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
2021-04-01肖婧
肖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属于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疾病有着较高发病率,病程长且反复发作,其特点是不可逆气道受到制约,并以可持续性方式发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常常伴呼吸衰竭,长时间慢性高碳酸血症与低氧血症,再加上呼吸肌疲劳,很容易诱发各类并发症,如: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等,严重威胁患者的机体健康。本文分析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联合NIPPV 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76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纳入标准:满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诊断标准;患者知情。排除标准:存在颜面部畸形、不能实施NIPPV 者;有气胸、肺大泡、纵膈气肿与近期消化道出血者;有重要心、肝、脑、肾脏器功能不全者;有严重意识障碍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 例。观察组男25 例,女13 例;年龄56~74 岁,平均年龄(65.6±3.7)岁;COPD病程1~21 年,平均COPD 病程(11.4±3.5)年。对照组男24 例,女14 例;年龄58~67 岁,平均年龄(62.5±3.1)岁;COPD 病程1~24 年,平均COPD 病程(12.5±3.9)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此研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允许。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接受各类检查,包括血生化、分析动脉血气、痰培养联合药敏试验等,给予祛痰、平喘、输氧、转变水电解质紊乱等常规治疗,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包括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血压等,结合痰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运用恰当的抗菌药物实施对抗感染治疗。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实施NIPPV 辅助通气治疗,利用鼻面罩或鼻罩给患者输氧,设定为S/T 通气模式,设置呼气相压力在0.392~0.490 kPa,吸气相压力设定在0.784~1.960 kPa,辅助通气时间控制在>8 h/d。针对嗜睡或咳嗽能力变弱者,在给予通气治疗当中,定期吸出鼻腔或口腔痰液,如果治疗后病情发生恶化,则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或序贯通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仪器选择奥林巴斯(BF-40 型) 纤维支气管镜,实施肺泡灌洗,灌洗前6 h 禁止进食,同时实施1 h 的NIPPV 辅助通气治疗,手术前超声雾化吸入浓度为2%的5 ml 利多卡因注射液以麻醉气道,并向鼻腔内滴入0.1%呋麻滴鼻液,利于鼻黏膜与鼻甲收缩通过鼻导管输氧,设定氧流量在3~5 L/min。通过鼻腔插入纤维支气管镜到气管,利用负压吸除气管、支气管分泌物,留下样本以开展分泌物培养与药敏试验,接着注入37℃的浓度0.9%的10~20 ml 氯化钠注射液到气管、各分支支气管腔中,实施反复灌洗,通常持续灌洗3~4 次,每次操作时间在 20 s 内。完成灌洗后,把灌洗液吸干净,灌洗时间控制在15 min 上下,如果灌洗当中,患者血氧饱和度<80%,就要停止灌洗,等血氧饱和度>90%时,再次实施肺泡灌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水平。疗效判定标准:体征与血常规指标达到正常水平,咳嗽、咳痰症状显著改善,咳黄痰情况消退,有效控制感染,转变Ⅱ型呼吸衰竭,胸片或 CT 检查结果表明病灶已被吸收,代表显效;体征与血常规指标得到一定改善,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病灶有所缩小,或变更为有创机械通气治疗,通气参数慢慢下调到撤机状态,代表有效;未能够控制感染,甚至恶化,变更为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后依旧不能转变症状,代表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1]。分析两组动脉血气指标变化情况,包括PaO2、PaCO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PaO2、PaCO2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比较 (,mm Hg)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比较 (,mm Hg)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特点是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有较高病死率,临床主要遵循以下治疗原则改善症状,控制疾病发展,转变健康情况,增强运动承受力,控制并发症风险,减少病死率[2]。COPD 往往会由于以下因素而诱发Ⅱ型呼吸衰竭,即:呼吸肌发生疲劳,呼吸道感染,免疫力下降,气流受阻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的常规方法主要有运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与呼吸兴奋剂扩大通气量,然而治疗当中难免会加大呼吸肌做功,增加呼吸肌疲劳度,药效持续较长时间,如此就会恶化病情,最终不得不切开气管或行气管插管。NIPPV 是辅助通气手段,可以较好扩大肺泡通气量,避免肺泡发生萎缩,辅助呼吸肌力量,促进恢复呼吸功能。然而,此方法也有不足之处:NIPPV 不能将COPD患者深部组织的痰液彻底清除干净,患者不能自行排出痰液,长期就会引发痰结痂,也就更无法排出体外,恶化病情[3]。近些年来,纤维支气管镜普遍运用临床,在采用NIPPV 时,运用纤维支气管镜实施深部灌洗,则有利于有效清除支气管内分泌物,较好转变呼吸功能,疗效突出。
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可以填补NIPPV 在治疗当中的许多缺陷,即:排痰功能存在障碍,但气道分泌物较多的现象,它可以有效刺激患者咳嗽,能够提取气管深部分泌物,以留下痰样本,降低样本被污染机率,提升痰培养联合药敏试验结果的准确度,进而提供可靠参考用于挑选抗菌药物[5]。此外,在运用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联合 NIPPV 治疗时,需要严格控制其适应证与禁忌证,原因在于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灌洗操作都会扩大缺氧,诱发心律失常,故在治疗当中,需要动态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与心电图,如果血氧饱和度<90%就暂时停止操作[6]。手术前,需要备齐气管插管、呼吸气囊、急救药物,若发生心搏或呼吸骤停,就要马上实施气管插管。本研究,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aO2(85.65±7.96)mm Hg 高于对照组的(77.24±7.21)mm Hg,PaCO2(36.37±3.64)mm Hg 低于对照组的(41.53±4.39)mm H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联合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