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常州留青竹刻”的艺术性发展

2021-03-31葛君白

西部皮革 2021年8期
关键词:青竹常州大众

葛君白

(成都大学,成都 四川 610106)

江苏省常州市的民间美术有三宝,常州梳篦、常州留青竹刻和乱针绣。其中常州留青竹刻高雅独特,是具有极高的架上艺术性与功能性的民间工艺。这两种性质使得它在古代最早被用于制作文人墨客的文房用具的装饰。留青竹刻最早由传统的竹刻工艺演变而来,最早出现在唐代,在明后期步入辉煌,形成各种风格流派。常州留青竹刻之所以具有较高的地位,一方面是因为五位杰出的留青竹刻大家中有四位出自常州,且一直以来在常州发展留青竹刻;另一方面,常州市本身的水土与留青竹刻的清雅气质极为契合,使得常州留青竹刻经过长期发展成为常州三宝之一。

但是,笔者作为21世纪土生土长的常州人,看到的是现代文明的飞速进步遮蔽了留青竹刻的光彩,展台上的留青竹刻如同遗落文明的产物被陈列着,很显然,虽然留青竹刻已然出现被时代淘汰的趋势,但是,也充分说明它已成为了被少数人拥有、被少数人选择的商品和艺术品,而就年轻群体的审美现状来看,留青竹刻的创新必然在不断地增加。

1 有刀如笔的风雅——常州留青竹刻的艺术性

常州留青竹刻作为常州三宝之一,是集绘画、雕刻、工艺于一体的罕见的民间艺术门类,雕刻者运刀如笔,在极薄的竹片上用刻刀作画,将水墨的见素抱朴的韵味融入作品,国画的线条与虚实在对竹片的材料特性的熟练掌控之下形成一幅幅独具特色的作品,而这样的民间工艺却并未在大众的视野里有较高的存在感,尤其是当下的网络时代,常州地区的常州留青竹刻更是被巨大的新事物新时尚的浪潮所淹没,各行各业寻求网络曝光度的情况下,留青竹刻的关注度并不乐观。

常州的艺术极具江南风味,素朴淡雅中透着精致,常州三大民间工艺:常州梳篦、常州留青竹刻、乱针绣都是典雅的、绝无造姿作态之相的、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而文献考察来看,常州留青竹刻是迎合文人高雅趣味,具有小品性质的民间工艺,色泽温润,充满笔墨韵味。赏玩留青竹刻作品,通过对其中描绘的四时风物和玄妙的透视空间的感受,可以让自己仿佛置身于心旷神怡的绝妙环境。竹刻的内容和艺术形式深受中国绘画艺术的感染,讲求中国画的气韵生动古法用笔。但又有胜于中国绘画艺术之处,以花卉植物来说,通过竹刻的手法便可以将花叶之间的层叠关系表现得十分的到位,描绘对象的细薄之处往往刻画得薄如丝细如纸,山水更是虚实相生,飘逸高远,没有了大气磅礴,却有文人雅客笔墨间以小见大的风雅格调。

色彩上来看,一方面画面中的色彩深受“重墨轻色”的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留青竹刻的材料特性有关。前期,创作者刚柔并济的细致刀工决定了竹刻的线条和造型,但后期画面空间关系、明暗变化、色彩层次这些却并非完全由人力决定。经过雕刻后竹子露出的竹肌暴露在空气中氧化,而留青竹刻独特的美就形成于这种氧化后呈现出的自然色差,经过较长时间,竹肌一般会颜色加深,最终呈现出深如琥珀的优美醇厚色泽。作为架上放置的艺术品一般会架上红木底座,在这类似于画作装裱的加持下,更显高雅素朴。

从常州这座城市来看,留青竹刻正是它承载的文化底蕴的体现——在吴越文化中孕育出的平凡生活中的纯真自然、世俗大众共生的风雅,既追求着名士风流的高洁,却也有着和光同尘的温存。以往的文化传播通常以温婉女子做比喻,确实放大了温和的一面,却也忽视了那种“亦诗亦狂亦温文”的气魄,而以此为方向的文化再现也体现在了一直以来常州市对于如青果巷等地的旧建筑旧址的改造中。

2 面对时代变迁的孤高之美——常州留青竹刻的发展困境分析

我们必须意识到,作为民间工艺,它的优点与缺点是共生的:上文提到,常州这座城市和常州留青竹刻都存在着来自于过去的古朴风雅的气质,而这种气质必须和常州城市飞速发展的商业化程度进行磨合才能继续存在。如今已不再是文房四宝当道的时代,常州留青竹刻的文人气息和高雅品质无法满足如今沉浸在现代时尚潮流中的年轻人的精神需求,它所表现的主题和内容与现代生活过于遥远,那些古典情怀中的高雅与浪漫,必须接受娱乐化与批判美学中说的“文化工厂”的改造后,才能被大众所接受、认可、使用。而留青竹刻的“雅”则过于纯粹、古朴,似乎透露着不可被改造、不可被消费的孤高气质。如果将其作为艺术作品来思考,相较当代的艺术作品,留青竹刻无法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另外,就实际情况而言,留青竹刻的延续除了依靠大师的工艺传承和政府的政策扶持外,也只有依靠一些愿意为此一掷千金的古玩爱好者。就其传承状况而言,政府通过学校、社区等都在进行着一系列的推广举措,但我们必须重视它与当下大众审美趣味脱节的可能性,也许现在还可以有一部分继承古朴风格的人追捧,但随着当下年轻一辈带着他们的审美趣味走向成熟,我们必须思考这一民间美术的繁荣随过去的人一同被未来的审美浪潮埋没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现在的留青竹刻艺术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出了关于艺术的现实:艺术创作当然要有高尚的追求,但他必须面向大众,他的视角必须低到尘埃里,看到简单平常的“人”的美好与痛苦,探索平常的人的思维无穷的可能性,而若只是表达自己一直抬着头仰望着更高的存在的姿态,那便无法成为留在大众心中的艺术。这样的姿态无疑是伟大的,但却也陷入了两难境地——自身无法成为被大众消费的商品符号,也无法被认同,成为永久的艺术品。

3 留青竹刻的创新与发展的艺术层面探讨

3.1 留青竹刻的文人风骨的重塑

笔者认为,留青竹刻如果要进行创新发展,那根本上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其内核的延续——文人精神的传承。留青竹刻一直以来体现的都是文人的高尚气节和道德情操,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个精神内核,它可贵却又显得过于古朴,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无法去打动新的一代。也许,它高贵的精神以及与之相配的高价会吸引一些倾向于彰显自己高端品味的高收入者,这样,的确让留青竹刻得以继续存在,然而,民间美术如果不能真正地在大众视野内发扬光大、融入大众生活的审美活动中去,那么,传承发展一门民间美术的任务就不可以视为达到合格线。这一民间美术,如果要在当下的审美观念中获得一定的艺术地位,它就必须成为一种流行文化中的一部分,流行文化既是一种追逐潮流的文化,也是当下以及后面几代人用以对自我人格与身份进行定义的工具,留青竹刻要想融入大众生活的审美活动中去,必须让更加年轻的受众看到它身上可以用于进行自我定义和符号化的功能与价值。

在这个层面上再来看留青竹刻的精神传承,它画面的清雅,高远的意境中透露出的高尚气节必须去与现代社会的精神面貌融合,如果,美的艺术是通过美去面对世界的种种物象与问题,那么我们必须思考留青竹刻中的文人精神应该如何被应用于面对当下的社会问题和人的精神困境,然后将答案通过它创新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

我认为留青竹刻有架上艺术性极强的一面,这是它作为民间艺术的可贵品质,那作为架上艺术,上述所说的便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3.2 与现代艺术理论结合

艺术在商业和时尚领域的渗透和应用,一定程度上和艺术层面的成熟有一定关系,而这样的关于艺术的跨领域的结合则与现当代的艺术理论有着一定的关系,它让艺术理念和作品图像获得了物质社会和艺术领域的双重价值。同样的,留青竹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有着不可更改的、与现代潮流冲突的创作原则——对素朴、高雅、飘逸的画风的追求,但这往往会让追求视觉刺激的现代受众敬而远之。因此,我觉得将一些现当代的理论的艺术观念加入现有的创作理念中,在这些元素的或冲突或结合的相互作用中,实现意想不到的进化。

3.3 打破局限,寻求新的艺术语言

反观当下的中国艺术门类,无一不在寻求新的艺术语言,让中国的艺术褪去陈旧的气息,迎接新的时代浪潮,尽管有些误入歧途,饱受争议,但也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民族的艺术文化走向更长更远的路,只要愿意回过头回望审视本心,那便能做到真正的创新发展。

因此,常州留青竹刻便是需要让年轻的传承者以艺术家的自觉去看待自己的身份,而非仅仅止步于守着自己的工匠精神,工艺人在技法上求精进之道,而艺术家则在分解、重组、吐故纳新中实现改变,保持艺术生命的鲜活。

就留青竹刻本身而言,其质感、笔墨韵味、色彩都是其闪光点,它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则应当改变,去打破过去的艺术语言,在不触及内核本质的情况下,创造新的内容、题材,获得与众不同的表现力,在这一方面,常州留青竹刻是有巨大的潜力的。

猜你喜欢

青竹常州大众
常州的早晨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陌生人
传承,让留青竹刻发扬光大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对雪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