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鞋的价值及其时尚创新探索
2021-03-31张玉锐郑德
张玉锐,郑德
(长春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前言
乌拉鞋作为东北冬季“三宝”之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化进程加快,各个地区文化产业竞争逐渐激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是在地区产业竞赛拔得头筹的关键。乌拉鞋的历史文化、民间工艺,有着深厚的内涵。乌拉鞋作为中国皮鞋的一种,是传承久远的文化遗产,还是老一辈不可忘记的民族记忆。
1 东北乌拉鞋概况
1.1 当下乌拉鞋的样式款式
满族乌拉鞋有两种,一种无靿,一种带靿。乌拉草垫入鞋底夹层,以鹿、野猪皮或是牛皮、马皮,连帮缝制,皮帮上缝皮耳,皮绳作为鞋带系用。颜色大多土黄暗沉,接近皮革颜色。鞋帮上缝上布靿或者皮靿,这就成为带靿的“乌拉靴”。
关东地区冬季十分寒冷,据《李朝·实录》记载1616 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时,就穿着鹿皮乌拉鞋。如今传统的兽皮乌拉鞋很难再看到,由于其造价太高,穿脱不便,且传统游牧民族逐渐从事农业生产,它被“胶皮制的乌拉鞋所取代”。
1.2 乌拉鞋的起源
“乌拉”(靰鞡)一词起源于满-古通斯语,也有说是“兀剌”的音译,而“兀剌”是女真四部落之一。原意指北方诸民族对鞋子的一种称谓,满语里是“皮靴”的意思。乌拉鞋因其乌拉草絮入内垫而得名。是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族的冬鞋。乌拉鞋上有很多褶子,东北人也称百褶鞋。
乌拉草(靰鞡草),莎草科,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片灰绿色,细长柔软,多生长在水分充足的沼泽湿地,多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蒙古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乌拉草具有抵抗真菌生长的特性,干燥后柔软柔韧,同时制成鞋垫具有良好的透气防寒能力,冬暖夏凉,去味除味是东北民间生活“一宝”。
1.3 乌拉鞋的制作
乌拉鞋制作原料多为黄牛皮、马皮或猪皮,鹿皮则比较奢华。选用动物背脊部分的皮进行初步的皮质加工,刮皮子用大铲把皮肉分离干净。待加工好后用红毛公草或谷草熏制为杏黄色,熏好的牛皮干湿适度,便于穿针走线。修剪好边缘,便可缝制。把边缘向内翻卷,鞋头部分压出二十道褶,再把后跟处缝好。这样主体的鞋就完成,像是一个特别的囊袋。然后在鞋头上缝制一片皮做“鞋舌头”盖住鞋面。乌拉鞋用乌拉草填充,乌拉草采集晾干后用锤子锤成絮状,填充入鞋内就能起到保暖作用。
乌拉鞋的制作十分讲究,一张牛皮只能做四到五双乌拉鞋。一张皮不同的部位制作出来的质量不同。取自牛皮的尾巴根部分,称“糟门皮”皮质较差,此皮制作的鞋也较为便宜。取自牛皮的脊骨到牛屁股部分,称“十字花骨”皮质最好,鞋耐穿耐磨也最贵,一般价格比第一双要贵三四倍。乌拉鞋可以不分左右脚,也没有具体的尺寸大小,出售时按照重量卖,大多八两到一斤,只有“大”“中”“小”三种号段。乌拉草可以直接填入入鞋中做为鞋垫,柔软顺滑。
2 乌拉鞋的价值发掘
2.1 文化价值
乌拉鞋离不开当地的气候条件,各种动物皮毛是当地人主要的御寒材料。牛皮乌拉曾广泛的运用到人们的生活中,表现的是东北民族在风雪中因地制宜的智慧和不屈精神。在东北这片土地上,生活着满族、朝鲜族、赫哲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他们从事着渔猎业,农业、畜牧业等传统产业,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各民族结合自身的地域,创造了特色的兽皮采集文化,造就了乌拉鞋坚韧不拔的文化内涵。
2.2 审美价值
自然美是人类最基础的审美之一,经过加工后的乌拉鞋不缺狂野的自然气息。其质朴、天然的质感,与当今人类向往自然的态度相符合。皮鞋设计是国际鞋类设计的时尚中心,乌拉鞋的皮革材料在时尚舞台,有着无限的可塑空间。鹿皮的奢华和牛皮的大众,是乌拉鞋高端和低端的两个设计方向。它鞋头的褶皱和鞋带的形式,具有很强的设计感。这种看似怪异的鞋类元素,值得被时尚前沿所运用。且当下复古潮流,是乌拉鞋走向大众的机会,独特的造型符合了人们追求个性的心理。
2.3 经济价值
乌拉草除了作为填充在乌拉鞋内的草以外,它的纤维还具有多种用途和优点。它富含纤维素,在纺织领域应用广泛,具有大部分草本植物不具有的抑菌抗菌能力,能够抑制真菌寄生。乌拉草相比当下化学纤维,它具有很高的附加值,除了具有抑菌,透气、吸湿、保健,外它可生物降解,是一种良好的低碳环保可循环的天然纤维。
3 乌拉鞋文化传承问题
3.1 传承人年龄老化,传承困难
社会变迁的客观因素致使年轻人不了解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内涵,不愿意学习且无法通过此技术来谋生。粗犷式的技艺,原汁原味的保留了乌拉鞋相关的非物质文化技艺,却使它远离流行,远离市场,降低其自身的经济价值,最终存放在博物馆内。
3.2 宣传力度不够
官方对民俗历史倡导力不足,全民对文化的敏感度不够高,对于文化潮流,盲目跟风,对西方和日韩照抄照搬,想以快捷的方式缩小西方与自身的差距,来文化变现。国内文化传承者过于强调博物馆的作用,且国内的传统民俗产业容易陷入断章取义,机械翻版,文化创新过于表面,不大胆。
3.3 产业开发不够
尽管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当下,我国文化产品和文化输出仍不敌西方,和日韩。国风产品虽能在时尚领域有一席之地,但缺乏大众化的产品和品牌。优秀的国风服饰、鞋类,在艺术殿堂闪闪发光,却没有走入大众视野。一是大众的审美情趣还需培养,二是这些艺术设计相对曲高和寡,与其配套的中低端的产业没有形成。借鉴民俗时尚元素的作品虽有,但大众产业是匮乏的。可见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变现能力不高,大众审美对古旧传统不买账,具体到乌拉鞋自然没有形成很高的产业开发度。
4 乌拉鞋的时尚创新
鞋类设计的创新,需要考虑如何将传统和时尚融合,解决如何将民俗元素和鞋类设计的结合问题。这不仅是设计者的任务,还是社会各方的任务。没有人探索民俗产品价值,并传播出去,设计者就无法了解这些,更不会设计出特色的鞋类。长期以来,我国鞋业的设计者只是鞋帮设计者,而艺术设计上却不是主要责任。设计行业人才匮乏,且设计者具备的知识结构难以推进产业向上发展。在鞋类设计中体现民俗元素,设计者要充分了解民俗元素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也要有创意时尚理念,能够在传统民俗元素和当下流行中找到平衡点。不能盲目将鞋设计为民俗艺术化,要以鞋的实用价值为主,将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创造性地融入鞋中,丰富鞋的文化内涵提升其附加值。
对于设计者他们作为文化产品的创造者,要对乌拉鞋厚重的特点进行简化。可以通过用新材料如羽绒、鸭绒、化学纤维等填充物代替乌拉草絮,或改造乌拉草纤维的编织结构,对其工艺进行改良,提升乌拉草的性能。在鞋的样式方面,需要对乌拉鞋进行标准样板和鞋帮设计。要把曾经不分左右,不分标准码的乌拉鞋改造为符合制鞋标准的现代产品。
乌拉鞋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标准的鞋帮鞋底结构设计,而鞋帮设计是一双鞋的基础,任何鞋都是由鞋帮鞋底的基础结构加工设计而来。乌拉鞋虽然具有类似鞋帮的鞋面结构,但是没有鞋底,仅仅依靠乌拉草大量内填的厚重草絮作为鞋底,这相比更结实的胶底相对落后且实用性耐磨性不够。市面上的鞋帮鞋底结构大同小异,差别仅在于大小尺码。乌拉鞋只要有了鞋类的基础结构,成为标准化产品,外观创新就相对简便许多。将它重新制作为工业商品,流入大众市场,传统粗犷的结构便成为一个障碍。乌拉鞋采用现代的鞋帮鞋底的基础结构是工艺改良的第一步。结构上,需要重构乌拉鞋元素,摈弃过于粗糙的加工外形。乌拉鞋特色的褶皱鞋头,除了鞋头结构作用,还有着极强艺术性,可作为乌拉鞋的标志传承下来,它的皮质鞋绳可以作为为装饰,还有很多设计空间。
以鹿皮、牛皮为主要材料的乌拉鞋。在形态上可塑性强,设计感,艺术感丰富。结构相对粗放简单,还有很大的设计空间和潜力,以便精简化,时尚化。乌拉鞋色彩偏暗,亚光质感足。亚光质感给人以典雅高端的感受,偏暗的色调,适用性强。乌拉鞋的时尚创新完全可以从特色皮鞋入手,在原型的基础上,精细化、标准化、轻便化、美观化、国际化。东北“三宝”之一的貂皮大衣和狗皮帽子都是取材自然,设计理念源于自然。毛皮大衣,一直是作为时尚中心的奢侈品,乌拉鞋完全可以配套皮毛大衣,借用东北皮草服饰的时尚影响力,走出国门。
5 结论
乌拉鞋的创新是一个有意义的任务,背后深厚的文化特色和自身鲜明的样式性能是乌拉鞋发挥价值的关键,也是约束它发展的关键因素。老旧的结构外观需要彻底的改造重新设计,将乌拉鞋基本结构工艺更新至鞋类设计加工的标准,是乌拉鞋创新的第一步,也是进入标准的鞋业市场的第一步。自然原始材料的应用是乌拉鞋加分的关键,乌拉草这一重要的填充材料除了具有抑菌,透气、吸湿、保健等功能外,它可生物降解,是一种良好的低碳环保可循环的天然纤维。乌拉鞋作为一种皮鞋,具有登上国际时尚舞台的潜力。最后乌拉鞋的元素也可作为其他鞋类设计的创意来源。当下我国鞋类市场上,对于传统鞋类的设计和制作有一定发展但只是小众范畴。乌拉鞋的创新,能够为此增添实质性的发展动力,为地区文化产业增添颜色,为中国皮鞋设计增添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