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市规划转型之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2021-03-31刘慧婷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8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生态

刘慧婷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1 全球城市发展面临转型

工业革命的兴起,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诸多的城市问题,城市的发展模式是以粗放式、掠夺式开发为特征,人们忽略了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承载力,导致了一系列城市病的出现。

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表现在生态环境与城市安全等方面,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应当寻求一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仇保兴在《“共生”理念与生态城市》一文中指出:人类文明需要转型,城市更需要转型。李迅、刘琰等也指出人类发展已迈入崭新的生态文明时代。

2 我国城市发展转型

2.1 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

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全球气候变暖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涉及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全球气候变暖会带来海平面的上升,甚至会导致一部分特色城市的消失,如“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威尼斯,坐落于印度洋上的“世外桃源”马尔代夫等。

世界各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共同行动起来,我国也于2016年9月3日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成为第23个完成批准协定的缔约方。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在2015年的基础上降低18%。我国政府是一个有担当的政府,必然会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担负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2.2 天人合一的发展理念

我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市与山水共生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管子》的“因天适,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是对传统礼制规划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体现了理性思维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划准则。单霁翔也提出“城市不仅是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创造的一个人工的环境,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容器,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城市的目的是使生活更美好,应当注重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关系。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人们把城市当作容身之所,仅仅是一个物质空间,割裂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忽视了精神上的需求。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通过对城市问题的关注与批判,对现代城市规划理念进行反思。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强烈的冲击,人们开始寻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国人也开始注意到古人“天人合一”等思想的伟大,逐渐将和谐共生、山水与共的思想运用到城市规划中去。宜居、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将是我国发展目标。

3 生态城镇的兴起

于立认为,生态城是对现存生产、生活、发展方式的一种转变,是社会、经济、环境一体化的发展。为了解决气候、经济、自然等一系列的问题,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生态城市的建设成为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仇保兴在《生态城市使生活更美好》一文中指出城市发展的3个里程碑。第一个里程碑是大工业革命以前霍华德等对城市进行反思,提出将城市的活力与乡村的自然风光结合起来,建设一个田园城市。他思想的凝结《明日的田园城市》成为现代城市规划学诞生的基石。第二个里程碑是为了解决“二战”后的住宅问题而倡导的新城计划。第三个里程碑是人们发现快速的城镇化使城市不再宜居,城市产生了诸多问题,甚至对地球造成了严重危害,人们寻求一条绿色、和谐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建设低碳生态城和绿色城市。

3.1 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一种探索,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当中,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等问题较为突出,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据悉,我国80%的地级城市每个城市至少有一个生态城市项目。另据估计,近期我国超半数的新城发展都将冠以“生态”“绿色”“低碳”或“智能”等名称。我国在建285个生态城,根据对我国大陆地区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包括4个直辖市和283个地级市)的调查,目前提出“生态市”“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为发展目标的城市有276个,占96.2%;53%的城市已经开始了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生态城镇的建设;28%的城市正在开展生态城镇的规划;另有19%的城市对建设生态城有初步的设想和考虑。

3.2 我国生态城建设的优势与特点

1)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当中 国外是城镇化完成后发现传统城市化模式的弊端而寻求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当中,可以汲取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2)国人智慧的支撑 我国历史悠久,古人也具有较强的生态意识,人们对自然一直保持着极强的敬畏之心。历史上也存留了较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建设案例,山水与城市共生。

3)建设模式多样化 我国国土辽阔,自然气候、地理地形情况复杂,生态城市的建设模式多种多样,但同时具有挑战性的是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情况不同,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建设。

4)国际合作加强 我国现有的生态城建设多与国际上几个国家合作共建,主要有我国与新加坡合作的天津中新生态城、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我国与瑞典合作共建的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等,国际合作共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环境恶劣等问题,可以汲取国际生态城建设的优势。

4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根据资料统计,我国生态城市规划项目较多,且较多是生态新城建设。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虽然有以上优势与特点,但仍困难重重,笔者通过相关资料与案例的查阅发现以下问题制约着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4.1 传统规划体制落后

我国的城乡规划编制时间周期较长、跨度较大,规划过程中各行政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沟通,生态规划理念难以贯穿整个规划,各规划衔接不良,对项目规划造成影响。此外,重规划轻实施的规划模式也使得规划难以实施或实施效果较差。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体制,使得生态城的规划建设半途而废,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

4.2 规划指导经济发展但不是可持续发展

一些城市打着生态城市的名义进行新城的开发建设,是一种变相的圈地运动。从我国生态城建设项目选址特征来看,在滨湖、滨河、滨海、水库、湿地等自然水域周边建设的生态城项目总计达生态城总数的62.0%;选址农田和山地的项目分别占17.8%与13.8%;其他选择类型的生态城项目占6.0%。一方面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另一方面是人们对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片面理解,认为既然是生态城市就应该选择基础条件良好、环境优美的地方。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经济带来了效益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天津生态城的选址相对较好。天津生态城距离主城区有一定的距离但又不太远,建立在一片盐碱地上,虽然盐碱地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但人们涌入城市就需要一定的场地与空间,在不得占用耕地的前提下,选择了在盐碱地上建设。

4.3 市场调节机制薄弱

生态城市的建设也需要经济的支撑,但目前的生态城市建设较多地考虑新技术、新能源的使用,而忽略了经济成本,不便于市场化运作。我国生态城的开发建设多为政府牵头建设,缺乏市场调节机制。为了建设可持续的能够运行的生态城市,应当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而政府应当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提供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建设以及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

4.4 生态意识薄弱,参与度不高

生态城市建设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但现在市民的生态意识还很薄弱,资源浪费、乱丢垃圾污染环境的事情层出不穷。转变发展观念,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西方国家生态城镇建设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生态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4.5 创新能力缺失

生态城市建设需要技术的支撑,如绿色交通、生态水系统、低碳能源系统等。生态城建设是要解决本国或本地区的实际问题,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考虑技术的运用,需要创新。

4.6 忽视小城镇和城乡协调发展

于立指出,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载体。应该注重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生态城市建设多为大城市,且较多是新城建设。我国农村人口基数较大,在生态城镇建设过程中对乡村不予考虑的做法是不可持续的,而且生态文明在乡村更易于实现。小城镇在城市发展中联系城市与乡村,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生态城市建设中也应当发挥其纽带作用。

5 生态城市建设策略

5.1 城市规划管理体制需要变革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中,生态技术的运用一般到景观、建筑施工阶段才得以实现。现有的城市规划体制、评估体制已经不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的规划应该将规划与设计以及专项设计统筹考虑,转变原有的规划编制体制,同时也应注重后期的实施管理,完善实施管理的监督检查机制。

5.2 因地制宜分区域进行政策引导

人类社会发展已进入生态文明阶段,城市开始向生态城市建设转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自然资源不同,在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能源利用等方面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应选择不同的生态城市建设技术路线。中国地域情况更为复杂,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就更具多样性,因此,城市规划转型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5.3 增强生态保护意识,转变生活方式,倡导全民参与

生态文明的构建从来不是哪一方的单独努力,应是全民共同参与的结果。将政府主导的生态城市建设行为转变为人们自主的生态保护意识,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怀特也曾指出:“生态城市一定要建设,将主要由人们在地方层面上操作,而不是单纯地仰仗规划师和政府”。政府应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合作,发挥政府的监督和引导职能;开发商与投资者应认真贯彻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落实生态城市的建设;媒体应积极倡导可持续发展;市民是生态城市的主体,城市向生态城市的转型必须发挥其主体地位的作用。

6 结语

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探讨中国城市规划转型——生态城市建设,针对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我国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规划生态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生态养生”娱晚年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探讨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