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教学”与“课堂生活”的断想
2021-03-31张红艳
张红艳
伴随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和《新大纲》的颁布与实施,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向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方向变化,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什么是课堂生活呢?我的理解是课堂不仅是掌握真理的场所,更是发现真理的地方。既然是“生活”,就应不矫情,不做作,实实在在地关注学生的感受,就得让学生好好说话。让学生随时在课堂内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态度,展示他们对数学知识与教材的认知与构建的过程。可以说,这种变化表现在课堂教学将以开放式的教学思路、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信息交流、开放的习题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用数学”中“学数学”,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實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看到的就不是被封闭在“知”与“不知”的动态平衡上,而是开放到每一个学生充分活动的“问题”与“解决”的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一次次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
下面是发生在教者所执教班级(六年级三班)课堂内的案例,也许能给我们留下一些新的思索空间。
案例一:带分数乘法法则到底是什么
在教学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后,接下来教学带分数乘法,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发现方法。学生出现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是将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按照分子之积作分子,分母之积作分母的方法去做,另一种是依据带分数加法计算方法,想到带分数乘法是否可以整数部分相乘,分数部分相乘,然后把两部分积相加?我并没有做出判断,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来判别对错,果然,很多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带分数乘法法则。持后一种方法的学生也心悦诚服、喜滋滋地坐了下去。因为尽管他们的思路是错误的,但是,他们依然得到了老师的鼓励——表扬他们敢想。
(反思: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尽管有时类比推理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对知识的学习会产生负迁移,方法二很正常地反映了学生的思维特点,也符合他们的思维习惯。我们的目的不是批判错误,扼杀学生自己的思维,而是引导、疏理这些思维,使其思维的火花清晰而明确。我倒是觉得这错误的思维里映衬出几分可爱——只因为学生敢于类比,敢于去这么想。
有时候埋怨学生不动脑筋,其实很多时候是老师一次次扼杀了学生想的冲动,剥夺了他们想的权力,因为每想错一次,老师总要截住他们的思维,而不是疏,不是导,久而久之,孩子便不敢想,即使想了也不敢表达,而教育的悲哀和失败也莫过于此。
相信持后一种方法的学生之所以心悦诚服,不仅是道理让其折服,更是老师的肯定与赞许,使其体面地坐下去,老师表扬的是他们的敢想。)
案例二:这钱到底该怎么算。(对1.084元的认识)
在第十一册数学教材P21有这样一道题:一筐西红柿上午卖出42千克,每千克1.1元。剩下的8千克,下午按每千克1元卖完。这筐西红柿平均每千克卖多少元?学生列式解答为:(1.1×42+1×8)÷(42+8)=1.084(元)。至此,教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就“1.084元”这一结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想到学生们看法挺多。
甲学生指出: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得数应为1.084≈1.08(元),因为题中的结果精确到了“厘”,而生活中根本不用到“厘”,以元为单位算钱的题目不能保留三位小数,最多只能保留两位小数;
乙学生说:应保留一位小数,即1.084≈1.1(元),因为现在菜场买菜都是以“角”为单位,在平时生活中都很少见到以“分”为单位的钱,算钱都四舍五入到“角”,根本就不算几分几分的;
丙学生说不必对它们进行处理,因为题中没有要求,就让它留着;丁学生说,这是求平均数,在这里求平均数允许保留到“厘”。正如“人平做好事的次数”一样,比如我班人平做好事2.6次,这个2.6只是表示一个平均水平,并不代表实际做好事时为2.6次,而是具体的2次、5次、3次等的平均数,所以,这个2.6不能等于3。同样的道理,1.084元表示的是这筐西红柿平均每千克卖的价钱,我认为不必动它。
(反思:能说这些学生的思维错了吗?甲生从知识的角度指出了1.084元应取1.08元的道理,乙生从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阐述了自的观点,而丙生又从题目本身的特点解释了1.084元的含义,丁生从均数的角度讲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一道题的结论,有多种理解与认识,教者的初衷本是让学生明白丁生的观点,而最后还是放弃了,我被所有的答案说服了。)
案例三:有感于“36比20多多少?”
学完分数应用题后,有这样一道题:甲数是36,乙数是20,甲
比乙数多几分之几?学生列式:(36-20)÷20=4∕5后,有学生提出:“老师,如果不问‘多几分之几,而问‘36比20多多少?该如何解答?”教者当时愣了一下,很多学生也感到茫然,是啊,这个问题问得真好! 36比20多多少?这不是明摆着的吗?好像又没有那么简单。我又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你们说说,并讲道理。” 经过一番议论与斟酌,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甲学生说,36比20多1,36-20=16这是两个数量直接在比大小;反过来可以说20比36少16,
乙学生说:36比20多4/5,我是这样想的,36比20多的部分占20的4/5,也就是说36比20多4/5;20比36少4∕9,20比36少的部分占36的4∕9,20比36少4∕9;
丙学生说,36比20多80%,这是从百分率的角度提出的。
丁学生说,老师,我发现了,4比5少多少,既可以是少具体的数量,也可以是少的分率或百分数。4比5少多少?简单的问题也挺复杂。至此,学生们恍然大悟。
(反思:要想得到聪明的答案,先得提出聪明的问题。感谢学生给予老师的灵感,一道文字题经过这么一改,就成为一道开放性的问题了。同时也更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自觉地加以横向拓展与纵向延伸,把两个数相比的问题完整而全面地涉及到了。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加,对同一问题便有了不同的认识角度与解答方法,看问题也就能“横看成岭侧成峰”了。)
(湖南省岳阳市长炼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