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先进产能实践引领我国炼油产业发展
2021-03-31余木宝
□ 余木宝
6月8日,大连市发布2021石化产业链布局方向:到2030年,长兴岛(西中岛)石化产业基地炼油总能力将达到4000万吨级、芳烃(PX)1000万吨级、乙烯1000万吨级,成品油收率低于33%,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比重达30%。可以看出,以绿色、低碳、高端、可持续和安全发展为特征的先进产能将成为未来我国炼油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目前,我国炼油产能严重过剩,亟待淘汰落后产能。2020年,我国有效炼油产能达9.4亿吨/年,而全年成品油需求量为3.3亿吨/年,单以成品油需求方面考量,实需产能仅为6.5亿吨/年。保守估算过剩产能为2.9亿吨/年。可以说,炼油产业整体“大而不强”,存在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炼厂平均规模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仍然明显等结构性问题,整体盈利能力有待提升,一大批落后产能需要淘汰出市场。
炼油产能过剩倒逼我国炼油产业发展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先进炼油产能。炼化一体化本质在于最优化配置,让产品价值最大化,提高整个炼厂价值。近年来,我国新投产、在建/规划的炼油项目体现了明显的大型化、基地化趋势。这些项目的炼油能力都达到1000万吨/年以上的规模,采用世界先进的技术,其设计、建设、生产运行和管理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十三五”时期,国内千万吨级炼厂从25座增至28座,将我国炼厂平均规模从511万吨/年拉升至600万吨/年。如今,炼化一体化正从传统的炼油向乙烯提供原料的简单一体化,向炼油化工纵深集成一体化发展,在采用以炼厂装置在生产汽柴油基础上继续生产乙烯及聚烯烃产品的炼油乙烯一体化的传统模式之外,陆续发展了炼油芳烃一体化、炼油乙烯芳烃一体化、炼油发电蒸汽一体化等多种一体化模式。炼化企业从大量生产成品油和大宗石化原料,转向多产高附加值油品和优质石化原料。
通过市场机制,新建和改建的先进产能将逐步把落后产能挤出“赛道”。2015—2020年,我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年均复合增速为3.6%。考虑到“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持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成品油消费增速或将放缓,但我国仍有近1亿吨/年的炼油产能在建或者规划中,供需端错配将加剧成品油市场的竞争,炼油企业盈利空间将持续被压缩。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使得成品油需求增速减缓,成品油需求或进入峰值前的最后增长阶段,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先进炼油产能在与存量炼油产能竞争中,一方面能够降低原料和生产成本,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能够对油品进行精细深加工,“降油增化”从根本上减少油品产出。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将对以石油为原料的炼油产业带来极大冲击,存量炼油产能首当其冲。未来我国加大力度发展新能源汽车,汽柴油增速大概率将持续放缓直至下降,将加重国内炼油市场的竞争,落后炼油产能将逐步退出市场。先进炼油产能凭借低成本、规模化、深加工的优势将登上“诺亚方舟”,成为能源革命的幸存者。
碳达峰碳中和催动炼油产业转型升级。炼油行业碳排放主要来自生产过程的能耗及工艺过程的烧焦等。受技术水平、装置设备等因素影响,我国石化行业能耗较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就炼油综合能耗而言,我国平均值就比世界先进水平高20千克标油/吨原油以上。近年来,我国炼厂加工重质劣质原油的量不断增加,不仅提高了原油预处理的能耗,而且增加了催化裂化装置等催化剂结焦,进而使炼厂的碳排放增加。另外,我国还存在大批装置陈旧、技术落后的小型石化厂,进一步增大了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先进炼油产能项目依托石化基地,采用先进低碳技术和管理模式,可以降低能耗和减少碳排放,还可与下游烯烃产业链、芳烃产业链、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产业链等协同发展,结合碳捕集封存与利用项目,打造二氧化碳近零/净零排放示范工程。
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碳达峰碳中和约束等多重挑战下,我国炼油行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以先进产能引领行业发展,迎接大变革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