跟进方案
优点为施工简单,工期短且施工速度快,桩基质量有保障,有效控制混凝土超方;缺点为材料费、机械费及能耗均需较高的费用,接桩难度较大。
2.抛填片石黏土混合料方案
优点为施工简单,经济性好;缺点为需冲击钻配合夯实填充物,加固护壁,控制混凝土超方方面效果较护筒跟进较差。
3.回填砼方案
优点为对于各种溶洞、斜岩均可处理,适用性强;缺点为由于溶洞普遍非常发育,回填方量较大,经济性最差,回填后需等待混凝土凝固时间,施工速度慢,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
4.组合方案
采用钢护筒跟进及抛填片石组合方案,能充分发挥钢护筒跟进和抛填片石的各自优势;对于桩身穿越高度大于5m的封闭型较大溶洞及部分较大的连通型溶洞,采用护筒跟进措施进行处理,发挥其施工简单,有效防止孔壁坍塌,工期短且施工速度快的优势,对于空溶洞或半充填的溶洞,根据溶洞的大小回填适量的黏土(或黏土坯)和片石混合料,反复冲砸,如此顺利穿越溶洞。
5.推荐方案
综合以上施工方法来看,从施工质量安全、工程进度、工程造价、等方面推荐采用钢护筒跟进及抛填片石组合方案。
四、总体方案确定
1.根据施工图纸及工程地质柱状图的核对,对桩基每段溶洞拟定处理方案。
2.在钻孔穿过小溶洞、深层溶洞地层时,处理措施采用抛填法。
3.在钻孔穿过大溶洞及串珠溶洞地层时,尤其穿越高度大于5m的封闭型较大溶洞及部分较大的连通型溶洞,采用护筒跟进措施进行处理。为提高成桩效率、保证工程质量,岩溶桩采用旋挖机及冲击钻组合施工方案施工。
五、方案实施
1.工程桩施工
根据逐桩勘探柱状图的地质情况选择护筒跟进、抛填片石+黏土挤压措施,防止斜孔、弯孔、埋钻、卡钻、掉钻、塌陷等事故的发生,以便顺利成桩,综合群桩基础根据地质情况优先施工长桩、后施工短桩。分析桩基各个地质区域地质特点,采取不同的钻机型号、进尺速度。
2.具体施工方案
(1)冲击钻钻孔
开钻时,适当控制钻进速度,待钻进深度大于钻头高度1米后,即可按正常钻进速度施工。施工中注意护筒的稳定性,如护筒周边土体有异常,需及时处理,时间不宜太长,防止泥浆不循环导致塌孔。
由于溶洞的存在,钻进过程中,会出现泥浆有损耗、漏失,要及时补充。在施工前根据地质情况,准备足量泥浆,保证漏浆后能及时补充泥浆。
每钻进1m或地层变化处,捞取钻渣样品,查明土类并记录,及时清除钻渣,使钻锥钻进新鲜地层。并与地质勘探资料对比核对,确保钻进施工安全质量可控。
成孔后保持泥浆循环,保证泥浆稳定,钻孔达到设计标高后,进行第一次清孔,检查孔深、孔径、垂直度,并签字确认钻孔深度。
(2)溶洞处理
①钢护筒跟进:对于桩身穿越高度大于5m的封闭型较大溶洞及部分较大的连通型溶洞,为了防止孔壁坍塌,采用护筒跟进措施进行处理:
钢护筒的加工。钢护筒订购半成品,护筒需保证一定的强度,壁厚选取8mm~10mm,长度每节6m/4m,护筒内径1000mm。使用时依据实际地质情况在施工现场焊接加长。护筒靠下一面外侧增焊加强刃脚,高度大于100mm。
钢护筒加工拼接。由于钢护筒内径1000,需要多次接长,故钢护筒顺直度和连接强度要求较高,尤其是施工焊接质量的控制,需加强检查。为施工方便,采取逐节焊接,下放钢护筒,直至需要沉放高度,一般需要采用打拔机辅助捶打至最深溶洞底。
护筒跟进。护筒跟进放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拼接长度;当穿过岩溶溶洞时低速缓慢钻进,钻进无明显卡顿,再用吊机将钢护筒放入孔内,需要接长的需增设可靠担杠,焊接接长后再进行后续施工;护筒跟进过程中遇到下沉受阻时,可采用打拔机打入辅助打入。
②抛填片石、或抛填黏土片石混合料:穿越溶洞地质时,查看泥浆池浆液量,确保在漏浆后能及时补充泥浆,保证施工安全。击穿溶洞后,根据溶洞的大小按1∶1的比例回填袋装黏土(或黏土坯)和片石混合料,进行冲砸堵漏,冲砸固壁,直到可正常钻进,反复操作直到顺利穿越溶洞。钻至离溶洞顶部1m左右时,准备足够的小片石(粒径为10cm~30cm)和黏土,对于半充填和无充填采用冲击钻施工时注意在小于1m范围内减小冲程,防止卡钻头、掉钻头。
六、沉降观测
因岩溶地质极易发生地面坍塌,故施工过程需对施工周边地面进行沉降观测。
1.布点方案
本方案监测桩基周边土体的竖向位移,防止塌孔,依据现场实际情况,监测点以桩基中心1.5m、3m、4.5m布设,桩基为中心四周布设。
2.垂直位移监测点埋设
测点布置在以桩基为中心四周布设。布设监测点间距间隔1.5m、3m、4.5m。埋设件采用φ16钢筋,长度不小于80cm,顶部磨圆。要充分做好现场监测点保护工作,防止施工时将其破坏。
由于地表为土料,监测点埋设需采用混凝土灌浇,保证桩基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可靠性;监测点上部采用φ10PVC硬质管保护。开挖至少50cm深度,将监测埋件打入土体,顶部略低于原地面,灌入混凝土,插捣密实,现场同步做好防护措施,防止受损。
3.数据采集
(1)数据采集时间及初始值测定
场地平整完毕后,监测点按要求埋设完成。在桩基施工前至少独立采集2次数据采用稳定数据均值作为初始值。
(2)垂直位移数据采集与计算
垂直位移监测数据采集采用仪器为电子水准仪;Trimble DiNi03 精度;往返测标准中误差0.3mm/km。
按国家二等水准要求进行数据采集。现场数据采集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形成闭合或附和观测路线。
4.仪器选择及观测方法
沉降观测使用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及铟钢水准标尺进行沉降观测。放大倍率32倍,1KM来回测中差0.3mm,测距范围1.5m~100m,所有仪器均经检验,在效期内。监测均采取单路往返闭合法。
5.监测周期
开挖过程中及下部结构施工过程中,每日监测1次,当对现场沉降及位移情况有疑问时,适当增加监测频率。
七、结语
1.该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组合式方案将每根桩基成桩周期从6-7天缩短至3-4天,极大的提高了成桩效率。
2.钢护筒对溶洞地质地表沉降起到明显效果,地表沉降均未报警,提高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3.砼超方控制较好,相比相同地质类似工程明显减少超方,从而降低成桩成本。
4.工程造价方面尽可能做到合理的同时,提高了成桩效率、保证了工程质量及安全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