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货物账户变化情况研究
2021-04-01张雅童江南大学
张雅童 江南大学
一、货物账户总体变化情况
由图 1 可知,2000 年-2018 年货物账户的数值整体呈现增长的趋势,即货物的顺差额扩大。
由图 2 可知,2000 年-2018 年我国货物占货物与服务账户的比重整体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其中,2016 年-2018 年增长迅速,并于2018 年达到近18 年来的峰值,为383.95%。这一变化反映出了我国货物和服务账户中货物和服务数值上差距的扩大,又由于货物的顺差在缩小,从而也侧面反映出了服务账户逆差额近年来的增长趋势。
图1 2000年-2018年货币账户总体变化情况
图2 货物占“货物与服务账户”的比重
二、货币账户分阶段变化情况
(一)平缓上升期
如表1 所示。
这一阶段,除了2001 年较上一年度的增长率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外,其他年度的货物账户较上一年度相比均为正增长,其中2002 年增长率最高,整体上这一阶段的增长态势较为平缓。在这一时期,2001 年中国加入WTO 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推动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进程,不仅有利于我国更好地享受多边贸易带来的利益,还促进了我国利用和提升中国制造的商品货物在世界市场上的优势,因此,我国对外贸易尤其是货物出口贸易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
表1 2000 年-2004 年货币账户增长率
(二)快速增长期
如表2 所示。
表2 2005 年-2009 年货币账户增长率
这一时期,我国货物账户的增长率整体上保持了较高的水平。其中,2005 年的增长率达到了峰值,为141.85%。这一增长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有关。比如,在中国出口贸易强劲、人民币升值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中央于2003 年10 月宣布自2004 年1 月1 日期调低出口商品退税率,平均下调3%。原材料性商品退税率降至5%-8%;取消部分国内短缺或在国际市场影响较大的资源性商品的出口退税。这一系列政策调整进一步激发了我国出口企业的活力,使得2005 年-2008 年我国的货物账户余额保持顺差态势。
(三)平稳增长期
如表3 所示。
表3 2009 年-2015 年货币账户变化情况
这一时期的增长率总体上较为稳定。其中,2009 年和2011 年出现了负增长,其他年份均为正增长。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外贸受到了严重冲击,这一影响在2009年体现得尤为明显,货物账户的顺差额明显回落。但经过我国各方的共同努力,2010年以来我国外贸呈现恢复性的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外贸规模基本恢复至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外贸发展的总体形势较好。货物账户的顺差额继续扩大,并于2015 年达到峰值。但这时世界经济大环境仍旧较为脆弱。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再次说明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远未结束。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基础较为薄弱,我国外贸的国外环境仍不稳定。反观我们国内,我国面临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大而不强等问题仍旧亟待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改革调整。所以,无论是从国外还是国内的形势来看,我国外贸在这一时期虽然保持了增长的态势,但增长速度较上一阶段出现了明显下滑,反映了我国加快改变外贸发展方式,从而保持外贸的可持续增长,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
(四)缓慢回落期
如表4 所示。
表4 2016 年-2018 年货币账户变化情况
这一时期我国加强了对我国外贸中存在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的重视程度。在此之前,我国一直注重并提倡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地位,但这一倡导不仅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也造成了市场混乱、结构失调等问题。外汇储备过多问题也带来了资本使用效率较低以及国际其他贸易国对我国人民币升值的频频施压等难题。外贸顺差的扩大使出口企业大量增加,不利于国内进出口产业结构的平衡。针对以上诸多问题,我国增强了对进出端的重视程度,并为调节我国的国际收支结构,改善国际收支结构的不平衡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如制定了众多具有针对性的优惠和制度方面的政策法规。这一阶段,我国的货物账户的顺差额逐渐缩小反映了我国货物制造业进出口结构的调整已初见成效,我国正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而转变。
三、趋势预测
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外贸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稳步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努力促进对外贸易稳中提质,坚持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在对外贸易环境日趋严峻复杂,不确定性和风险加大,国际市场需求减缓,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和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强化的外部环境的伴随下,我国要实现进出口的稳定增长,仍旧面临着一定的压力。货物账户的顺差额在新时期内可能会继续缩小,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宏观经济水平的发展稳中向好,随着未来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相关产业的转型发展,我国的进出口规模将会继续增长,国际收支的结构问题也会得到优化改善,外贸发展将保持良性增长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