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视角下城市新建社区规划设计研究*——关于成都市郫都区龙梓社区规划的经验思考
2021-03-31刘文娜梁心阳黄文雯
刘文娜,梁心阳,黄文雯
(西华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3)
0 引言
社区规划是社区发展及治理的重要依据,同时在社区建设中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受我国快速城市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影响,城市新建社区规划设计在新建社区治理、建设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也是新建社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因而,社区规划设计显得更为重要。
回顾已有研究,国外有关社区规划伴随社区发展而产生,旨在通过“社区居民自身的努力与政府合作,从而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等,并最终将社区纳入国家生活中,为推动国家进步作出相应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社区规划开始面向更多全球化的新问题、新挑战,包括灾害应对、能源问题、可持续发展等。总之,在地方性和全球化相互交织的视角下,总结国外社区规划,其主要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①多学科、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明显,众多诸如城乡规划、社会学、公共管理等学科共同探索这一主题;②社区规划从政策工具向行动过程转变,更加关注社区主体性建构、社区自身能力建设等;③社区规划从“为人”的规划向“与人”的规划转变,强调社区的公众参与性。
我国有关社区规划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住房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社区规划的总体发展脉络则从早期的单位制住区规划到商品房小区规划再到当前的社区规划。总体来说,我国社区规划在早期社区规划大致是在城市规划的视野下展开,借鉴国外城市规划的经验,并强调“空间的生产”。历经30余年的城市建设和商品房开发浪潮之后,目前国内社区规划大致遵循“两结合一转向”的原则。所谓两结合是“需求为本”与“资产为本”相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转向是由政府主导的规划向公众参与的规划转型。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已有研究发现,有关社区规划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规划过于偏向具体细节及具体功能,规划对社区治理的核心问题——社民关系的构建及其对社区发展的影响等相关问题思考甚少。
2019年10月,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在《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2018—2035)》中明确指出,各社区需结合目前实际及未来社区发展场景,制定相应的社区发展规划。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成都市龙梓社区规划设计项目,提出社区规划设计应对社民关系的构建进行思考:如何构建有效且持续的社民关系?社民关系的构建对社区建设过程中社区的差异化即社区品牌的形成有何影响?从而得出,社区与居民的关系乃是社区规划设计、社区治理及社区发展等均需关注的议题。与此同时,结合前期对社区的相关调研发现,笔者认为可从社区空间、社区文化记忆及社区公共服务等规划设计方面深入思考社民关系。
1 龙梓社区内部发展主要特征及问题显现
龙梓社区是成都市郫都区犀浦街道新成立的社区,社区目前主要包含4个住宅小区,居民9 200余户,常驻人口3.2万,且该社区大部分居民是外地落户的“新移民”。根据前期相关居民问卷调查,主要有如下特点。
1)从社区开发模式来看,龙梓社区目前土地使用性质单一,主要为居民用地。社区是居民的基本生活空间,由于现居住区一般采用由开发商或政府投资、分规模整体开发的模式,存在开发建设只关注地块内的规划建设,缺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衔接,此外,社区缺乏从片区整体层面考虑分级设置居民的生活设施配套,使得大面积社区功能单一。社区内目前缺乏相关产业支撑,由此体现出社区长远发展的动力不足。
2)在商品房经济的带动下,社区内外来人口与流动人口占据相当大比例,社区内部居民群体的职业、收入水平、生活方式差异性较大,且均颇为关注个体成长;此外,社区居民休闲娱乐需求多样,但居民之间交往频率较低,且缺乏对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
3)大多居民仍缺乏社区意识,社区管理与居民的参与性相对不足引发重重矛盾。根据前期调研,由于居民仍未形成社区参与意识或者社区提供的社区参与平台与居民的实际需求有出入。一方面,由于社区内部居民人员构成的复杂性,不同的社区群体有不同的利益表达,而缺乏社区参与和自治往往使利益表达渠道沟通不畅产生矛盾冲突。另一方面,社区自治组织日益增多,但尚属松散状态,张力和活力亟待激发。
2 关系视角下的龙梓社区规划设计的目标与策略
2.1 规划目标
以“城市化”与“乡愁记忆”两大关键词引领本次社区规划设计。“城市化”是目前我国城市边缘社区发展至今仍在经历的过程,也是本文涉及案例龙梓社区正在经历的事实。在这一过程中,城市新建社区目的在于为社区居民创造现代化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且与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社区发展策略协同一致。“乡愁记忆”则是要求在社区规划设计中注重社区居民共有文化记忆的构建,从而使社区居民对社区产生依赖感、认同感、归属感等。故而针对本案,社区规划从社民关系构建的视角提出“育道-践道-乐道-智道-慧道”的“有道-新梓里”的规划设计方案。
2.2 规划策略
关系视角下对城市新建社区的规划设计,重在重塑社民关系,从而实现社区的长远发展。规划设计针对龙梓社区存在的问题,在关系视角导向下从社区空间、社区文化记忆及社区公共服务3个重要方面提出相应的对于社民关系构建与重塑的策略,从而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体现在接下来的整体规划设计当中。
2.2.1 社区空间肌理——关系实践的场域
空间是社区规划的依托和归宿。社区空间肌理指依托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环境而构建起来的区别于其他的场域特质。社区的空间肌理记录着社区发展的时代脉络,同时也是社区内居民得以行动和关系搭建的场域。在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冲击下,城市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空间的需求日益增多,新建社区在空间营造过程中,如何在既有的社区空间基础上,既注重保存原有空间的肌底,又能对社区局部空间节点进行一定的翻新、改造,要求社区根据居民的需求做出相应调整。如居民在社区内的部分行动属于感性行动或是随意行为,居民更注重对社区空间的沉浸式体验,因此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需将社区部分空间留白,让居民自身体验,从而帮助居民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社区体验。
2.2.2 社区文化记忆——关系重构的核心
如前所述,社区的行为主体——居民是感性人群,社区可充分运用诸如讲故事的形式,重新梳理社区曾有的或是正在发生的文本故事,浓缩展现社区的故事及背后蕴含的人情味、乡愁情,从而构建社区独有的文化记忆。这一过程中,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属于社区居民关于社区的集体记忆则是居民关于社区的重要记忆节点。这种记忆节点对社区居民生产生活众多方面有着关键影响,是精神层面社区文化的生长点,也是社区区别于其他社区形成社区品牌的底蕴所在。
2.2.3 社区公共服务——关系促优的关键
社区公共服务是社区居民能够过上城市现代化生活的体现,同时也是社区居民关系有效互动的重要保障。首先,在社区公共设施方面,社区规划需结合城市规划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做出相应调整,同时也需结合社区的现状设施来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补足和完善原先缺少的设施,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使其享受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其次,就具体的社区公共服务而言,社区需通过爱与关怀的行动想居民之所想,只有如此,社区居民才会有被认可、被关怀、被爱的社区体验,这也是社区构建社区认同感的关键。
总之,通过上述空间、文化记忆及公共服务等的社区规划设计的制度化手段的介入,社区与社区居民的“关联性”由此而产生,且此种关联性也从一开始的“喜欢我”到“与我相似”,最终将社民关系上升到“在我之上”。具体而言,第1个层面“喜欢我”指社区在意居民,是社民关系得以重塑的基础。社区与居民需要基本的“意气相投”和相互信任。在这一层次上,只有当居民觉得社区是真正“珍惜”且在意作为社区中的“我”,“我”才会给予社区一定程度的关注;第2个层面,社区帮助居民找寻他们在社区的“关联”,至少在兴趣上要有交叉点,使他们彼此产生共鸣。好的社民关系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帮助社区居民找到与自己相像的其他;在此基础上,第3层面是最重要的,社区只有给居民提供“我”没有的东西,不仅是居民在社区功能上的满足,更是社会心理上的满足,带给居民“在我之上”的感觉,才能真正打动社区居民,构建出人性化、感情化的社民关系。
3 龙梓社区的规划设计实践
3.1 空间肌理:社区居民关系的实践
本案规划设计在注重保存龙梓社区原有空间的基础上,不破坏原有社区的总体肌理,对局部进行一定的改造与再开发。根据前期社区相关负责人员收集有关居民需求调查得知,居民有社交、照顾家庭成员、自我提升等日常生活需求,“龙梓七景”的空间场景打造,也使居民对本社区产生新的认同,而社区场景空间的打造也是社区别于其他社区的特色所在,这一过程中,规划充分利用社区内现有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打造文创绿道的空间呈现形式,构建诸如“龙梓七景”——一个新的空间连续场景,从而将社区内部设计为一个循环交叠的空间。
3.2 社区文化记忆:社民关系构建的核心
社区文化记忆是社区人文发展成就和历史文化底蕴的体现,同时也是社区居民共享的知识记忆。龙梓社区通过“一堂”——“龙梓堂”的构建,重新梳理社区居民记忆犹新的家乡堂屋习俗、讲堂文化等,从而延续他们的乡愁记忆。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社区也将结合社区实际重新梳理相关的人文故事,从而增添居民对于龙梓社区的独特记忆。再如本案社区规划中提到的“一节”——“龙梓文化节”,社区通过有计划地筹办文创、文艺等活动,让文化继续为龙梓社区的未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重塑该社区的文化生长点,进一步加深社区居民对其的记忆。
3.3 社区公共服务:关系促优的保障
为满足社区的公共需求,为全体社区居民提供以公共物品为内容的社会公共服务,龙梓社区在规划中提到诸如“一馆”——“龙梓小沙龙会馆”及“一团”——“龙梓艺术团”的志愿服务队等的初期规划。其中,“龙梓小沙龙会馆”借助折叠式的公共空间拟提供满足社区居民的众多公共服务需求,如针对社区妈妈的手工、育儿等需求,针对社区儿童的游耍娱乐等需求;再如,社区在新建初期已经开始留意培养社区志愿者、社区自治组织及“龙梓艺术团”的成立,希冀通过多方的努力使社区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及公共物品,从而满足社区居民众多的公共需求等。
4 结语
在关系视角下打通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联系壁垒,使社区产生吸引力并凝聚社区居民,是社区有效治理和长远建设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社民关系的建构最终是要丰富并提升居民的生活。社区所能给予居民的一切,需要居民能够强烈感受到社区给居民自我认知、自我认同等带来的持续、内在的影响,甚至是以此为基础来构建居民的日常生活世界。因此,在社区发展之初的规划设计中,只有将社区看成是构建居民关系的媒介平台(点-线-面),从社区内部提升的方面挖掘独特的社区功能及社区发展定位,达到独特的社区风貌,才能实现社区间的差异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