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尚的视角解读清代满汉女子服饰的渐融
2021-03-31徐文茜
徐文茜
(湖北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1 时代背景
1.1 政治环境
清朝由女真人入关建立政权。满清贵族为巩固其政权和统治地位,使汉人臣服归顺,从而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应运而生,如“十从十不从”“留发不留头”等。借助严格的服饰等级制度来维护统治是其强有力的举措之一。
朝代更替,新的政权的强硬态度势必激起汉人对满族政权及“蛮夷”文化的不满与排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满汉民族势必会经历冲突与磨合、进而融合共处的一个长期过程。
1.2 文化背景
清朝主流文化以满族政权为主导,满族文化具有优先地位,中后期满汉文化融合特征愈来愈明显。长期封闭的地理环境和稳定的农业文明造就了汉人内敛、含蓄的审美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在儒、释、道家等思想的熏陶下,追求一种自然、平和之美。“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最高的理想与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以“礼”为核心,服饰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文化上汉族服饰追求宽衣博袖之美。
满族属于东北游牧民族,先民的生产方式以狩猎为主,因而入关前的服装多以袍服为主,更贴合人体,实用便捷。服装面料多为皮毛,几乎无棉纺和丝织,满族服饰很好地体现了该民族豁达豪放的性格特征。
2 清朝女子服饰特征
清朝服饰具有很强的游牧民族特色,而长期的满汉民族的混居交流,使得清朝服饰具有很强的民族融合特征。
清朝中后期,伴随着纺织工艺的进步以及社会奢华风气的弥漫,清代艺术、工艺品和日常物件都突显出过度装饰、极度繁琐与奢华的风格。这样的社会背景同样对清朝冠服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刺绣、滚镶工艺被大量运用在服装上,服装色彩明丽丰富,整体上呈现一种繁缛华丽、精细艳俗的特征。
2.1 汉族女子服饰
汉族女子服装形制最典型的特征是上衣下裳制。汉族女子常服以袄、衫搭配束裙为主[1]。清入关后的“十从十不从”政策中女子老幼不从,使汉族女子传统服饰形制得到了较好的保留和继承。汉族传统服装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演变,最终形成了一种较稳定的形态,即整衣型平面剪裁结构,并一直延续至民国初期,在那时的传统旗袍上仍能看到它的身影。此外,“T”字形平肩连袖和中缝线结构一样纵贯始终[2]。
2.2 满族女子服饰
满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袍服一直是本民族最主要的服装形制,满族服饰最典型的特征是上下连属制。许多少数民族袍服最初为左衽大襟,后受汉族先进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开襟方式由左衽转变成右衽,形成左右衽并存的局面。草原民族的“裈”(即满裆裤)也因其实用性和便利性对汉族的戎装及常服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 时尚视角下清朝满汉女子服饰的渐融
3.1 时尚特征与演变
清朝时期,多数人追求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以满族为主导,汉族文化也有其自身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并且形成一种较为和谐统一的时代精神气氛。
新是时尚的基本特征,它意味着在传统基础上对新事物的不断追求。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变革无不首先在服饰的变革上得到体现。清政府虽主张“首崇满州”以竭力维护满族服饰文化,大力落实“剃发易服”的政策。但清中后期随着满汉民族的混居,满汉服饰呈现出融合的新风貌。
时尚亦是时代精神的映射。穿上特定时期流行的服装,就像将这个时代的气息穿在身上,几乎没有不反映时代风貌的服装。西美尔说过,时尚带有特定的时间感,是一种立足于“现在”的优先主义。清代服饰的繁缛华贵是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的典型特征。
时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效应,往往不分社会阶层,也不分年龄。就连皇帝也免不了要受时尚的影响,由此可见时尚的力量之大。清朝几位先帝都十分推崇对汉族先进文化的学习。这些由处于社会上层率先掀起、普通大众追随的流行风尚,越来越影响整个社会的审美趣味和生活追求。
3.2 时尚的功能
3.2.1 美化功能
身体与服装一直处于彼此对话之中。我们在身体上寻找认同,而服装是身体最直接的延伸[3]。服装改写了身体,给它以不同的形状、不同的符号象征意义。时尚决定什么样的身体是受欢迎的,反过来形体也会影响时尚。以清代流行的花盆底木屐鞋为例,它使满族女性的身材极为修长挺拔,行走起来更展现婀娜之姿。
3.2.2 分界功能
时尚的分界功能,即分化与同一同时存在且发生作用,一旦一方消亡,时尚的功能便不复存在。时尚是阶级分野的产物,有着既使既定的社会各界和谐共处,又使他们互相分离的双重作用。时尚一方面意味着相同阶层的联合,但另一方面,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界限不断地被突破。
(1)分化(阶级性)
在封建专制时代,相较于个体本身,服装的重要性更为突出。服装成为主要的东西,甚至服饰就等于整个人。每个时代的统治阶级都竭力用各种办法把自己同下层阶级隔离开来,以此来维护等级秩序,进而维护自己至上的权利。严格的服饰等级制度同样为清朝统治者所采用,成为进行阶级隔离最重要又相对简单易行的手段之一。
清朝百姓所处的社会背景和阶级特征对他们的服饰偏好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使一个人所穿的服饰,以及服饰所展现的个人审美,很大程度反映了他所属的阶层和社会地位。此外,对外来的时尚的追逐使采用它的群体获得独特性。
(2)同化
时尚的魅力在于,它受到相同社会圈子的支持,一个圈子内的成员相互模仿以减轻个人美学与伦理上的责任感[4]。同一阶层被内在地统合在一起,甚至着装相似的人在行为举止上也相似。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圈子中,那些被认为有很高文化修养的人,通常来自上层社会的家庭。他们注重艺术、学习、文学和游历,且敢于尝试新的外来事物。通常,相比功能来说,他们更看重形式。这不仅在天子贵族服饰形制和装饰上得到了极好的体现,而且他们往往“礼、乐、射、御、书、数”样样精通。
那些在同一个社会中的普通人,他们偏爱逻辑和秩序,而不喜欢去尝试或者质疑“常识”。他们害怕改变,害怕因为失态而可能被曝光。一般来说,他们更看重功能。如清代下层女子或奴仆只着裤装,而不像中上层女性那样着裙装。裤子的样式也由最初的大裤脚逐渐改为小裤脚,正是因为着裤装方便劳作,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此外,无论清政府发布什么政策措施,都没能阻挡满汉民族在服饰风俗上的互相借鉴、仿效风气逐渐兴盛的趋势。而且这种仿效往往是一种自上而下,即由皇帝和贵族所引领的,渐进式的更易。
3.2.3 模仿功能
满族女子对汉族服饰的仿效之风大行其道,甚至在清后宫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盛况[5]。汉族女子喜穿马夹,在她们的影响下,满族女子加以效仿在袍服外也罩上一件马夹。汉族女子对满族服饰中独特的形制和装饰也充满好奇和喜爱,并争相效仿,其中影响最大的则是上下连裳的袍服。
满族女子袍服和汉族女子服饰上都喜欢用“镶滚”工艺。发展到后期,女子服饰镶滚之风更是盛行,人们不惜费时费力费料反复地在衣服上加镶,不少女性都追求镶滚繁复华丽的效果,以致奢华的宫廷之风盛行,造成了极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而当上层阶级的服装逐渐为下层阶级所模仿,从而失去了排他的独特性,因此必须要被新时尚所取代。
4 融合的意义
时尚的本质是短暂的,时尚的时间性决定服装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民国时期出现的传统旗袍样式融合了满族袍服和汉族服饰特征,在服装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传统旗袍是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贯穿始终的“T”字形平肩连袖和中缝线结构为根本,款式上从窄袖变化为倒大袖,由无开衩到有开衩,衣身廓形、装饰与工艺几经变化,但中国传统服饰结构始终保持不变。传统旗袍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和审美追求,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随着之后改良旗袍和现代旗袍的出现,旗袍造型越是丰富,风格越是多样。旗袍是少数民族与汉族、东方与西方文明、传统与变革之间交融的产物。
时尚流行的时间性决定服装的发展在对传统的继承性之上,更多的是不断往前发展的。人类的历史从整体上来说都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进程,清朝只是历史进程中的一小部分,我们的服装因此也会随社会的变革而不断演变。而新的文化的出现、不断变化的价值观念和技术的进步都影响着每个时代的服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