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州市城市历史景观集体记忆保护模式研究
——以五泉山和文庙为例

2021-03-31米元培

居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庙兰州集体

米元培

(兰州交通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1 文化景观及其与城市历史景观的联系

1.1 城市历史景观概念

正如荷兰著名学者奥维斯所说,城市历史景观是一种对于城市以及城市整合方法的描述与理解。城市作为自然、文化以及社会经济在时间、空间与经验上的建构融合,其无论是空间的建筑布局,还是人文方面的文化布局,均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朱迪安·西米斯认为,城市历史景观可以看作城市居民的文化景观。

从城市历史景观的角度来看,如今的城市是漫长岁月在环境演变以及变迁过程中不断累积的结果。城市历史景观可理解为,一片作为文化和自然价值及特性的历史性层积结果的城市地区。

1.2 自然环境论与文化景观论

历史景观的建构与表现,最早出现在十六七世纪西方的艺术领域。这一时期,艺术的本质,是一种将自然环境通过视觉的转译,从而将图像构建价值的行为过程。此时,景观的意义更加偏向于人为的感知,而并非客观存在的现实。原本物质性的自然景色,在经过人为意识与认识的加工后,呈现出来的景观包含了多许主观色彩。《欧洲景观公约》中也声明:“景观”是指一个人为所感知的区域,其本质是人类与自然要素作用以及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景观又是一种文化建构。除过原本客观性的自然环境,它还包含基于文化层面的描述与分类。

2 城市历史景观与集体记忆

2.1 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与个人的记忆不同,集体记忆依赖于社会以及集体的延续性。

2.2 城市历史景观与记忆的联系

无论是城市历史景观还是记忆本身,其行为与过程都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虽然个人的回忆嵌入于普通人及其日常事情,但是他们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地方场所之间的关系建构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社会或公众记忆”,它们又常陷于被选择性解读的局面,体现在城市景观的设计方面,并反映了对文化的认同。

3 城市历史景观的记忆保护模式

3.1 修缮

维修改善的保护与整治是中国最常用的保护集体记忆的方法,实际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如此。通过一系列技术理论与手段,维持城市历史景观的原有状态。虽然说记忆是居民主观产生的现象,但记忆需承载与物质而存在,尽管往往记忆会与物质的真实状态有所偏差。

奥尔斯在其文章《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及其与文化景观的联系》中,从评估价值、制定保护政策、制定保护的相关法律框架以及公众支持四个部分阐释了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方式。同时,提出“宽视角”的方法进行分析,即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

3.2 重建

重建的意义在于城市历史景观价值的保护,包括其在城市中的存在性、历史性以及一些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最直接的案例便是日本的“造替”制度。日本建筑与中国建筑渊源极深,早在唐朝,中式建筑就曾传播到日本,特别是受佛教禅宗影响较大的寺庙、楼阁等建筑。禅宗建筑在日本本土经过广泛的发扬,与其本土建筑风格结合,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的日式建筑。日本建筑虽发展慢于中国,但其对于建筑遗产的保护要先于我国,其内容不仅限于建筑本体的加固与修复,还包括对于建筑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相对于其他国家,日本对于集体记忆中,城市历史景观所产达的“价值”关注更甚。其通过推到重建的方式,将历史建筑建造过程中所包含的传统技艺,如建筑设计、木工(榫卯)、石工、漆工等元素世代相传。同时,为了保护集体记忆的传承,日本从法律以及社会两个层面,对于传承的人群进行保障。

4 实例研究

4.1 五泉山公园的修缮模式

4.1.1 五泉山公园简介

五泉山位于黄河南岸,皋兰山北麓。五泉山公园也是兰州市的特色地标之一。“五泉”得名于五泉山上的五口泉眼。最早传说,霍去病途经此地,因气候干旱,罕有水源,导致大军缺水。为解决,霍去病鞭笞旱地,结果上苍显灵,地面涌出5处泉眼。之后在地质学家的研究中,发现泉眼的形成缘于地质变迁。而且传说五泉之地与现存的五泉山公园地质亦有出入。无论传说属实与否,五泉山的“五泉”之名早已刻印于五泉山的集体记忆之中。

4.1.2 集体记忆保护研究

五泉山记忆的保护可谓历史悠久,从建成时起,经过无数次的罹毁与重建,最终以公园的形式伫立于皋兰山北麓。

据当地文献,五泉山最早以元明时期的少量建筑群存在。虽遭受连年战火,却因其水源充沛使得此地得天独厚。清代时期,五泉山仅剩的残留建筑遭到焚毁。后经过历代修复,使五泉山建筑群得到扩建,形成了以山为框架、以水为网络、以建筑为节点的组合方式,五泉山的建筑及园林格局基本确立。

1919-1924年,刘尔忻对五泉山建筑群进行全面修复。“补其旧毁,增其本无”,使之成为陇上名胜,更加突出了释、道、儒文化并存的人文景观特色。

建国后,五泉山被改造为公园,部分建筑被拆除、改建,增加了山下广场,对游人游园线路进行了重新规划。

五泉山记忆的保护可以说的修缮与重建并存的方式。建国前因毁坏严重,保护方式以重建为主。建国后局势稳定,已存的建筑便以修缮为主。

4.2 文庙的重建模式

4.2.1 文庙简介

兰州府文庙又称兰州孔庙、圣庙。清乾隆三年设立兰州府,为此,兰州孔庙又称“府文庙”。府文庙坐落于兰州城的南门内,西临酒泉路,南临城墙根文庙巷,东临曹家巷,北临武都路,现兰州二中的校园内,占地达30亩。

4.2.2 集体记忆保护研究

关于兰州文庙的迁移历史,于《兰州国学馆》一书中有着详细记载。除此之外,文庙中的记忆传承也承载于其中。

兰州文庙旧址位于今张掖路中段南侧延寿巷,又名皋兰山文庙。清康熙时为靖逆侯张勇旧宅,乾隆五年(1740)改为皋兰县文庙。乾隆四十一年地方官捐银设兴文社于县文庙,资助地方士子乡试、会试。至清末,考中进士者48人,为全省各县之最,2002年易地保护于九洲台南麓。易地保护后的皋兰县文庙占地十余亩,建筑面积1500余m2。2007年依托皋兰县文庙古建群筹建了兰州国学馆,2012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重建的兰州文庙,保持了与旧址时相同的建筑布局,其建筑风格均为仿古式建筑,硬山、悬山以及歇山一应俱全。建筑呈中轴对称式分布,代表了中国亘古不变的中庸思想。文庙中的空旷地和广场外形轮廓均为几何形。封闭性的草丛,开阔的室外空间,对称的建筑群以及规则式的绿化带,使人可一眼望其尽。端庄大气,富有中国北方传统园林的特点。

同时,重建过程中,也继承了原有建筑景观价值的部分。如出口处的四柱三楹歇山牌楼式建筑——棂星门。为兰州地区现存体量最大的木质牌楼式建筑。

5 结 语

集体记忆是一个区域、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脉所在。城市历史景观作为城市集体记忆的物质承载,在城市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的集体记忆,一方面,是保护集体记忆的物质基础,即历史景观自身的保护;另一方面,是保护历史景观所包含的人文价值。二者缺一不可。奥尔斯将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与人文景观进行对比与联系,提出了景观的主观性,强调了人文价值在记忆保护中的作用。

基于修缮与整治的保护方法,重建也是保护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作为“造替”制度的引用,与日本本土的保护方法略有不同,但本质上也是对人文价值的保护。

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讲究的是制衡阴阳,平衡极端。如何有效的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的集体记忆,在于如何有效的将两种保护模式相辅相成。

猜你喜欢

文庙兰州集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我的兰州梦
兰州石化推进改革正当时
四川省资中文庙的建筑发展史及其修复研究
兰州琐记
“祭如在”与文庙祭祀
云南文庙介绍
——巍山文庙
文庙开笔大典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