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雕塑的趣味性研究

2021-05-13李媛媛

西部皮革 2021年8期
关键词:雕塑趣味艺术家

李媛媛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403)

雕塑的“动态”早期被指为封闭在雕塑造型中的动态幻觉,是通过各种造型形态之间张力的串联而制造出的在视觉上呈现的运动感。例如,雕塑家罗丹的《吻》这一经典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生动的人物动势,梅达尔多·罗索通过光与影的结合使其雕塑外表动感十足。但这都是艺术家们对“动”这一形态表现更高级的追求,并没有打破传统雕塑静止于空间的创作模式。

从历史角度而言,动态雕塑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活动玩具。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化并对当下具有一定研究和开发价值的动态雕塑是在二战以后。二战的爆发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意识形态也发生了重大变革。许多现代派艺术家们受此影响,开始把目光重新聚焦在新形式的艺术创作上,而新形式则依附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中主要依附于工业技术的革新。现代艺术家马塞尔·杜尚于1913年在厨房的凳子上安了一个自行车轮,此时的杜尚已经发现了这个在雕塑史上未曾开启的新形式,就是能活动的雕塑。俄裔雕塑家纳姆·加伯是构成主义的领袖人物,他用马达动力原理使重力弹簧不间断地保持弹跳,并为其作品命名为“活动的雕塑”。拉兹洛·莫霍利·纳吉是20世纪杰出的前卫艺术家、教育家,他不但是第一个把动态、灯光、表演以及时间要素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家,还专门为动态的艺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主张以能量间的关系取代传统艺术观念中形体间的关系,以力的动态结构系统为手段,让空间活动起来。到三十年代初,杜尚在看到美国著名雕塑家亚历山大·考尔德的“风”系列作品之后,正式为之起名为“动态雕塑”。至此,动态雕塑,亦称为活动雕塑,突破了原有的定义,有了理论与实践的肯定和支持,成为了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

随着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们对越来越多的材料媒介的综合使用,动态雕塑被大致分为了两类:一类是其自身就是感应装置,在不接触人力物力等情况下可自由运转与变换;另一类则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与此同时,通过新材料与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人们自身也在突破着对雕塑的旧印象而去重新思考,并不断衍进,直至当下。

1 动态雕塑中的趣味性表现特点

图1 古罗马风铃残片

艺术创作源于生活。19世纪,英国艺术家奥斯卡·王尔德曾预判,生活美学是生活与艺术的最终结合,即审美生活化和生活审美化。动态雕塑的产生为生活美学这一概念带来了更加完善的诠释,是艺术的形态由精英阶层逐渐走向大众的牵引线之一,使艺术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更注重人的体验性与参与性。艺术中的趣味同人们的生活审美密切相关。当然,在艺术发展中,趣味并非是永久不变的,它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动态雕塑这一独特形式的出现,为观众带来了新的精神上和视觉上的愉悦与享受。

图2 《障碍物》

强调既亲民又新奇是动态雕塑趣味性表现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动态雕塑作品的外观与形态上。动态雕塑发展初期,大部分作品正如罗丹所说的:“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发现出美来。”正是艺术家们将具有着颠覆性的思维概念赋予寻常物件的身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变成了新艺术思维的载体。观众在面对这些由日常生活元素所组成却又造型独特的作品时,产生了比面对传统静态雕塑作品形式更加强烈的新奇感和亲切感。19世纪曾有考古学家在东南亚地区发现过来自公元前三千多年的由骨头、竹子、木块和贝壳制成的风铃残骸。古代的人类社会生活极度原始,没有艺术与艺术品的概念。古人对这些铿锵作响的物件却十分迷信与向往。古罗马人也制作过类似风铃的物件,他们的风铃外形酷似生殖器(图1),据说可以带来好运。1920年,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曼雷受此启发,将63个木制衣架组装成一个类似金字塔外形的装置,用金属线把整件作品吊在天花板上,并为该作品取名为《障碍物》(图2)。这件作品中的每个元素都一层一层地成倍出现,受力就会相互碰撞,像一个立体的家谱树。曼雷对揭露日常生活中的荒诞感相当着迷,他利用普通的家用物品制成雕塑,将它们悬挂在天花板上,独特的出场形式让这些日常物件看上去无比新鲜。这些创作都来源于自然生活的铺垫,观众不会感到与现实生活有过大的差距,反而有浓烈的归属感,展示生活中的巧妙与本色是动态雕塑初期被大众欣然接受的魅力所在。但它本身又区别于生活工具,创作者将艺术的概念扩大,使它们不再是单纯的衣架而是被赋予了审美观念的艺术品。

图3 《自行车轮》

注重互动体验是动态雕塑的趣味性表现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主要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与作品的展示上。互动性也是游戏的属性之一,一些作品的创作过程与最终呈现,都如同一场有观众参与的精彩的游戏表演。席勒提出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认为艺术活动源于人的游戏本能或冲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杜尚在1913年用现成品制作的第一件艺术品《自行车轮》(图3)就可以看作是一件可与观众互动的动态雕塑。这件作品只是把轮子安装在凳子上,他欢迎观众参与体验,每次转多久决定于参与者转动轮子使用的力气。这更像是一个被赋予特殊意义的玩具,观众并不需要寻找和思考它复杂的意义与内涵,只需充分感受这场游戏中的欢乐气氛,这使观众有了强烈的参与意愿。然而杜尚把它定义为艺术品之后,美术馆的规定是不允许触摸,因此这件作品也就成为了一件“蓄势待发”的动态雕塑作品了。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与观众互动的动态雕塑以各种新颖的花样呈现出来。这种以各种感官体验的方式存在的艺术形式,在“生活美学”这样的时代语境中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人们所享受到的,也正是作者所想要传达出的质朴、无功利的创作初衷。这样的趣味特色是其他传统艺术形式目前所无法代替的,这也正是当代动态雕塑趋于流行的根因之一。

2 动态雕塑材质应用的趣味性表现

生活在不同的时代的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用新的物质载体去创造新的“语言”形式,以此来表达当代的自己。材料反映着每个时代的精神线索和传承脉络。当代新兴材料的运用不但拓展了审美的新领域和新趣味,也在不断丰富着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依托着高新科技,许多当代前卫艺术家们的作品不仅开阔了艺术实践者的视野,更是拓宽了艺术题材的范围。材料的选择与应用方式对动态雕塑的创作和展示都至关重要。

成品材料的组合应用是一场颠覆性的艺术革命。《雕塑综合材料教学》中这样记录;“在艺术领域中,材料的真正意义上的拓展,是19世纪后期开始的。其根本贡献不是材料本身,而是雕塑艺术在形式上的突破。艺术家打破了以再现为审美标准的艺术体系,使艺术个性独立出来,实现了艺术自身‘真实的美’并建立了新审美的标准。”杜尚早在1920年就用一些现成的材料,经过随机的拼接和组装,创作了一件经典的动态雕塑作品《旋转玻璃盘》(图4)。这件作品保留了每种材质的原貌,并非专门定制,运动时具有绚幻的视觉效果,引人入胜。现成材料的使用减少了艺术家在作品中的手工技艺,这种手段深刻的表明“艺术”可以存在于“手工”艺术媒介之外。“现成品”的出现颠覆性地改变了观众对雕塑艺术的对待方式,艺术情趣也从根本上发生了变迁。通过成品材料组合制作的艺术品被高度地简化、抽象,挑起人们对于新观念新视觉的渴念与拥护,满足了大众对现代艺术不约而至的审美趣味。成品材料的应用既引领着人们深入的了解当代艺术自由的底蕴,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更多的人参与和实践到艺术中来。

图4 《旋转玻璃盘》

不断发展的工业材料与综合媒介的结合成为了动态雕塑的血液与活力。艺术本身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动态雕塑的综合性极强,主要体现在工业材料、声光电等媒介以及自然动力的运用上。“当代社会的高新科技、流行媒介、异形物质,都无法为动态雕塑的材料范畴下一个固定的定义,其中所运用的现代机械,更是成为艺术家们实验更进一步的硬件先驱(如:计算机和镭射)与灵魂。”可以说,动态雕塑运用多种材料的结合是其形成运动状态的需要。新式工业材料的运用使动态雕塑的趣味表现和材料美日趋丰富和完善:不锈钢材料配合电与磁给人理性的科技感,树脂、玻璃和光的配合给人梦幻感,泡沫、塑料等软材料则给人柔和的舒适感。各种材料的颜色、质感和纹路等等,都给人带来独特的视觉体验与触觉感受。因此,动态雕塑科俨然成为了科技时代与自然生活紧密维系的纽带。一些现代雕塑家的作品正是因材料与媒介应用独特而吸引了大量粉丝。从美国现代艺术家安东尼·豪(Anthony How)的代表作品《风中摇曳的钢铁》系列中,我们能够感悟到作品的价值不单单是审美与生活风情,更是钢筋水泥的社会与温柔和谐的自然相对比的缩影。不按常理出牌的安东尼·豪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将风速仪进行艺术处理,力求创作一种令人不安、相貌奇怪却又保持优雅的东西,于是他的风动力雕塑便诞生了,这也是自然与工业机械相结合的代表作品之一,创建了独具特色的趣味美学。

3 动态雕塑的趣味性发展趋势

时代的发展是导致新艺术产生的重要因素。从最初古代祭祀活动的精神寄托到现代城市文化中的重要体现,动态雕塑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价值和趣味依然需要经过历史的考验。当今社会的思想文化、审美观念依旧在不断发生着转移,动态雕塑在人们缓解生活压力,追求新奇审美的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对于此类形式的雕塑作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架上雕塑被移到户外,发展空间更是在不断拓展,作品的社会意义也在不断拓展。

动态雕塑是艺术家对科学和技术的挑战。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艺术亦是。与科技结合,成为了当下动态雕塑表现趣味的主要手段。如果说构思是雕塑的灵魂,那么科技就是雕塑展现灵魂的载体。除了外部环境的需求,还要从物理、数学和机械等等原理中进行跨界实验。例如布拉格极为著名的卡夫卡头像,由几十块镀铬板组成且高达36英尺。雕塑通过内部的自动感应装置可360度旋转,无需观众寻找最佳欣赏位置,只需静静等待,任何位置都可以看到这件完整的高科技作品。一件成熟的动态雕塑作品除了要求艺术家自身观念的成熟之外,在技术上经得起考验也是其作品好坏的衡量标准。越来越多高科技动态雕塑融入声音、灯光效果等,人们对会“飞”或者触摸不到的东西总是有着好奇与好感。动态雕塑的门槛也在某种程度上有所降低,科学家、工程学家也可以运用自己的知识理念进行创作。科技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的相交,使动态雕塑的趣味性只增不减。

图5 《雨露2》

动态雕塑不断展现着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对自然的感怀。罗丹曾说,雕刻不需要独创,但一定要有生命。其实,动态雕塑的发展也并非完全依赖于科技,更不是简单地将两者进行拼凑。它的发展更是艺术家对运动和生机这一观念的不断拓展。从本质意义而言,动态雕塑也是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这一哲学含义的诠释。因此,许多艺术家灵感来源于模仿自然造物的形态,希腊艺术家塔基斯将他的动态雕塑作品加入电磁力的元素的来模仿太空循环,考尔德的风动系列模仿树叶飘动,中国当代艺术家罗小平的作品《雨露2》(图5)更是直接打造出一个巨型水滴的模样,被风吹动时波光粼粼,如繁星闪耀。或许艺术家们把动态雕塑这类艺术形式当作是一场好玩的游戏,但更多的是对自然的敬畏与触动,让观众体味到被宇宙的奇妙所治愈的乐趣。

工业与科技的持续发展为动态雕塑的未来提供了更多可能。社会意识的不断革新给艺术家们带来的也是全新的改变与挑战,无论是科技与艺术的激撞还是艺术家模拟自然所创造的惊喜,都是动态雕塑的趣味性在当下与未来的发展趋势。未来的艺术形式仍会不断演变,被推翻和打破后继续完善出新的面貌与质感。动态雕塑于今日的艺术界来说已经是一个极有意义的艺术形式,依附于这样的艺术形式之下的乐趣更值得我们去体会它的珍贵所在。

动态雕塑的出现为人们创造了一个生活重压之下游憩的空间,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寓教于乐。做趣味艺术的关键并不在趣味本身,而是在于艺术家的灵感、顿悟、艺术个性和美学素养。“有趣味的形式”使得当代的审美思维进一步得以解放,也让更多人在这个时代拥有权利参与体验和理解艺术的神圣。

动态雕塑这类极具趣味性的艺术形式就是如此吸引着社会公众:追求新奇、张扬个性、时尚愉悦且充满活力,又微妙地引导着社会状态和审美观念。在前行的时间长河中,这样的艺术形式仍将继续跟随置身于时代洪流中的艺术家们共同前进。未来它或许会融合更多新奇的媒介,也会更加多样多变。但笔者相信,未来的动态雕塑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它所产生的学位与趣味,也是观众心中无法替代的精神馈赠。

猜你喜欢

雕塑趣味艺术家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午睡的趣味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趣味型男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