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BIM技术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研究
2021-03-31魏凌飞刘义安
魏凌飞 刘义安
(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山东省肿瘤医院),山东 济南 250117)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具有很强的复杂性,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包括:设计、安全、质量、进度等方面的全部内容,而且影响因素众多,任何一个环节控制不当,都会影响管理效果,影响施工质量、进度,甚至引发安全事故。传统施工管理模式是一种典型的事后管理,等问题发生之后再通过会议商谈的方式,进行处理和解决,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给予“互联网”BIM技术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能够实现三维立体可视化、模拟化、数字化、智慧化管理,实现事前分析、事中控制、事后总结的一体化管理,将一些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保证各项工序高效、有序地开展,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基于此,开展基于“互联网”BIM技术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1 工程概述
某建筑工程项目,总建筑面积为8.69万m2,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包括土建、钢结构、幕墙、机电设备安装、弱电智能化、外围景观、附属功能等,不同在专业之间需要交替施工,协调施工管理难度大。为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采用了“互联网”BIM技术,将各项施工内容全部汇总到一个平台上进行集中管理,并建设了三维可视化模型,各专业提前在建设模型中进行模拟施工,解决了交叉碰撞严重的问题,保证了施工的有效性和连续性,“互联网”BIM技术在本工程施工管理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一种高效的施工管理工具,更是一种全新的施工管理理念,值得在类似工程中大力推广。
2 BIM技术优势和不同BIM软件的特点
2.1 BIM技术的优势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集中处理和管理,无论是建筑工程项目自身的数据,还是行业内部数据,数据量都非常大,为保证施工的有效性和连续性,需要对各项数据进行快速、准确的处理,为制定施工方案、施工方法、整改措施等提供必要的参考和指导。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为:大企业的成本高于小企业、小企业的成本高于个体,市场竞争非常严重,使得大企业、小企业、个体等都处于平等的位置。“互联网”BIM技术能够大幅度提升市场竞争优势。大量应用案例和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单位能够从项目立项开始一直到竣工结束,整个施工中全面贯彻“互联网”BIM技术,所得到的利润至少能提升10%。因此,施工管理企业在管理中,要加大“互联网”BIM技术应用力度,在提升施工管理水平的同时,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2 不同BIM软件的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建筑行业的发展,一些国内外实力强劲的软件公司,逐步认识到BIM技术将是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为能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都以现有的软件产品为基础,开发出了基于BIM技术的软件系统,目前在BIM软件开发领域,比较知名的软件有三个,一个是Au⁃todesk公司开发的Revit系列软件,一个是Bentley公司开发的Bentley Architecture,另一个是Graphisoft公司研发的CAD软件。不同BIM软件具有的特点也不相同,为更好地满足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需要结合工特性,选择有针对性的BIM软件,以发挥出BIM技术应有的优势和作用。案例工程在施工管理选择了Autodesk公司,研发的RevitBIM软件,可将施工中的全部信息汇总到一个互联网软件平台上,进行数据存储和分析管理,大大提升施工管理水平。
3 “互联网”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要点
3.1 在建筑工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
案例工程规模比较大,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各个专业相互协调配合,进行综合探讨和商榷,给出最终的设计方案。传统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制定中,比较依赖设计人员,通过现场调研,并和其他参建方沟通,再汇总各方意见和要求,设计效率比较低,而且存在沟通信息获取误差的问题。利用“互联网”BIM技术,可促使不同专业设计人员,在同一个平台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大幅度简化工程设计流程,还能有效避免在设计中存在的人为失误。本工程规模大,涉及很多细节方面的内容,需要反复推敲和调整,才能确定最终设计方案。利用“互联网”BIM技术提前模拟施工,可快速找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及时处理,避免将设计问题一致遗留到施工中,频繁发生返工重建问题,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影响施工进度。
比如:本工程在设计管理中,构建了IT云框架,形成了设计协调模式,保证“互联网”BIM技术得到了充分利用和发挥,在具体设计中,针对那些相同的构建元素,只需要录入1次,就能完成设计。而不同共享元素数据,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操作,在建筑工程设计管理中应用“互联网”BIM技术,能够为协调管理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和工具支持,提升协同设计水平。构建的IT云框架本身就属于协作模型,虽然需要涉及大量的相关元素,但只要构建起IT云框架,在后期设计中就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从而提升设计管理效率。
3.2 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应用
应用“互联网”BIM技术能够实现提前模拟分析,将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及时排查出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安全管理效果。“互联网”BIM技术自带的管理功能,能够实现施工现场施工设备、施工材料的妥善管理和全天候检测,从而更好地保证施工的安全性。而且在施工技术交底方面也有独特的优势,通过三维立体可视化分析,可避免出现施工误操作,更好的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在施工安全管理方面,应用“互联网”BIM技术,在完善施工安全管理缺陷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保证各道工序高效、安全、有序地开展。
3.3 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无论何种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都是衡量建筑工程施工好坏的主要标准,传统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施工人员、质量监督管理人员的控制施工质量的关键,但人的精力是有限性,容易出现纰漏,难以保证施工质量。但通过应用“互联网”BIM技术,可创建独立的质量管理模块,通过此管理模块,就能对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材料、施工进度等系统检查,从而更好地保证施工质量,保证施工进度能够按照施工计划高效开展,保证各项施工设备和仪器都能正常运转。而且通过“互联网”BIM技术也能方便技术交底,传统CAD技术交底,难以真实有效的展示各复杂部件的布置情况,而且容易产生误解,引起质量问题。而“互联网”BIM技术具有可视化和模拟化的功能,技术交底能够直观的完成,可在按照技术交底准确性的基础上,保证施工质量。
比如:本工程施工中很多数据和信息都处于不断变化状态,为保证数据更新的及时性和实时性,需要对各项数据进行全面采集,使用“互联网”BIM技术和云平台,可建立起智慧工地系统,将不同施工阶段连接到一起,实现对施工现场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处理、存储等,便于施工质量管理人员及时发现质量问题,调整施工方案,保证施工质量。
3.4 在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计划通常是在相对理想的状态下制定的,虽然也考虑了一些不稳定性因素,但案例工程量比较大,施工范围广,工期长,环境复杂多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天气情况、市场变化等。传统建筑工程进度管理,多采用制定进度图表的方式进行管理,但此种进度管理效果不够理想。而应用“互联网”BIM技术,管理人员可将工程按区分块划分,编制网络计划,将构件模型和网络计划相互关联,实现施工的虚拟化处理,促使施工计划和施工进度直观、清楚的展示出来,及时开展沟通交流,保证工程项目能够按期完成。
4 推广和应用“互联网”BIM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4.1 问题
就目前我国“互联网”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现状而言,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人本能抗拒改变,观念上的变化才能保证应用上的顺利实施。
第二,就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现状而言,存在施工过程碎片化、管理组织碎片化的问题,是推广和应用“互联网”BIM技术的主要障碍。需要新的工作方式和流程相互匹配,才能发挥出“互联网”BIM技术的作用和优势。
第三,目前很多标准和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仍然有较大的进步空间,这些需要漫长的时间来发展引用。
第四,业主是推广和应用“互联网”BIM技术的动力,目前业主的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调动和提升。
4.2 建议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应用“互联网”BIM技术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比如:在设计阶段,可实现三维可视化、表达效果更加形象;能够自动生成工程图纸和报告等文件数据,更加节约设计时间;可实现各专业之间的相互协同,避免发生冲突和矛盾,降低成本;在施工亟待,可同步提供施工所需的各项信息,积极协调各方面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好地保证施工进度和质量;在运营和维护阶段,可提供有关建筑使用情况、性能、入住人员、建筑使用时间的方面的全部信息,实现对建筑工程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为发挥出“互联网”BIM技术的应用价值,可从一些几个方面同时入手:
第一,加大人才培育力度。BIM开发企业,要提升产业所需BIM知识技术的教育培训教材和课件,培养高素质“互联网”BIM技术应用人才。
第二,加大应用推广力度。提供研讨交流平台,凝聚产关学研共识,推动“互联网”BIM技术应用,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
第三,加大技术提升力度。可通过产学合作的方法,协助提升“互联网”BIM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效果。
第四,提升产业服务质量。要提供产业“互联网”BIM技术相关的顾问咨询,专题研讨等服务,促使产业升级【6】。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采用工程实例结合理论实践的方法,研究了基于“互联网”BIM技术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研究结果表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内容比较多,为更好地保证施工管理效果,要摒弃传统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加大“互联网”BIM技术的应用力度,将高新技术应用到施工管理中,既能提升管理效率,也能保证各道工序高效有序地开展,促使我国建筑事业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