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术史中艺术美的传承与变迁
2021-03-31潘雯婷
潘雯婷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1 艺术美的本质:在尚无定论中寻找最契合的形式
关于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美?以及的艺术美的本质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持续困扰着历代的美学家和艺术哲学者.首先可以明确的是,无论是探索艺术的本质还是美的本质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并没有一个完全固定的定义可以解释它。如果非要下个定义,那么美就是人的自由创作形象生动地表现,它不可能凭空而产生,必须通过某些客观对其进行结构或形式改变或创造,而艺术就是在构造与形式中美的体现,或说,这是一种有意义的、高级的构造与形式的体现,这么说来,艺术美则是在对客观物体审美时以表达人类主体对其情感与情绪的反映,而这种表达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体现。
在古希腊时期,认为美是在于形式上的,所以形式是美与艺术的本质。而艺术美就是形式的和谐美,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对称和比例的原则”,所以纵观古今,古希腊与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的作品,都以雅典、理想与美观,强调共性等特点影响着后世,可如果单单觉得美在形式,那么在文学中,没有思想内涵只留空有其表的躯壳美是不太能被接受的,所以克莱夫·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其中的意味就是指在作品中能看到思想感情的意思。这种能够引起人们对物体产生审美情感的形式,称为艺术美的本质。
艺术源自于社会现实,忠于实际生活,而艺术美则对真实美的再现,这一观点起始于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类的一切实际行为都可以从大自然的生物中寻找模仿的痕迹。所以说艺术是人类模仿自然的产物。这种让我们把艺术美的本质看向生活,看向现实,赞美自然,歌颂人生的艺术精神,在著名“现实主义”画家库贝尔、米勒等大师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现实主义理论不仅作用于西方后代艺术绘画的之中,也对中国艺术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提出的,而这种“理念”与哲学逻辑中所下定义不同的是,它不是抽象理念,而是一种具体理念,是艺术所特有的,它将普遍性与特殊性、感性与理性完美结合,而艺术美便是体现了某种具体理念的感性形象。如19世纪出现的艺术思潮象征主义,不再如实的描绘外部世界,而是通过具有诗意性的作品来表达内心情感。现如今,在西方众多国家中这类艺术甚至已成为主流,因为有人认为,人类最低级的能力便是模仿,而这行为就连一些动物都会。可是理念则是人独有的一种高级的精神物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
如果艺术家在创作时将真实流露的自我情感体现在作品中,这种“自我表现”则是对内心深处的反映。18世纪德国诗人席勒在《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中就区别了理性的现实和浪漫的自我这两种不同的创作形式,其中“感伤的诗”,就是注重表达自我情感情绪的意思。通过欣赏19世纪表现主义画家蒙克、埃贡·席勒等大师的绘画作品可以体会,他们强调艺术创作主要是受创作主体内在的动机、情感与欲望所驱使,而不是受外部世界的种种要求和影响。这一观点艺术的创造既不是现实摹写,也不是理念再现,而是表现创作主体的“自我”。
2 艺术美的传承:在痕迹与风格中寻找千丝万缕的羁绊
任何艺术的发展,都在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向前,也可以说是社会发展中的产物,所以艺术当随时代一贯传承。而西方的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可以主要概括为三个阶段,那从扑朔迷离的史前时期至禁锢圣神的中世纪,自由人文的文艺复兴到传统雅致的新古典主义,激情热烈的浪漫主义直至光怪陆离的现当代艺术。西方艺术从数千年来的脉络初源自史前时期开始就彼此交互影响,密切传承着文明核心区域。而艺术“美”的往事,便可以娓娓道来。
西方艺术起源于史前时期,从一块石头上,人类留下了“痕迹”,所以伟大的美术创作便开始了。直到古埃及时期第一次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独特的美学语言和符号系统。到了古希腊时期,艺术着重于对人体的美感进行描绘以表达对神的敬仰与崇拜。留于世人不尽的赞叹,这种和谐与统一的“美”深刻影响着后来古典主义的风格,这不同于古罗马时期的更注重突出个人与个性的艺术思想,试图还原人的真实面貌才是这一时期鲜明特点。随着罗马帝国时代的败落,基督教作为单神教在整个中世纪期间独揽大权。从五世纪到十五世纪这漫长的“黑暗时期”中,艺术仅为宗教服务,试图在人世间打造让人心生向往的崇高天堂。
在意大利文中的“1400”,历史上被称为“文艺复兴”,核心主题是重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郁勃繁盛。作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以独特的立体渲染和薄雾透视的绘画技法与科学严谨的绘画态度陶染后世人。细腻柔美的古典主义画风始于拉斐尔无可厚非,他的作品不仅引导巴洛克的绘画风格,更陶染着后世古典学派的艺术思潮,以美的视角,我们体会这一脉相传的“风格”为后代艺术提供生生不息的创作源泉。自由的人文主义思想渐渐地让人们改变看待世界的眼光,敢用市井小民形象画耶稣的疯子——卡拉瓦乔,成了十六世纪的艺术先驱,将当下生活的如实描绘变成立体而动感的画面故事,这也是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的起源。而这个时代,法兰西渐渐成为霸主,奢华的凡尔赛宫装饰前接巴洛克,后承洛可可之风。可惜随着法国大革命成功,人们又向自由和民主迈进了一大步。
在十八世纪与十九世纪的西方艺术美学中出现了理性的新古典主义与动感的浪漫主义,真切的现实主义与旖旎的印象主义相较对阵的多元化局面。借用英雄主义主题材来描绘现实所发生的事件和人物的新古典主义,不仅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也隐含着浪漫主义色彩。致力于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真实,为创作而去探寻灵感的源泉的现实主义便不同于以丰富的色彩,变幻的光线,独特的画法而得名的印象派,可他们的艺术风格都被后人所沿用并影响至今。进入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就像古木参天般,虽一脉相承,然拔地而起,终开枝散叶。如挪威画家蒙克的《呐喊》,喊出了表现主义的心声。象征主义《阿维农少女》成就了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荷兰画家蒙德里安带来了横平竖直的几何抽象派画作——“红、蓝、黄构图”。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一幅《记忆的永恒》,将现实摹写与理念显现充分结合,让人永远的记住了那块融化扭曲下坠的钟表。美国的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利用各种复制技法大胆创新艺术表现,便有了波普艺术的代表作《玛丽莲·梦露》。时至今日,艺术家们仍是以“美”的视角,用匠心记录着艺术世界的无穷美好。
现如今的西方艺术已找不到确切的中心,但是艺术已存在在每个爱美之人的心中。从史前点点滴滴的“痕迹”变化直至辗转曲折的“风格”传承,回顾整个西方美术史,如一历史幅长轴,艺术就是这长轴闪着光芒的亮点,而“美”则是把这些点串起来的丝丝隐线。
3 艺术美的变迁:在改革修正中寻找历史的沧海桑田
如历史在迂回曲折中前进一般,艺术也在矛盾冲突中辗转发展,其中赋予“美”意义不断被界说、修改、璀璨直至衰落。如在希腊诸神被褒扬赞颂时期的美学中所追求的是和谐、秩序、理性、静谧,到了罗马时期,以肖像性为鲜明特征写实主义开始出现,而后期艺术美的追求在现实享乐与感官放纵中衰败,因为号称圣神的基督教艺术开始萌发出一种禁欲美学,在漫长的中世纪压抑禁锢着人们对现世追求和肉体欲望,这一时期的艺术被称为“黑暗时期”。可追求自由人文主义的世人也终会寻找到让艺术重新回归人性的契机,于是,肯定世俗繁华体现精神升华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在描绘出解放思想崇尚自由的艺术风格后,华丽激情的巴洛克艺术、奢华繁复的洛可可风格、强调理性的新古典运动、动感奔放的浪漫思潮、真实和谐的现实主义等各大艺术流派也随之而来,可每当这些流派认为自己的艺术信仰是唯一“美”时,它们的没落就像在历史滚滚车轮中更迭替代,浪漫主义动态的“美”改革修正了一层不变古典主义的“美”,可随后取而代之的则是忠于自然“美”的现实主义,然而,让世人以为现实主义取得了成功,蔚为风潮,等待它的又是光影般绚烂的印象派。时至今日,艺术在美的旅程中持续发展,美在每个时代留下记忆又随之变迁。
世人总习惯用时期给西方艺术进行的划分,不论风格的将二十世纪之后的艺术称为现代艺术,而之前的则被归为传统艺术,可在某种意义上,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一样,所表达的主题仍然是美。而不断改变的只是人们对于艺术画面得审美罢,所以从西方审美自身的发展而言,由传统审美的规定性转向现代审美的情感性乃是使然,在这一审美的历程中,传统艺术按部就班,其根本特征是审美过程的概念性,表现为确定、整合、原则的,现代艺术的美则强调是否在世人心中造成情感的共鸣与反应,这种要将艺术家自身的情感情绪表达在一个对象上,并通过这一对象引起人们触动的,它便是美的。例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用象征手法隐喻出法西斯的残暴。仿佛可以从充满激烈与刺激的浮夸扭曲的形象中体会出画家无比的愤慨。再如,被定义为“反艺术”的杜尚,将命名为《泉》的小便池推进美术馆,有人认为这种没有将对象情感化化,只是倡导某种艺术符号的物体,不是艺术,所以不存在美,可也有人认为这是对西方现代艺术进程的巨大改革,如果你用一个更硬核的全新视角的去看待它,便也是美的。
艺术美学问题历来都是无法定义的大难题,它讲究在某一特定时刻的具体性,讲究亲身体验的视觉性、讲究个人细微感受的独特性,所以观看艺术美的传承与变迁,便如同欣赏涓涓溪流在崎岖婉转中不断缓缓向前,时而汇成入江河之中,时而变为毫发丝粟的分支,而我们就在历史和艺术之间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