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发展格局下区域交通发展的思考
2021-03-31姜彩良
姜彩良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29)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立足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背景,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循环和现代流通体系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建立现代流通体系、提高流通效率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意义。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发展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交通运输是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开展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新发展格局对我国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的新要求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提高流通效率,这是提高国民经济和运行效率的重要方面,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都离不开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交通运输是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环节,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中,对交通战略通道、枢纽布局、城市群交通网络构建、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等都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一)国际循环实现自主可控,完善全球战略性通道和支点布局是重要保障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用顺畅联通的国内国际循环,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更加紧密稳定的全球经济循环体系。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要求保障我国产业链自主自控水平,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这将要求更高水平推动与周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国际海运、航空能力建设,统筹谋划国际物流支点建设,提升国际运输话语权和影响力,支撑构建开放共享、覆盖全球、安全可靠、保障有力的现代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
(二)对外循环东部仍为核心,西部和东北地区中转枢纽地位不断凸显
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明显,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作为跨区域、高速度、大流量的运输方式,拉近了区域间的时空距离,加快了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不断增强东部地区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为我国建立系统完备的产业体系、成为全球制造中心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保障和先行作用。加快形成国内国外统一大市场,优化完善国家层面运输通道,避免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加强区域内交通网络与国家大通道的衔接,做好中西部与东部之间的运输通道结构配置,更好发挥铁路、管道等方式的作用,提升物流时效性和专业化水平。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等重点区域的交通联系,特别是与RCEP相关国家的经贸往来,通过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增加中欧班列站点和扩大设施联通等手段,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加强西部和东北地区中转枢纽建设。
(三)区域内循环以城市群为核心、辐射周边中小城镇,着力强化西部和东北地区城市群交通辐射能力
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形成一批新增长极,需要深化区域合作,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城乡区域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方面,基于我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区域差别大的现实条件,区域内循环构建必须建立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之上。一方面,为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强其内通外联、构建更加便利经济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打通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主动脉”带来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为进一步畅通城市群、都市圈内部交通“微循环”创造了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世界级城市群对周边区域的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
(四)区域内循环以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为主要拓展方向,亟待加快推动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
广大乡村地区为推进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加强与城市的衔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提高要素流通效率,需要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在更广范围深入实施,提升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构建城乡双向流通通道,推进交通运输与现代农业、农村旅游和电商等深度融合发展,赋予农村交通运输发展新动能。
二、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区域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挑战
新时代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应当更加注重着眼于建立协同、高效、共享、安全的现代流通体系,在投资、消费、外贸以及区域协调方面,补短板、降成本、强服务,建设与现代流通体系更加适应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服务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效率的提升做好支撑、当好先行,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与要求,我国区域交通运输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以国际空港、海港为支点的国际货运能力不足
从运输规模看,2019年,在我国各种交通方式完成的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量中,民航运量占比仅为0.16%,目前全国共有货运航空公司10家,在我国有关国际航线上的市场份额仅为34%。从运力结构看,全国共有全货机170余架,客机腹舱运输依然是我国航空货运的主要运输方式,约占航空货运总量的2/3左右。国际海运路径和关键节点存在安全风险,突发状况下容易导致运输不畅,我国大宗物资进口来源地主要集中在澳洲、南美及中部美洲、中东、东盟和非洲,占我国大宗物资进口总量的82%。长期以来我国进口货物国际海运线路主要为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等通道,近半数以上的原油进口需经过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铁矿石进口约三成需经过马六甲海峡。我国港口在航运高端服务业与国际航运中心仍有差距,经我国港口完成的国际海运量占全球海运量超30%,但我国完成的海运服务贸易仅占全球约6%。
(二)国内跨区域运输组织亟待优化
从目前我国产业体系结构来看,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提供大量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要素,东部地区更多是工业产品输出,跨区域、大宗物资的流通循环是我国循环体系的显著特征。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实施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我国产业结构面临全面转型升级的需求,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重工业产业将进一步压减,“能源交换商品”的跨区域运输模式面临重塑,对于区域通道运能的要求不再是重点,取而代之的是对运输质量和效率的更高需求,应更加注重运输结构优化,优化中西部与东部之间的运输通道方式结构配置,加强区域内交通网络与国家大通道的衔接,拓展民航、高铁以及新一代轨道交通等高等级快速网络,提升物流时效性和专业化水平,以适应要素流通需求的变化。
(三)中西部城市群快速交通运输网络尚不完善
基于我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区域差别大的现实条件,现代流通体系必须建立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之上。为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需要加强其内通外联、构建更加便利经济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打通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主动脉”。交通运输历来作为区域开发的“先行官”,应先一步布局谋划西部和东北地区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在中长期交通战略规划中,突出城市枢纽的锚固作用,培育成为新增长极,依托高铁站、机场等大型交通枢纽的辐射作用,完善中西部地区城际交通与城市交通高效连通的快速交通网络体系,保障中西部城市群区域内客流、货流高效流动。
(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广大乡村地区为推进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加强与城市的衔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目前,农村公路的路网通达深度和覆盖范围仍然不足,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发展乡村产业对农村地区的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也有了更加迫切的需求。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需要在更广范围深入实施,提升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构建城乡双向流通通道,推进交通运输与现代农业、农村旅游和电商等深度融合发展,赋予农村交通运输发展新动能。
三、新发展格局下推进我国区域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按照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针对流通体系中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更好发挥交通先行官的作用,打通区域交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提高运输效率,助推建立协同、高效、共享、安全的现代流通体系,更好支撑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效率的提升。
(一)统筹布局国际战略通道和支点,保障国际供应链安全
增强关键国际物流通道的稳定性、互补性、替代性,积极推进中吉乌、中巴等铁路项目合作,开辟中欧班列新路径。系统布局境外转运体系,加快“一带一路”国家关键枢纽节点布局,重点优化布局重要海湾港口码头,完善布局欧美航空货运支点。提升国际货运保障能力,整合资源提高客机腹舱利用率,扩大全货机规模,适度鼓励扩大五星船队规模,加快扩大香港旗船队规模。通过市场化方式补齐境外地面物流服务短板,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支持企业通过投资入股、兼并收购、联盟合作等方式,积极拓展境外地面服务网络。鼓励国际物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支持引导相关企业通过战略联盟、长期合约等方式实现协同出海、共同发展。强化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注重与周边国家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推进多边双边运输便利化协定的签订,提升通关便利化。
(二)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布局,优化通道运输结构
打通对外以及区域间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加强区域内交通网络与国家大通道的衔接,拓展民航、高铁以及新一代轨道交通等高等级快速网络,加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有效投资,启动一批对提升通道能力和运转效率具有关键节点作用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打通跨区域流通体系“中梗阻”,推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加强通道内运输结构调整,优化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资源配置,构建“宜铁则铁、宜公则公、宜水则水、宜空则空”综合运输格局,充分发挥多式联运优势,提升客流、货流、要素流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
(三)构建城市群快速交通运输网络,提升区域枢纽辐射能力
我国城市群布局集中于中东部地区,而在投资边际效益方面,中东部提升空间显然低于西部,且受生态、土地等要素制约更多。拉动区域内循环应重点着眼于西部和东北地区,在支持京津冀、大湾区、长三角等成为世界级增长极基础上,着力强化西部和东北地区城市群交通辐射能力,先行布局谋划西部和东北地区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在中长期交通战略规划中,突出城市枢纽的锚固作用,助力西安、乌鲁木齐、长春、沈阳、昆明等成为新增长极,发挥高铁站、机场等大型交通枢纽的辐射作用,完善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城际交通与城市交通高效连通的多层次出行体系。
(四)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刚过60%,广大农村地区成为内循环体系主要拓展空间。一方面,占总人口10%~15%的农村地区向城镇转变,承载部分城市功能,改善城市资源紧张局面,增强城市发展动能;另一方面,占总人口25%~30%的农村地区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推进农民消费升级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畅通城乡流通体系加速推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升城乡客运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构建便捷高效的“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交通网络,加强交通与乡村旅游、餐饮、体验服务等业态融合,增强专业化物流对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保障,推动城乡之间形成更加良性的协调互动、双向互济新格局。
四、结语
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服务性行业,具有“先行官”的定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中,交通运输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也必将肩负更加重要的使命。本文从新发展格局提出的战略背景入手,研究分析新发展格局对我国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的新要求以及区域交通发展面临的挑战,从统筹布局国际战略通道和支点、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布局、构建城市群快速交通运输网络、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新发展格局下推进我国区域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