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2021-04-01宁静
宁 静
(徐闻县人民医院普通内科,广东 徐闻524100)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由肺内外组织受损所致,患者以呼吸窘迫为主要的临床表现症状,出现急性缺氧性的呼吸衰竭,病情发展快速迅猛,致死率较高[1]。普内科通常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对呼吸困难等症状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2]。本研究选取我院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经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8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诊断标准;(2)伦理委员会批准了本次研究,入选患者或家属熟知本次研究内容且自愿参加,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肝肾等重要脏器不全;(2)伴有严重心律失常与气胸。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40.1±12.3)岁,病程0.6~11h,平均病程(5.8±1.0)h;观察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9~62岁,平均年龄(40.6±12.7)岁,病程1~10h,平均病程(5.7±1.3)h。两组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病程等)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普通机械通气治疗,将呼吸机参数设置成:呼吸频率12~18/min,呼吸比1:1.5~1:2.0,呼气末正压10~15cmH2O,潮气量10~12mL/kg。观察组接受肺保护性通气治疗:采取SIMA(同步间歇强制通气)+PSV(压力支持通气)+PEEP(正压通气)模式,呼吸频率18~20/min,呼吸比1:1.5~1:2.0,呼气末正压5~18cmH2O,潮气量5~8mL/kg。两组均对患者的血气指标与生命体征进行监测,根据患者体征情况对呼吸参数进行调整。
1.3 观察指标 比较入选患者的通气时长、住院时长、血气指标、肺损伤、死亡情况。血气指标主要包括血氧饱和度(SpO2)、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之间的比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软件分析处理本研究数据,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行t 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通气时时长、住院时长比较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通气时长和住院时长均明显更短,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通气时长与住院时长比较 (±s,d)
表1 两组患者的通气时长与住院时长比较 (±s,d)
组别 例数对照组 40 7.58±2.14 20.56±5.43观察组 40 5.06±1.38 15.10±4.53 t 值 - 6.259 4.883 P 值 - 0.000 0.000通气时长 住院时长
2.2 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情况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SpO2、PaCO2、氧合指数、PaO2值对比,两组间的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PaCO2值明显高于观察组,SpO2、氧合指数及PaO2水平,均显明显比观察组患者更低,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肺损伤率与死亡率情况 对照组患者的肺损伤率为22.50%、死亡率为25.00%,观察组患者的肺损伤率为5.00%、死亡率为5.00%,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临床认为,造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为药物中毒、全身炎症反应及严重肺部感染等,明确了炎症反应是诱发该病的实质[3]。本次研究分别对我院8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通气时长和住院时长均明显更短,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PaCO2值明显高于观察组,SpO2、PaO2、氧合指数则显著低于观察组患者,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肺损伤率为22.50%、死亡率为25.00%,观察组患者的肺损伤率为5.00%、死亡率为5.00%,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经机械通气治疗的疗效确切。
表2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病死率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病死率比较 (±s)
组别 例数 SpO2(%) 氧合指数 PaCO2(mmHg) PaO2(mmHg)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75.71±10.15 79.25±11.24 217.25±56.21 302.17±74.42 39.05±7.83 49.78±12.54 48.91±7.65 72.36±12.43观察组 40 75.28±10.06 96.38±14.72 216.88±55.76 360.49±78.76 38.94±7.76 40.31±11.24 49.03±7.81 86.98±12.47 t 值 - 0.190 5.850 0.030 3.404 0.063 3.557 0.069 5.252 P 值 - 0.850 0.000 0.977 0.001 0.950 0.000 0.945 0.000
表3 两组患者的肺损伤率与死亡率比较 [n(%)]
常规机械通气的主要特征是高吸气压、大潮气量以及低呼吸频率,其目的在于改善血气指标,然而临床研究发现,此种机械通气容易引起较高的肺损伤率,不利于患者预后[4]。而本研究观察组患者接受的肺保护性通气为SIMA+PSV+PEEP 模式,其主要特征则为最佳呼气末正压以及小潮气量,使气体交换的质量得以保障,肺部顺应性得到提升,能更好地抑制肺泡的过度扩张,持续开放塌陷的肺泡,并将塌陷的肺泡由于周期性开放所造成的切变力性损伤降至最低[5],有效保护了患者的肺部,降低肺损伤。
综上所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经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满意,能在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的同时,缩短治疗时间,减少肺损伤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