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外治法治疗泄泻型肠易激的临床观察*

2021-04-01王耀彩薛宇爽曹志群

中医外治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主症腹痛症状

王耀彩,姜 璐,张 新,薛宇爽,曹志群**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以排便次数或性状改变、腹部疼痛、腹部不适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功能性消化道疾病[1]。本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任何年龄可见,多见于青壮年[2]。我国最常见的IBS亚型为腹泻型(IBS-D)[3]。本病虽预后良好,但常因病情间歇性发作或反复而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对生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1]。因未完全明确IBS病因,临床尚无治疗IBS的特效药物。现代医学多认为是由精神或饮食等多方因素影响而发,多对症治疗。IBS无特定的中医病名,依据其主要症状而分属祖国医学“腹痛”“泄泻”“便秘”等病进行治疗[1]。我科在长期诊疗中发现中药溻渍疗法在缓解患者腹痛、腹泻、腹胀等症状方面取得较好成效。基于中医中药理论指导,我科应用自拟中药方溻渍湿敷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IBS-D(脾虚湿困证),获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8月~2019年12月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病房、门诊、内镜检查室的患者48例,均符合泄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阻证)的诊断标准,且无治疗禁忌证,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观察组中,男11例,女13例;年龄20岁~56岁,平均(34.64±11.17)岁;病程8个月~2 a,平均(1.39±0.94)a。对照组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18岁~61岁,平均(33.12±12.36)岁;病程6个月~4个月,平均(1.45±0.58)a。两组患者年龄等非处理因素经分析,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IBS罗马Ⅲ诊断标准:最近3个月,每月至少3 d出现腹部不适或疼痛,并兼有以下2条表现:①腹部症状可在排便后缓解;②排便习惯(频率和/或形状)改变。病程最少6个月,并且近3个月症状符合上述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0年版)》[1]评定。IBS-D脾虚湿阻证,主症:①时有便溏泄泻;②腹部隐痛,喜温喜按。次症:①受凉、劳累后可诱发或加重病情;②神疲,乏力,纳呆;③舌象:舌质淡,舌边有齿痕,苔白腻;④脉象:脉虚弱。见主症及两项以上次症即可诊断。

1.3 纳入标准

①同时符合以上西医IBS-D诊断和中医脾虚湿阻证诊断;②年龄范围为18岁~65岁;③自愿入组,依从性强。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患者;②合并主要脏器严重病变者;③其他全身疾病或肠道器质性病变引起的非功能性腹泻,如溃疡性结肠炎等;④须同时应用其他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的药物;⑤孕期及哺乳期妇女;⑥不愿意配合或中途因其他原因自行退出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予口服药物马来酸曲美布汀片(“舒丽启能”,天津田边制药有限公司产,批准文号:H20030290,0.1 g/片)每次1片,每日3次;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产,批准文号:S10950032,210 mg/粒)每次3粒,每日2次。

2.2 观察组

同对照组治疗并使用中药溻渍联合红外线照射,每日1次,每次30 min。

药物组成及制备:将我科自拟溻渍方:丁香9 g,肉桂6 g,醋香附18 g,白芷15 g,薤白9 g,山柰15 g,当归9 g,诃子肉30 g,荜澄茄12 g,益智仁9 g,冰片2 g,吴茱萸6 g,混合打磨成粉,每剂溻渍方可分3次使用,药粉用白醋调和。

操作方法:用药前应详询患者病史、药物过敏史等,将药物预热5 min,嘱患者取仰卧位,将溻渍药均匀敷于患者脐部,厚约0.5 cm,半径约10 cm。为保证药物湿度,可覆盖保鲜膜。于药物上方30 cm处进行红外线照射,注意观察溻渍部位情况并随时调整治疗仪高度,避免造成皮肤烫伤。嘱患者贴敷部位24 h内避免刺激或冷水擦洗[4]。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其间均需停用其他IBS相关治疗,避免其他因素影响溻渍疗效观察,同时引导患者保持健康饮食及良好的生活作息。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参照《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0年版)》[1],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月后的主要症状表现、症状积分。根据患者腹痛、腹泻主症轻重程度分别记以0分、1分、2分、3分。①腹痛:0分为未觉腹痛;1分为轻度,提示后才觉有腹痛;2分为中度,无提示即有腹痛症状;3分为重度,患者腹痛为其主诉。②腹泻频率评分:0分为无腹泻症状;1分为轻度,≤3次/d;2分为中度,3次~5次/d;3分为重度,≥6次/d。③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以每卷20个项目4级评分得出原始分×1.25为标准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月后的焦虑、抑郁状态评分。

3.2 疗效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5],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即治疗前后积分差/治疗前积分×100 %。基本痊愈:指数结果≥95 %,主症、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指数结果介于70 %~95 %,主症、体征明显改善;有效:指数结果介于30 %~70 %,主症、体征明显好转;无效:指数结果<30 %,主症、体征无明显好转,甚至病情加重[4]。(基本痊愈+显效)/总例数×100 %=总显效率。

3.3 统计学方法

3.4 治疗结果

3.4.1 病例脱落

两组均无失访病例或退出病例,统计数据无缺失。

3.4.2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显效率为95.83 %,对照组总显效率为75.00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间总体疗效,χ2=4.18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且观察组总体疗效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总体疗效。见表1。

3.4.3 主症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症状评分观察组腹痛(2.08±0.72)分、对照组腹痛(1.96±0.69)分;观察组腹泻(2.17±0.70)分、对照组腹泻(2.08±0.78)分,进行t检验,P>0.05,其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主要症状评分观察组腹痛(0.83±0.64)分、腹泻(0.96±0.55)分,对照组腹痛(1.38±0.58)分、腹泻(1.33±0.64)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主症症状评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相应症状评分(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

3.4.4 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治疗前SAS评分观察组(45.13±12.06)分、对照组(45.17±15.84)分;SDS评分观察组(48.67±11.20)分、对照组(48.50±11.74)分,进行t检验,P>0.05,其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评分观察组SAS(33.50±8.67)分、SDS(36.88±8.57)分,对照组SAS(39.17±15.84)分、SDS(41.96±8.87)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主症症状评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相应症状评分,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3.4.5 安全性

两组均无不良反应等事件。

4 讨 论

现代研究多认为,IBS发病机制为消化道功能紊乱、精神心理因素、感觉传导异常、肠道内环境破坏等[1,6~8]。西医治疗IBS-D常予止泻药、解痉药、抗精神类药物、镇痛药、生物制剂类药物,但不良反应多、复发率高,且易产生药物依赖[7,9,10]。近年来,应用针刺、艾灸、穴位贴敷、中药灌肠等中医外治法治疗IBS,在缓解症状、减少不良反应事件、控制复发率等方面明显优于西医[11]。《理瀹骈文》中主张“通知内治之理,行治外治之法”,认为中医外治法的作用机理为“调阴阳、和五脏、升清降浊”。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溻渍外治法治疗IBS-D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丰富IBS-D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沈氏尊生书》云:“泄泻脾病也,脾受湿……而成泄泻”。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内外多因素导致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失调,湿邪内蕴,下注大肠。本病以“脾”为主,以“湿”为因[12]。因湿邪其性重浊、趋下而黏滞,泄泻之病不仅表现在症状的黏滞性,如大便黏腻不成型,更表现在病程缠绵,难解难愈。故临床治疗本病多以温阳健脾除湿为基本原则[13],此溻渍方中吴茱萸、肉桂助火温阳,散寒止痛;山柰、白芷散寒祛湿止痛;荜澄茄下气止痛,温中散寒;香附疏肝健脾,理气宽中止痛;当归、薤白调气血而止痛;益智仁温脾止泻;诃子解痉涩肠止泻,并加入少量凉药冰片以“热因寒用”。诸药相合,既可温阳健脾,又可调理气血、止痛止痢。

现代研究认为,中药溻渍熏洗等外治法是基于皮肤渗透、吸收等生理特性,利用浓度差使药物透皮吸收发挥作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溻渍部位多以脐为中心,脐中的“神阙”穴及脐周的“中脘”“关元”“承满”“气海”“梁门”等穴均对消化系统不适症状有治疗作用[12]。腹部与五脏、六腑、经络联系密切,有任脉、足阳明胃经走行,因此不仅能够治疗局部病变,也能够通经络循行作用于全身[14]。加盖保鲜膜及联合红外线照射,可以疏其汗孔、宣邪外出,还可保持药物活性,起到温热刺激和促进药物吸收的双重效果[15]。此法能够有效改善淋巴和血液循环,提高细胞代谢,减少炎性渗出。还能自主植物神经反射,缓解痉挛及疼痛不适。同时对免疫系统具有积极作用,促进疾病更好恢复[14~16]。

本次研究显示:中药溻渍联合红外线照射改善IBS-D脾虚湿困证患者的腹痛、腹泻症状疗效显著,对于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也具有积极作用。该疗法临床多用于治疗骨关节痛、皮肤病等,而我科应用溻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消化不良、慢性腹泻等疾病效果良好。此方法具有药量大而药味少、组方灵活、操作简易安全、不良反应少等特点,一剂溻渍方可外用多次,不经内服故不影响其他口服药的功效,并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而减少肝肾损伤,作用迅速、疗效显著[16~18],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主症腹痛症状
郭淑云“抓主症”诊疗特色简析*
Don’t Be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可改善咳嗽症状的两款药膳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排卵后腹痛,别大意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腹痛候”导引法
下腹部腹痛应做哪些检查诊断
中医证候临床评价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