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国时期食品包装的风格与时代特征
2021-03-31王彩云王亚楠
王彩云,王亚楠
(东北大学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1 民国时期食品包装业的肇始及文化背景
1.1 民国时期食品包装的民族商业发展背景
民国时期,曾是近代历史上中西方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包装设计史上也是中西设计思想交汇碰撞的关键时期。
1914 年一战爆发后,民族资本主义挣脱了封建君主专制束缚,中国政治经济严重受到资本主义的影响。人们开始兴办实业,传统手工业开始复兴,轻工业及制造业发展快速,其中纺织业和食品生产行业尤为突出。民国初期国产食品种类较为单一,且地域分布不均,无法满足诸多人口之需,仍需依赖外国进口[1]。1930 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商标注册用商品分类,共有390 个食品商标登记注册,可经营干点、罐头、糖果和牛乳类等食品[2];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引进,国内食品包装样式也逐渐丰富了起来,人们对食品包装美观度以及食品安全关注度也逐渐提升。
《汉书·郦食其传》中记载“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3]。长期以来因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东部与沿海地区发展较快,西部与内陆地区发展较慢,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上层社会食品供应量较多,但下层社会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从1912 年至1949 年,国内共发生500 次战争,由于战争因素国内农业生产遭到破坏,民间历经饥荒之艰难,于是激起了民族资本主义实业救国的浪潮,使当时的食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包装一词,很早就在我国出现了,但跟现代包装的概念相差悬殊。早期人们为了保护产品,会使用绵帛、竹筒、葫芦等简材将产品包裹起来,包装的雏形便应运而生,也算为肇始期。随着西方商品不断涌入,民国时期包装设计概念逐步完善。在当时,人们一致认为一个产品如没有较好的包装,称不上完美。包装不仅要保护物品的完整性,且也要起到鉴别商品之作用,功能性突出。从此,民族实业家对食品包装的重视度也随之不断的提升。
2 民国时期食品包装的设计风格与时代特征
民国时期,因新旧政权交替混乱,中西文化融合之势盛行。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下,中西方逐渐在商业活动和文化交融上拉开了长期商业战争的序幕。这时期,也创造出了大量精美的食品包装艺术作品。
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诸多欧洲难民趁机涌入国内。从大城市到小县城,都能看见外国人的身影。首先,由于外国人消费能力普遍高于国人,因此,在食品包装上加入西方设计元素已成为当时的一大特征。其次,食品消费需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人们不仅注重食品的精美造型,也更多关注其营养价值和包装质量。再者,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兴办实业的理念已渗透到民族企业家的意识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食品包装的设计产生了深刻影响。诸多企业的包装形式,开始运用西方造型技术、西方装饰图案以及华丽的美术字。随之开展“支持国货”等爱国运动,食品包装设计,才逐步趋向以汉字字体及传统图案为主的风格。民国时期食品包装设计形成三种鲜明的风格:第一,立足传统的中式设计风格。设计元素以传统绘画为主,其中又分为中式文字包装和中式图案包装两种:以中式文字为主的包装视觉上强调对称之美,多用于快消品包装设计,如雪糕、牛奶、糖果等;以中式图案为主食品包装设计中,大量运用传统故事或神话题材,以糕点盒、酒类等为主,体现出了较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第二,吸取西方理念的西式风格,其设计特点是应用西方文字、外国人物肖像以及西方色彩等,使之迎合不同民族受众的消费之需。第三,融合式设计风格。具体表现为以西式纹样、风景画与汉字、传统版式的深度融合,具有较强的当代艺术审美特征。
3 民国时期食品包装的材质与视觉特征
3.1 食品包装材料与造型设计的演变
我国古代久有“重农抑商”之策,导致近代商品经济发展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人们对产品包装的意识一直停留在实用性上。由于民国时期,部分民资企业引进了诸多国外材料,使当时食品包装行业能够与西方接轨。包装材料有纸质材、木材、陶瓷、玻璃、金属等。由于纸材成本低、安全且制作流程简单,所以是民国时期最为常见的食品包装材料,如纸盒、牛皮纸、纸袋等。木材,是当时社会较为流行的材料,包装加工工艺已经成熟,结合当时进口印刷材料和国外技术,产生了很好的包装效果。如民国时期烟台的稻香村官礼茶食包装盒,采用榫卯木匣设计形式,木匣在古代一般都用来放置玉器、首饰等贵重物品,到了民国时期,人们开始以木质包装盛放食物,可见人们对食品追求不再仅是温饱,而上升到了一定的精神层面,简洁大气的木质包装结构,体现了匠心独具的厚重魅力。金属材料,也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中,如食品罐头、锡制牙膏等。金属材质给人视觉上的贵重质感与较高的审美,起到了较高的品牌传播功能。玻璃材料,于清末时期就已应用到包装中,以玻璃瓶罐为主加封木塞纸质贴标等,瓷器与陶罐也是较为传统的包装材料,在承载商品中发挥了应有的功能与作用,如酒瓶、酒罐等[4]。因着玻璃材质视觉的透明清澈、抚触时产生的细腻之感、挺括的材质之美,所产生的高档品质深受人们的喜爱。
3.2 民国时期食品包装的视觉特征
民国时期已有大量归国设计人才,并主张中西合璧的设计思想,这对民族包装设计均产生了重要影响,食品包装设计的风格多样,有着浓郁的西方情调与视觉美感。人们的生产生活虽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思想影响,但部分民族实业家在民族产品包装设计上立足于传统,设计元素取其精华融入到产品中,使之符合国人的观念及审美情感。设计多借用传统书法元素、国画、剪纸等民间艺术。由于受西方文化冲击,很多民族品牌包装设计具有诸多的西方元素。体现在字形、图案以及包装材质上。同时,当时我国有大量外国人居住,他们是商品主要购买力,从而使西方风格成为国民包装设计的主要风格之一[5]。例如,怕地菠黄油饼干,将国外海岸风景作为主要设计元素,将商品名音译印在包装上,并用蕾丝缠绕在礼盒上。在民国时期,设计师也已应用外文说明产品信息。如“可口可乐”“金盾牌罐头”等,都应用英文或罗马文,且在字体中将其创意设计成斜体、重叠等形象,体现了视觉的冲击力与线条婉转的审美。
从西方引进的包装材质也对民族食品包装产生了很大影响。传统包装大多用纸质进行包装,但其容易受潮变形。随着西方包装理念的引进,有效运用了铁、铜、铝等金属材料,呈现出端庄典雅的设计风格。如,民国时期在烟盒设计中,会加个铁质卡片不仅防潮,也可用来宣传产品。最具代表性的则是罐头,在当时罐头食品成为衡量人们生活品质的标准,已被不同阶层人群接受。民国初期随着进口食品不断输入,国外食品包装设计影响了我国食品生产业,当时也掀起了中西融合的包装设计趋势与浪潮。如山西德庆昌食品外包装,整体设计采用中式对称构图形式,视觉上力求均衡。在设计风格上采用西方巴洛克风格,字体用手写楷体,上方图案左右对称分布;包装周围辅以华丽、繁缛的图案纹饰增加了包装视觉美感及装饰性,提升了德庆昌西式食品品牌的华丽气质。此时的民族包装呈现出包容、开放设计之态,有效吸取了西方设计精华,为之后我国包装设计整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 民国时期食品包装对于民族品牌的推广与传播
在跨国品牌所带来的市场竞争压力下,民族品牌不得不开始宣传推广来开拓市场。从古至今,一个品牌要想让消费者印象深刻,就要拥有鲜明的定位和非常强势的特征。在民国时期,佛手牌味精就是一个推广成功的品牌。当时大多数食材品牌都在讲产品的卫生安全,而忽略包装设计的重要性。佛手牌味精包装设计独具匠心,瓶身上一只佛手作为主元素,下面用英文标明厂家名称,瓶身背面是一个圆形方孔钱造型的品牌LOGO,并在LOGO 上刻有“品、味、善、和”四个汉字,用简洁的视觉语言体现产品特性。瓶身侧面则是洛可可风格的梅花图案,虽整体设计风格不一致,却丝毫未显杂乱之感。再如莎莉文糖果公司的产品。当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纸质包装浸出油渍难题,从美国购买生产油蜡纸整条流水线设备,改进产品的包装质量,让产品质量赢得了较高的口碑。由此可见,在西方设计思想的影响下,民国时期对产品包装不再停留在实用性上,更加注重包装品牌形象,关注产品的形象与信誉度。品牌的推广不仅为销售而推广,更是为了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由于贸易的发达,国外经典畅销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国内品牌必须通过升级品牌视觉系统、用户体验等方面将品牌视觉元素应用到宣传中,才能更好的将品牌视觉元素在消费人群中打下品牌烙印。
4 结语
民国时期的食品包装设计艺术,因其具有辉煌不朽的一面,也因着它在那个特殊时期已经塑造了民族包装的经典样式。它的不朽,在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长河却始终拥有其自身的生命力。虽民国时期仅有短暂的三十八年,但我国的包装设计,就在这期间实现了与世界设计的融合与碰撞,形成这一时期食品包装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包装设计,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依然力求突出民族特色,以其绚烂多姿的包装姿态,呈现了时代的审美取向与民族精神追求。设计师们积极践行着中西合璧设计理念,不断探索尝试符合中外审美的中式设计风格,在中西文化碰壁中找到了设计的平衡点,从包装结构、材料以及包装技术,创造了我国近现代食品包装设计的辉煌艺术成就,以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征服了世界。在当下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本文着力以研究民国时期食品包装设计的风格特征,对于今天探索民族特色的包装品牌设计具有积极意义与借鉴作用。岁月如斯,在过往的包装设计里,那些闪闪发光的、珍贵的设计灵感及爱国精神之光,今天依然照亮着设计者前行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