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杞方言与润方言地区传统女子服饰的比较研究
2021-03-31刘珊
刘珊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海口 570100)
1 杞方言与润方言地区传统女子服饰特征
1.1 款式分析
杞方言地区传统女子服装的特点主要为上衣呈对襟或偏襟形制,部分地区女子内部会穿着肚兜,下着中短筒裙。润方言地区女性大多上穿贯头衣,下穿短筒裙,整体来说“上松下紧”。
1.1.1 上衣
杞方言地区传统女子上装主要分为对襟上衣和偏襟上衣两种款式。对襟上衣一般是立领、无纽或开胸、无领衫,平面具有鲜明的“十字型”结构,为典型的H 型廓形。衣前装饰有袋花,后装饰有腰花,上有大面积刺绣,前襟两侧近下摆处有作为装饰的银质圆形纽扣,袖口处有白色的布边。偏襟衫具有汉族短褂的特点,仅流行于保亭境内和陵水西北部地区。此外,部分地区女性所穿的肚兜为菱形挂脖布片,一般穿着于上身内部,多为白色且多出现于琼中、陵水大里乡等地。
润方言地区女性上装是领子呈“V”形的贯首衣,短而宽,长袖无领。贯首衣由几块大小不一的布缝合而成,在领口布的中间挖一个“V”形的洞,可套头穿入。贯首衣易裁剪,其正面与反面完全一样,也是典型的“十字型”结构。另外,润方言地区传统女子服饰分为常服和盛装。相对来讲,供女子日常穿着的上衣图案大多比较简洁,色彩也较为单调。盛装上衣则图案、色彩都较为丰富,绣以精湛的双面彩绣,十分华丽。有的还会将云母片、银箔、彩色羽毛等嵌在服装上,领口、衣摆处也常装饰有银片、贝壳、玻璃珠等。
1.1.2 下装
杞方言地区女子代表性下装是呈矩形的及膝中筒裙,由三幅宽度不同的织锦缝合而成。最顶部的裙头没有花纹或为横线纹,中间的裙身部分横向有规律地织绣有色彩靓丽的图案,下部的裙尾面积相对较大,色彩、图案也较为丰富,分段部分有锯齿纹样的横向分隔线。
不同于其他方言区,润方言地区女子所穿的下装是各方言区中最短的超短筒裙,上至小腹,裙摆至大腿。花纹织锦也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中间部分相对较窄。此外,润方言地区的筒裙也分常服和盛装。普通裙装在日常生活的穿着图案较为简单,色彩也没那么丰富;盛装与上衣相似,有的也会在裙身、裙尾部位嵌入金银箔、云母片、羽毛或缀有铜钱、流苏等作为装饰。
1.2 图案纹样分析
黎族杞方言地区妇女服饰的装饰图案以黎族传统纹样为主,多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色彩多样,构图大胆。纹样涉及人纹、木棉纹、甘工鸟纹、螃蟹纹等。其中,以人纹纹样最常见且多为动态人纹。如狩猎纹,反映黎族人民狩猎归来的喜悦情景,体现了黎族人民的智慧与勇敢。其他图案多为黎族妇女在观察自然时,将所见之物,如生产生活工具以及日月星辰等加以变化而来。这些写实性较强的事物,为适应在布面上的织绣与装饰,多采用线条、几何等纹样来表达。
润方言地区女子服装上的图案主要有人纹、动物纹、植物纹等,造型别致,创造力强。所织绣的图案排列多以人纹和动物纹为主,其他图案为辅,其中,尤以大力神纹和龙纹最为出名。润方言地区女子上衣除背后沿边绣有多种精美纹样外,上衣两侧下方前襟处所绣的图腾纹样一般多为人纹和龙纹。人形纹在上衣中多呈现出单独纹样,而筒裙中多以连续纹样的形式出现,单独纹样多为黎族民间神话故事中的大力神纹,一般为独立的方形构图,寓意着劳动创造世界,体现了黎族人民智慧与勇敢的品质。此外,黎族的图腾崇拜还有龙。龙纹也是润方言地区服装重要纹饰之一,多绣于润方言地区女子贯首衣的领口、衣摆、袖边等。“龙在黎族人的观念中不仅能够呼风唤雨,还善良、勇敢并且热爱人间生活。”黎族人民把龙当作高贵与尊严的象征,将其绣在筒裙上,体现了黎族人敬畏强大力量、渴望征服自然的感情。
1.3 色彩分析
对黎族人民来说,衣服的颜色是具有象征性的,同时色彩也是黎族先民日常交往的语言。他们所用的各种颜色或色彩符号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或表达了对某种愿望的寄托。因黎族人重视黑色,把黑色当作避邪的颜色,且妇女的服装没有明显的年龄区分,故黎族女子不论老少,服装大都以黑色为底色,整体以红黑两色为主,用黄色衬饰红、绿、白等色,象征人们的生活充满活力,平安长寿。
杞方言地区妇女服饰色彩总体上以黑、红为主色,配以白、黄、绿、褐、紫等色。大部分服装以黑色为底色,红色为主要装饰。此外,还根据需要搭配黄色、白色等颜色,对比非常鲜明。在黎族人眼中,黑色代表吉祥、永恒、庄重、驱魔。“过去,婚后的少妇带孩子回娘家或丈夫家时,出门前要用黑色的锅底灰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个‘十’字,表示自己一路驱邪逐妖,母子平安到家。”红色是代表着人类的尊严、权力和神仙的颜色。杞方言地区红黑相间的筒裙,体现了人们对和平、无灾的美好祝愿。
润方言地区女式上衣多为黑色或深蓝色打底,几块面料的接缝处都缝上了红白相间的装饰线,表示妇女心灵纯洁、吉祥如意。领口处有红线镶边,看上去庄重大方,不失细腻。筒裙一般以以黑色或深蓝色为底色,白色或红色的主题图案绣于其上,有时与黄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的色彩冲击形成了一条紧凑而有主题特色的裙装。润方言地区的裙子颜色纯正,在高纯度与亮丽的色彩的强烈反差下,裙子显得精致无比,与宽松通透连衣裙形成鲜明对比。
1.4 工艺分析
黎族织锦图案工艺主要由纺纱、染色、织造、刺绣等工序组成。纺纱包括错纱、配色、综花、攀花等,主要原料为木棉;染色主要是用纯天然染料,如植物、矿物做成的染料等,并通过各种染色工艺对纱线进行染色;织造是指在腰机上编织各种图案和图案,利用纬纱颜色的变化使图案色彩丰富。刺绣是指在已加工的织物上,根据设计要求,采用针引穿刺的方法,将染好的线用运针的方式组织成各种图案和颜色,可分为单面刺绣和双面刺绣。
杞方言地区女子上衣大多采用刺绣手法勾勒图案,多运用平针织成菱形、三角形、十字形、折线形等几何图案,曲线图案较少。筒裙则惯用织绣结合的装饰手法,在某些地区,图案上绣着彩色绒的轮廓,这种编织叫做“牵”。裙子的图案织好后,用特定的针法沿图案边缘刺绣。这种夹牵的绣法在杞方言地区很常见,目的是突出重点部位。
润方言织锦结合了这两种刺绣技术,更以双面绣最为出名。黎族传统刺绣工艺集针线、色彩、图案于一体,讲究严格的针线活,整齐的缝线,柔和的色彩搭配,端庄的外观。“常用的针法约有六种:直针、扭针、挑针、铺针、珠针、切针。”单面刺绣采用传统的铺针、挑针的方法,根据经纬的网格线加入彩线,使底线与绣线错开,称出图案。图案绵密而和谐,层次分明且边缘整齐。双面绣两边图案、颜色相同,针法相同,它的传统工艺特点为扭针,这种针法致密均匀,色泽庄重典雅,且能够灵活地表现出双面刺绣的图案。此外,润方言地区的裙装也采用上述夹牵的刺绣方法,使梭织裙装图案轮廓与形象看起来更清晰。
1.5 配饰分析
杞方言地区妇女通常头戴黑色的长巾。将一米长的黑色头巾(无图案)戴在头上,在后脑勺的发髻下打一个结,并在后面拖两条垂直的带子。短垂带仅在颈部或肩部水平,头部和发髻仍暴露在头饰外面。杞方言地区的妇女头饰也是黑色刺绣头饰,长约5 尺,宽约115 尺。这种头饰比筒裙更精致,是黎族其他方言地区所没有的一种精美的手工艺品,色彩鲜艳,富有地方特色。手帕用红黄相间的线条编织成菱形图案,并挂上流苏。穿戴时,折叠缠于头上,流苏自然垂于右侧,有的则搭在头顶。部分杞方言地区的妇女以绣花带缠头,绣花带上用珠子、银片作成各种彩色图案并垂下精美的吊珠、铃铛装饰。杞方言地区妇女的头钗为吊铃头钗,上面缀有许多形状各异的小装饰。着盛装时,通常把4-5 根头钗插在一个发髻里。杞方言地区妇女在穿衣服时喜欢戴多个不同直径的项圈。有前平后宽薄圆的锡新月领或筷子粗的圆锡(或银)多个项圈,另一种是左右由两个小银片连接的项圈。有时衣领上有许多铃铛,还有鱼、虾等小动物的小块铅片。除了项圈,杞方言地区的妇女也喜欢戴胸挂。一般是单独而醒目的圆形银牌,或者2-3 个圆形银牌叠加佩戴,下连其他装饰,如很多铃铛、几何形的装饰。
润方言地区黎族女子最有特色的配饰是装饰着雕刻精美并且有王者头像的骨簪。骨簪一般长度在18-25 厘米之间,雕刻着传说中一位部落头领侧身的人形头像,人像头部的高冠是权利的象征。骨簪对于润方言地区女子来说不但具有固定发髻、防止其散开的使用价值,而且也是一种美的象征,在重大活动中女子都要插戴骨簪。除骨簪之外,润方言地区女子还喜爱用骨梳、银梳等插于头部作装饰,骨梳尾部缀有流苏,除了装饰作用以外,曾经还是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此外,头饰中缠有红色流苏装饰的黑色或刺绣头帕也较为普遍。
2 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地理气候环境
人类服饰的形成、发展及演化深受地理、气候等环境的影响,海南是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天气炎热多雨,女子多穿着筒裙。居住在白沙地区的润方言女子穿的是超短筒裙,而居住在五指山、保亭、琼中地区的杞方言女子穿的是长度到膝盖的中短筒裙。因为两个方言区人民大多居住在山区而非平原,中短筒裙更适合爬山,符合其对生活环境和便利活动的需要。
2.2 纺染织绣技艺
因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杞方言地区与润方言地区本身的纺染织绣技艺也存在着差异,不同方言地区间手工技艺多种多样、各具特色。杞方言地区多以单面绣用于服装装饰,而双面绣是润方言地区独特的刺绣工艺,制造出来的服饰图案和色彩正反面完全一致,技术要求比单面绣更高,难度更大。由于技艺上的不同,从而直接导致了服装整体上的差异。
2.3 文化历史传承与融合
由于黎族人民生活分布的地区不同,加之古时交通不便,便形成了语言、服饰上的差异,也因此划分出了海南黎族现如今的五大方言区。杞方言地区位于海南岛东南部,当地黎族人民与汉族人民杂居,随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保亭境内与陵水西北部的杞方言黎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受到汉文化影响,服装也出现类似汉族短褂的样式。而润方言地区的黎族是海南岛最为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一支,至今仍居住在五指山一带,地处海南岛腹地,重峦叠嶂,交通极为不便,与外界的物质文化交流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延缓了文明化、现代化的进程,古老传统的民族服装得以保留并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