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兽法人—对动物经络腧穴的思考

2021-03-31周常喜霍艳颖姜代勋

中国兽医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人兽循行俞穴

李 佳 , 周常喜 , 霍艳颖 , 姜代勋

[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兽医学(中医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北京 昌平 102206]

兽医针灸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同动物疾病斗争中总结出的一种独特治疗技术,数千年来广泛用于兽医临床。笔者从事其教学和临床实践多年,深刻体会到要在针灸临床上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对经络腧穴等基础理论的钻研是重中之重。当翻阅古今兽医针灸名著和教材时,往往会发现涉及经络腧穴基础理论的内容很少,如现存兽医针灸最古文献《伯乐针经》未见经络循行的记载,《司牧安骥集》对经络的认识仅以“六阴六阳图”中单一穴位示人,动物腧穴与人比较存在同名不同位和同位不同名的状况,令后世学者困惑不解,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兽医针灸的传承和发展。

1 兽医对经络腧穴的认识现状

人医对经络腧穴的认识已非常深刻,而兽医对其认识严重不足。《司牧安骥集》《痊骥通玄论》《元亨疗马集》等兽医名著往往用巨大的篇幅阐述兽病方剂疗法,而针灸用法寥寥数页,经络腧穴等基础理论则罕见。清代《活兽慈舟·论针法》解释为:“凡用针灸,先当明其穴道,故古人多用药医,少传针法。倘穴道不明,致伤筋骨,大能坏事。……针法虽多,不如用药稳当。”[1]由此可见,经络腧穴基础理论的缺乏致古人不明穴道、少传针法久矣,兽医从而走向重药而轻针或畏针的非“良医”之路。

1.1 经络循行 兽医对经络的探索最早见于《司牧安骥集》中表示马体十二经脉的“六阴六阳图”[2]。《痊骥通玄论·马有十二经脉》也有“马脉来是十二名,各居脏腑自然成”[1]的论述。因此,兽医认为动物也存在十二条归属于脏腑的经脉。“六阴六阳图”并未标注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而只是以体表的一个穴位来表示。《中兽医诊疗经验第二集》指出,十二经络总血管各穴之处均为血穴,均用四棱扁针操作,通过放血治疗疾病[1]。由此可知,“六阴六阳图”各穴点指的应是十二经脉上血管经过处的穴位。

“六阴六阳图”十二经脉上腧穴的定位与人十二经 脉的循行路线存在较大差异。如太阳小肠经和阳明大肠经同为阳经,应循行于前肢阳面即外侧面,而“六阴六阳图”中同筋太阳小肠经和膝脉阳明大肠经的腧穴却标于前肢内侧阴经位置;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背部督脉两侧,而尾本太阳膀胱经的腧穴却标于尾根下方;太阴肺经在人不循行于颈部及以上区域,而鹘脉太阴肺经腧穴却标在上颈部外侧;厥阴肝经在人也不循行于头部侧面,而眼脉厥阴肝经腧穴却标于外眼角后方。

郑少山在《中兽医诊疗经验第三集》对马十二经脉的循行进行了探讨[1],其主要观点与《灵枢·经脉》十二经脉循行的内容基本相同[3]。如郑氏认为:“前肢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大肠,上出胃口,穿过膈至肺,外出咽喉,横分前两肢,于内侧的里线,下过膝弯(桡骨前缘下腕),直到过子腕骨端(冠关节部),在前肢第一爪(即内侧小爪)的外前侧面,交阳明大肠经。”《灵枢·经脉》则为:“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1.2 腧穴命名 《千金翼方》云:“凡诸孔穴,名不虚设,皆有深意。”人腧穴的命名言简意赅,深得命名要旨,《医经理解》释义:“肉之大会为谷,小会为溪,谓经气会于孔穴,如水流之行而会于溪谷也;海,言其所归也;渊、泉,言其深也;……天以言乎其上,地以言乎其下。”动物腧穴命名最早见于《伯乐针经》,但命名依据未见说明。全国高等学校农林规划教材《兽医针灸学》对动物腧穴的命名进行了详细归纳[2]:古人对动物腧穴的命名主要以身体部位和作用为基础,结合自然界多种事物、现象及中医学理论等,采用比拟、象形和会意的方法而确定。比如按天象命名的太阳,以地貌命名的山根,以水象命名的三江,以动物形象命名的雁翅,以植物形象命名的姜牙,以建筑形象命名的玉堂,以穴位功能命名的断血。但动物一些腧穴的命名与《医经理解》明显不符。如《医经理解》中“尊者为堂”,如人眉宇间的印堂穴高高在上,而动物血堂、玉堂、胸堂、肾堂、明堂等“堂”穴分布全身各处,且均为放血穴,针刺后“血肉模糊”,与“尊者”之意相左。为便于兽医针灸学传承和发展,笔者呼吁动物十四经穴效法人的腧穴命名,以吸取人医特定穴、腧穴配伍等理论精华,完善腧穴归经,对不能纳入十四经穴的动物腧穴可作为经外奇穴使用。

1.3 腧穴定位 古代无论人医还是兽医对腧穴定位都是十分严谨的。如《标幽赋》:“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千金要方》:“肌肉纹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伯乐针经》:“若偏较一丝,不如不针,隔一毫如隔泰山。”尽管如此,但人兽腧穴的定位仍然存在很多差异[4-5],主要存在同名不同位和同位不同名的状况。

同名不同位:人的百会在头顶部,而兽的在腰荐部;人的天宗在岗下窝中央,而兽的在肩胛骨下缘;人的曲池在肘关节前外侧,而兽的在跗关节前内侧。此外,人兽的伏兔、风门、肩井、云门、带脉、肾俞、环跳、阳关、居髎、阴市、阳陵泉、丰隆等穴位及肺俞、心俞、肝俞等背俞穴也均存在同名不同位的情况。

同位不同名:人的地仓在口角外,而兽此处为锁口;人的肩髃在肩峰前下方凹陷处,而兽此处为肩井;人的长强在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而兽此处为后海。此外,人和兽的百会与大风门、风府与天门、风池与风门、阳白与垂睛、颊车与抱腮、臑会与抢风、天井与肘俞、八髎与八窖、髀关与大胯、外膝眼与掠草、阳陵泉与后三里、中封与曲池等穴位也均存在同位不同名的情况。

2 对动物经络腧穴的思考

我国历代易学家和医学家无不得出“天人一理”的结论[6]。他们认为既然天体运行、气象变化都是按易学规律进行的,那么在天体当中受气象影响的人也应该具有相同的规律,因而就把它推广运用于人身上,证实了天人之间不仅气化相通,而且还存在着共通率。早在《素问·针解》就说:“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3]除万物之长——人类外,兽也是存在于天体中受气象影响的重要动物,“与人并生于天地之间”[1],因此,我们也能推导出“天兽一理”。《司牧安骥集·王良先师天地五脏论》亦言:“盖良马虽为四足,亦禀天地而生,故天有五行,马有五脏;天有三光,马有三大;天有日月,马有眼目;天有四时,马有四肢;天有七星,马有七窍;天有六律,马有六脉;……一年有三百六十日,马有三百六十穴,亦有三百六十骨节也。”[1]由此可见,无论人医还是兽医均把天象变化与人或兽的气化活动结合起来看问题,并成为其防病治病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既然“天人一理”,“天兽一理”,那么“人兽”也自然“一理”。因此,人兽不但共同遵循气化大法和阴阳五行共通率外,而且由于在脏腑组织器官等解剖学上的高度相似性,人兽主要经络的体内外循行及腧穴定位在理论上也应是一致或相似的。人兽虽然类属不同,但兽的经络循行和腧穴定位研究整体上应与人“异中求同”。另外,由于动物在四肢末端、椎体数目等与人比较又有形态和功能的差异,其气血运行也自然不同,所以,兽的经络循行和腧穴定位在局部又要与人“同中求异”。

2.1 异中求同 阴经属于脏,循行于四肢内侧、躯干内部。阳经属于腑,循行于四肢外侧、躯干浅表。表里阴阳经均在四肢末端的指或趾端衔接。兽的腕踝关节以上十二经脉体内外循行可依然取法《灵枢·经脉》论述,比如:前肢(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后肢(足)太阴脾经,……,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兽的腕踝关节以上腧穴的定位可依据体表标志、骨度分寸等定位方法,取类比象,取法人的腧穴进行定位。如肺经尺泽穴在肘内,臂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定位;孔最穴在前臂桡侧,当尺泽与腕关节内的前外侧连线上,尺泽下5寸(腕关节至肘关节为12寸),桡骨后定位。脾经阴陵泉穴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定位;三阴交穴可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跗关节至膝关节为1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定位。兽的背俞穴横向定位在背最长肌和髂肋肌间的“肌肉纹理”间揣定。

2.2 同中求异 由《灵枢·经脉》可知,古人把手指或脚趾实际分为三指或趾:大指(含大指次指即食指)、中指和小指(含小指次指即无名指)及大趾(含大趾次指即第2趾)、中趾和小趾(含小趾次指即第4趾)。兽的四肢末端形态和功能与人有明显区别,而且不同动物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如犬前肢有第1、2、3、4、5掌骨及对应的指骨,后肢有第2、3、4、5跖骨及对应的趾骨;牛主要有第3、4掌骨或跖骨及对应的指骨或趾骨;马主要有第3掌骨或跖骨及对应的指骨或趾骨。至今,兽医对十二经脉在动物四肢末端掌指或跖趾部循行路线尚无定论,这也成为当代兽医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取法人医对指、趾的认识及十二经脉在四肢末端的循行,笔者对动物指、趾部经脉循行路线推断如下:在犬,前肢掌指部经脉的循行路线与人一致;后肢跖趾部,因大趾退化,其上的经脉并入其次趾即第2趾相应路线循行,其他经脉循行与人的一致。在牛,原第1、2、3指或趾的经脉均并入第3指或趾相应路线循行;原第4、5指或趾的经脉均并入第4指或趾相应路线循行。在马,原第1、2、3、4、5指或趾的经脉均并入第3指或趾相应路线循行。其他动物可以此类推。

人兽胸腰椎数目不同,人有12个胸椎和5个腰椎,而犬有13个胸椎和7个腰椎,马有18个胸椎和6个腰椎。因此,人兽背俞穴纵向定位自然也有所不同。那么,兽的背俞穴当如何取法人的纵向定位呢?笔者认为在胸椎可根据兽/人椎体数目比进行适当调整,而在腰椎可自然将膀胱经荐椎部的穴位上移。比如,犬在第8胸椎之前背俞穴的纵向定位同人,从第8胸椎开始背俞穴定位可后移1个胸椎;前5个腰椎背俞穴纵向定位同人,第6、7腰椎处将膀胱经其后的小肠俞和膀胱俞上移。马胸椎背俞穴纵向定位可按兽/人椎体数目比1.5×椎体数进行定位,如心俞1.5×5≈8,即在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取穴;前5个腰椎背俞穴纵向定位同人,第6腰椎处则将小肠俞上移。背俞穴本质为阿是穴,“以痛为腧”为取穴原则。因“腧穴所在,主治所在”,所以相邻背俞穴其功能主治相同或相似。临床应用时,背俞穴的准确揣定应充分体会和观察动物敏感性,相邻背俞穴的联合应用可加强疗效。虽“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但刘智斌等在背俞穴考证基础上,结合神经解剖、神经发育、经穴-脏腑相关神经节段的研究,对人的背俞穴重新进行了定位(新背俞穴定位与现行教科书比较均上提4个椎节),发现新背俞穴定位与相应神经节段的吻合度较现行背俞穴定位更好,且新背俞穴治疗心病、胆病及胃病等有效[7-8]。因此,根据脏腑与神经节段支配规律取穴也可作为动物背俞穴定位的参考。

3 结语

我国兽医与人医原为一体,并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向来也存在着医理人兽互参、医方人兽通用的比较医学体系。《元亨疗马集·伯乐明堂论》总结针灸经验:“针者,有治病之功。……大抵用针之道,虚之则补,实之则泻,寒之则温,热之则凉,风之则散,气之则顺。”[1]其基本原理或取法《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3]临床实践是兽医针灸存在和发展的灵魂。针对兽医针灸在经络循行、腧穴命名和定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取法“天人一理”易学规律、《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及现代组织解剖学等基础上,对动物经络循行、腧穴命名和定位做出应取法于人即“兽法人”的推论,以求抛砖引玉,促进祖国传统兽医学经络腧穴等基础理论研究和传承的百花齐放,更好地服务兽医临床实践。亦不吝杜撰之咎,在《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前加入“兽法人”。以上是对动物经络腧穴的几点肤浅思考,与同仁研讨交流,恳求指正。

猜你喜欢

人兽循行俞穴
带脉循行浅议❋
针刺联合背俞穴埋线治疗阴吹验案
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
任督脉循行刍议*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用脑过度揉揉后腰
美国《Emeeging Infectious Disease》2019年第8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中医推拿法提高宝宝免疫力
微信素材征集
人兽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