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酸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
2021-04-01李姝程莉晶李慧庞春阳
李姝 程莉晶 李慧 庞春阳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或其他原因导致颈部或颅内动脉局部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引起的神经缺损症状[1]。有最新报道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可能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2]。有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能诱发脑细胞炎性因子,导致脑血管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影响脑内营养代谢,导致脑血管缺血缺氧,诱发急性脑梗死。因此,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3]。而急性脑梗死临床上多采用活血化瘀、营养神经、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等治疗,但由于脑组织及脑血管特殊性,患者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不同程度神经缺损症状,即使常规治疗也会留有后遗症[4]。研究发现,应用叶酸可能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缺损症状[5,6]。本文通过分析叶酸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指导临床用药。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5 月~2020 年5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30 例。实验组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龄51~82 岁,平均年龄(71.6±6.9)岁。对照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龄55~79 岁,平均年龄(71.1±4.7)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年龄>18 岁;②起病时间>6 h,已无法溶栓治疗;③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8》诊断标准[7];④症状持续时间>1 h,无意识障碍及昏迷患者;⑤发病前无认知功能障碍病史,能配合治疗;⑥家属签署相关治疗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既往有大面积脑血管病(脑梗死或脑出血)病史并遗留有相关后遗症;②严重的各器官功能障碍、良恶性肿瘤、血液病、免疫系统疾病及其他疾病史;③妊娠患者;④不合作患者。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以常规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肠溶片(Bayer Pharma AG,国药准字J20120237)100 mg/次,1 次/d,口服]、稳定斑块[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70060)20 mg/次,1 次/d,口服]、活血化瘀改善脑血管微循环、清除氧自由基、稳定血压等。实验组给予叶酸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叶酸片(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215)5 mg/次,3 次/d,口服;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224)40 mg/次,1 次/d,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用法用量同实验组。两组均连续治疗10~15 d。
1.5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当日及治疗第15 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治疗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后临床疗效判定参考文献[1]分为有效和无效,有效率=有效例数/总例数。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急性肾衰竭、轻微皮疹、脑出血。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入院当日及治疗第15 天NIHSS 评分比较 入院当日,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5 天,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本组入院当日,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入院当日及治疗第15 天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 入院当日,两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5 天,两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低于本组入院当日,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4 例,无急性肾衰竭,轻微皮疹2 例,无脑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对照组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2 例,无急性肾衰竭,轻微皮疹1 例,无脑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1 两组患者入院当日及治疗第15 天NIHSS 评分比较 (,分)
表1 两组患者入院当日及治疗第15 天NIHSS 评分比较 (,分)
注:与本组入院当日比较,aP<0.05;与对照组入院第15 天比较,bP<0.05
表2 两组患者入院当日及治疗第15 天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μmol/L)
注:与本组入院当日比较,aP<0.05;与对照组入院第15 天比较,b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n,%)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n(%)]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我国最常见的脑血管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部血管局部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坏死。导致急性脑梗死的常见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三高”,即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尤其东北人民喜食高蛋白、高脂肪、高糖食物,蔬菜及水果进食较少,导致叶酸等元素摄入不足,而叶酸摄入不足可能导致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因此,近些年东北地区的急性脑梗死发病率逐年上升。同时最近有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可能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有关。同型半胱氨酸主要是在肝脏及肌肉中生成的氨基酸,参与体内重要的半胱氨酸代谢,维持着甲基化及抗氧化过程。同型半胱氨酸可能增加炎性因子,出现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氧化应激反应等一系列病理反应[8,9]。
而目前急性脑梗死的治疗除了抗血小板聚集及稳定斑块外,其他的药物治疗无最新进展。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限制较多,时间要求紧,出血风险大,且很多家属拒绝溶栓。而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在临床中一般应用于脑创伤及帕金森患者,近几年越来越多用于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临床医生发现其对改善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非常有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它主要通过保护神经细胞膜Na+-K+-ATP 酶和Ca2+-ATP酶活性,纠正离子失衡,进一步减轻神经系统水肿和损害,通过内源性营养因子促进损伤神经可塑性的恢复[10],还能减少一氧化氮的生成,促进神经细胞突触生长与重建,减轻组织水肿,减少神经元细胞的凋亡,具有促进神经行为恢复和改善记忆的重要作用[11],能够防止脑组织钙浓度升高,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情况,减少脑组织代谢及耗氧[12]。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对脑损伤起到促进修复的作用。单一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脑梗死疗效有限,尤其是东北人群蔬菜进食不够,因此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导致的急性脑梗死作用有限。而叶酸是同型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重要的辅助因子,叶酸缺乏可能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导致颈动脉斑块形成,引起急性脑梗死[13]。因此,补充叶酸可提高临床疗效。
本次研究结果中,入院当日,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5 天,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低于本组入院当日,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叶酸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安全有效。但由于时间短,病例数较少,下一步还需加大样本量继续进一步探讨两种药物联合的疗效,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