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吉坑尾建筑用花岗岩矿区专项水文地质研究

2021-04-01

西部探矿工程 2021年1期
关键词:石井矿坑黑云母

田 辉

(广东煤炭地质二○二勘探队,广东广州 510800)

关健词:水文地质条件;隔水层;含水层;涌水量;地表水;地下水

根据2019年底以来广东省建筑石料资源保障工作相关文件精神,新立建筑石料矿山必须储量大、产能高。受各种因素限制,在矿区面积无法加大的情况下,为了满足资源量的要求,各新立矿山就尽可能降低最低采高。为确保矿山安全环保的开发利用资源,开展较深入的水文地质研究工作就势在必行。本文意图通过对江门市新会区吉坑尾建筑用花岗岩矿区水工环地质专项研究,来为广东省新立建筑石料矿山提供研究范本,并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1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吉坑尾建筑用花岗岩矿区位于江门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单元东北部的小水文地质单元中。调查区自然排泄面标高取矿区西部鱼塘水位最低标高10.0m。矿区拟设最低采高-50m。

1.1 地形地貌

本区地貌属构造侵蚀丘陵,山体标高一般为50~200m,总体地形中部高,四周低。最高点位于矿区南东部的学堂山顶,海拔标高202.3m,最低(采坑1)-25.0m,最大高差+227.3m,地形切割一般,山坡一般坡度在15°~25°,局部见大于30°。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大体位于矿区西部农田一带,海拔标高约4.0m。

1.2 气象

矿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温和湿润,无霜期达354d;年平均气温21.6°C;极端最高温37.5℃,极端最低温0℃;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97.8h,年平均雨量1774.1mm,多集中于7~8 月,年最大降雨量2500mm,年均蒸发量1638.8mm,湿度60%~90%;降雨集中分布在3~9 月,6~8 月为雨季汛期,历年雨季日平均降雨量为10.6mm,最大日降雨量为232.0mm。常年主导风向是北风和东南风,月平均风速最大的1月份为4.5m/s,最小的12月份为1.3m/s,全年平均风速2.5m/s。区内自然灾害有低温阴雨、寒露风、龙舟水、龙卷风及霜冻。

1.3 地表水

拟采区地表水体不发育,无较大地表水体,仅散布有几条季节性溪流;呈树枝状分布,总体流向为自矿区中山脊流向四周流动,流经周边鱼塘、小河后,最终汇集于潭江。由于区内山体较陡,有利于大气降水汇集及地下水的排泄,雨季时易形成山洪。矿区外围的地表水体发育,分布有大量的鱼塘还有二个水库(矿区东侧的石井坑水库和吉坑水库)和采坑积水(采坑1),但各个地表水体的水量不大,一般不大于10000m3,最大单体石井坑水库储水量约100000m3,吉坑水库储水量约80000m3,主要靠大气降雨补给。

1.4 地下水

根据矿区出露地层岩石的含水特征,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块状岩类裂隙水,次为松散岩类孔隙水。

1.4.1 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分布在矿区残坡积砂质粘性土中,没有固定的含水层,雨季局部饱水,枯季基本无水。目前矿区已经部分已经剥离,仅在未剥离区有分布,由于处于地下水补给区,地形相对较高,一般不含水,水量贫乏,对矿山开采影响轻微。

1.4.2 块状岩类裂隙水

赋存于燕山旋回第三期[γ52(3)]花岗岩体上部的风化裂隙带之中,分布于矿区的沟谷低洼地带及鱼塘溪流周边,该层水为潜水,岩性为裂隙较发育的强中风化花岗岩。通过水文钻孔岩芯观测,岩芯呈碎块状或柱状产出,裂隙面有水蚀痕迹,风化花岗岩岩芯RQD均值19.3。裂隙面偶见地下水活动的痕迹,铁质侵染。

钻机钻进过程中未见漏水现象,根据矿区五个钻孔(ZK1、ZK2、ZK3、ZK0806、ZK0808)注水实验结果,本场地范围内透水率在 0.02~9.31m/s,ZK3 的 30~35m渗透性等级为弱透水;其余测试深度范围内,渗透性等级为微—极微透水。

1.5 区内隔水(相对隔水)层

1.5.1 第四系残坡积层

主要分布于鱼塘、溪流及沟谷低洼地带的第四系残坡积层,局部物质成分主要为粘土、粉质粘土、砂质粘性土等,结构松散,粘结性较好,透水性差,含水性差。通常起到隔水层的作用。

1.5.2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γ52(3)]

分布于整个矿区,埋藏较浅,除浅部风化、半风化层含有块状岩类裂隙水外,深部均形成隔水岩体。岩石一般呈浅肉红色,局部呈灰或浅灰色,矿物粒度较均匀,以中粒、斑状花岗结构为主,局部细粒结构,致密块状。岩石新鲜,完好,坚硬,含水裂隙发育程度弱,导水性差,富水性弱。从岩性和本次详查综合分析的情况来看,微未风化岩体可划为隔水层。

1.6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根据矿区泉水点调查,泉水点沿山沟出露,出露标高较低,区内地下水有径流路途短的特点,往往在地形低洼处以下降泉形式排泄;裂隙含水层的水位起伏较大。在侵蚀基准面之下,径流相对缓慢。矿区周边鱼塘为地下水及地表水的主要排泄通道。

1.7 地表水、地下水动态

在拟采区南部采坑(采坑编号采坑1)泉水(泉水编号QS7)出口处安装水表观测它的涌水量,每天观测一次,它的平常流量在8.5~12.0m3/d,2018年6月8日,它的流量为8.92m3/d,当天矿区及周边下大雨,之后3d天气变晴,下雨之后第二天即6 月9 日测得其流量为9.86m3/d,6 月 9 日流量为 10.03m3/d,6 月 13 日流量为10.86m3/d,6月14日流量变小为9.97m3/d,之后逐渐变小,到6月26日变为8.86m3/d。由此可以看出,采坑周边附近的地下水受降雨影响较大,比降雨迟后1d,降雨对地下水的影响可以持续3d或者更长以上。

以上资料证明地下水动态变化主要受大气降水影响,地表水(含石井坑水库和吉坑水库)对地下水动态影响不大。

1.8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总的趋向是,雨季地表水补给地下水,旱季地下水以泉水形式补给地表水。矿区地下水多数主要是靠大气降水的渗入补给。大气降水之后,一部分水通过地表径流从高地往低洼处流,而另一部分水则通过入渗的形式补给裂隙含水层。地表固定水点如鱼塘、溪流、水库对地下水的补给少。

1.8.1 山塘、鱼塘、溪沟水与地下水的联系

山塘、鱼塘、溪沟水主要通过第四系地层的渗透补给地下水,但由于第四系地层主要由粘土、淤泥、粉质粘土组成(矿区范围内未见有砂层),透水性较差,富水性弱。因此认为,山塘、鱼塘、溪沟水与地下水的联系较弱。

1.8.2 石井坑水库和吉坑水库水与拟采区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现有勘查成果资料表明,石井坑水库和吉坑水库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弱,主要依据有三个:一是根据ZK01、ZK02、ZK03、ZK0806、ZK0808 号钻孔的注水实验结果分析;二是主要水化学成分不同;三是石井坑水库河床基岩的水文地质特征。下面分述之:

(1)ZK01 号水文钻孔距石井坑水库约220m,注水试验的含水层位于水库水位下方,但补给极差,因涌水量非常小,无法进行抽水试验,只能用注水试验来测定岩层渗透系数,试验结果表明:本场地范围内透水率在0.02~9.31m/s,ZK3的30~35m渗透性等级为弱透水;其余测试深度范围内,渗透性等级为微—极微透水。另外,ZK0808号水文钻孔距吉坑水库约310m,观测结果与ZK01号水文钻孔情况相似,由于石井坑水库和吉坑水库周边岩层渗透性极差,所以地下水与石井坑水库和吉坑水库的地表水的水力联系也极差。

(2)石井坑水库水位一般为21.0~25.6m 标高,吉坑水库水位一般为21.0~31.6m 标高,采坑1 水位-25~-20m 标高。本次石井坑水库水样(S2)、吉坑水库水样(S3)和采坑1 水样(S1)水质对比结果,二者的水化学类型不同,石井坑水库和吉坑水库水质属HCO3-Ca·Na 型水,pH 值6.81~6.91,弱酸性;采坑 1水质属HCO3·SO4·Ca 型水,pH值7.92,弱碱性。证明石井坑水库和吉坑水库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差,没有对采坑1通过地下水大量补给。

(3)石井坑水库和吉坑水库河床地层的水文地质特征。据收集的石井坑水库和吉坑水库地质资料,水库及周边岩性为从上而下为粘土、风化、半风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新鲜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本次在水库边施工ZK01 号和ZK0808 号水文孔,ZK01 号孔口标高+64.00m。0~3.5m 为残坡积层;3.5~33.0m 为风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余为新鲜黑云母二长花岗岩。ZK01 号孔涌水量极小,进行注水试验结果表明,其透水率为q=0.03~0.1Lu,属极微透水;ZK0808 号孔口标高+113.23m。0~3.8m为残坡积层;3.8~10.7m为风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余为新鲜黑云母二长花岗岩。ZK0808 号孔涌水量极小,进行注水试验结果表明,其透水率为q=0.02~0.08Lu,属极微透水;矿区及其附近区域内,水库水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相接。下伏基岩仍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分布较连续、稳定,裂隙不发育,富水性差,属隔水层。

上述分析表明,石井坑水库和吉坑水库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弱。

2 矿床水文地质特征及矿坑充水因素、来源和方式

2.1 矿床水文地质特征

区内矿体属建筑用花岗岩矿矿体,矿体赋存于整个拟设矿区范围内的花岗岩岩体中,受矿区范围限制,矿体整体呈南北向展布,南北长约1350m,东西宽约800m,拟设最低采高-50m;从工程揭露情况看,矿体平均厚度约102m,覆盖层平均厚度18.15m。矿体围岩也是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2.2 充水因素的分析

2.2.1 石井坑水库和吉坑水库

本次工作查明,水库周边的岩性,表层为粘土,往深部为风化、半风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新鲜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本次工作在水库边上施工二个水文孔ZK01 和ZK0808。钻孔揭露该地段残坡积层厚度3.50~3.00m;风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厚度9.9~29.5m;深部为新鲜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透水性差。石井坑水库和吉坑水库对矿床冲水影响微弱。

2.2.2 第四系冲洪积含水层

矿区范围内第四系冲洪积含水层属松散岩类空隙含水层,该层导水性能差,含水性弱,水量有限,不是矿床充水的主要因素。

2.2.3 块状岩类裂隙含水层

区内矿体全部赋存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中,经过本次工作对 ZK1、ZK2、ZK3、ZK0806、ZK0808 钻孔的注水试验,该含水层的涌水量小,富水性微弱至及微弱。对矿床的充水作用很小。

2.2.4 大气降雨

拟采矿区适合露天开采,最低拟采标高为-50m。从拟采区周边地形判断,+10m 标高以上属正地形开采,大气降水仍能自然排出。+10m标高以下属负地形开采,形成局部负地形,大气降水会向内部汇集,形成矿坑积水。因此大气降水对矿床的充水作用影响最大。

综合上述,矿床充水的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属于大气降水直接冲水矿床。未发现石井坑水库和吉坑水库水给矿床冲水的证据。第四系孔隙含水层、块状岩类裂隙含水层及其它地表水对矿床充水影响小。

2.3 矿坑涌水量预测

据上述资料分析,地表水、松散岩类空隙含水层、块状岩类裂隙含水层对矿床冲水影响小,本次矿坑涌水量预测可以忽略不计。矿坑集水量预测可采用新会区气象站十年的降雨量资料进行预测。矿山+10m 标高以上为山坡露天开采,矿坑涌水可自流排泄。+10~-50m转入露天凹陷式开采。+10~-50m矿坑涌水不受地下水影响,预测矿坑涌水量以+10m标高为界,分上下两部分估算(这里省略计算过程)。

计算结果:

+10m 标高以上大气降水矿区正常矿坑集水量为9201m3/d,大气降水最大矿坑集水量为201376m3/d,开采方式为山坡露天开采,矿坑涌水可自流排泄。

+10~-50m 转入露天凹陷式开采。+10m 标高以下大气降水矿区正常矿坑集水量为8032m3/d,大气降水最大矿坑集水量为175392m3/d,矿坑涌水量不受地下水影响,采坑+10m 标高以下合计最大集水量为178640m3/d,山坡露天开采,矿坑涌水不可自流排泄。

3 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类型划分

区内矿体为建筑用花岗岩,岩石完整裂隙不发育,富水性微弱,透水性极微弱。

总的来说,矿区含水层为裂隙水,水量很小,矿坑充水主要大气降水直接充水。本矿区主要工业矿体很大部分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约+4.0m)以下,矿床大部分矿体埋藏于裂隙含水层以下,但由于矿山拟采用露天开采,先对覆盖层进行剥离,矿床最主要的充水通道是大气降水——矿体。

综上分析,本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类型。

猜你喜欢

石井矿坑黑云母
花岗岩中黑云母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黑云母的标型特征简述
黑云母温压计在岩浆系统中的适用性研究
那口石井
泉州府录立海防碑浅谈
访小龙潭煤矿
矿坑
简析日美交锋中美国的政治妥协:从桂太郎—塔夫脱备忘录到石井
预应力锚固技术在矿坑边坡支护中的实践研究
混凝沉淀法处理含铅矿坑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