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市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分析

2021-03-31刘明月

西部皮革 2021年8期
关键词:天津市天津制造业

刘明月

(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天津 300134)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1]。《天津市大数据发展规划(2019—2022年)》《天津市促进大数据发展应用条例》等大数据发展规划颁布实施,为天津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也为制造业与大数据融合发展提供了契机。对于天津来说,实现大数据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制造业在升级改造中实现绿色转型,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安排。

1 天津市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的基本分析

大数据产业的兴起,为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崭新途径,加速推动着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升级[3]。近年来,天津市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旨在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本市制造业在新经济环境下的转型升级[4]。

1.1 大数据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建立

合理的产业政策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近年来,天津市立足自身发展需要,结合城市发展定位,对本市大数据产业发展展开全面系统性的布局。天津市先后出台《天津市大数据发展规划(2019—2022年)》《关于加快云计算和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为本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打造有吸引力的政策环境。此外,《天津市促进大数据发展应用条例》已于2019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5],各项政策规划有序落地,天津市发展大数据产业的顶层设计逐渐完备。目前,天津市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建立,相关细节规范也在逐步完善中,这为本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1.2 大数据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在企业发展各项优惠政策的吸引下,紫光云、联想等一大批企业布局天津,天津市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紫光集团旗下“紫光云”总部落户天津滨海高新技术开发区,并与新区合作建设大数据管理平台,打造公共云数据管理中心;上海最闻科技与社会科学院在新区中关村科技园联合成立工业大数据联合实验室,推动大数据相关研究的商业化运营;此外,津南、东丽等区也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津南区积极推进“天津智谷”“数据湖”建设;东丽区致力于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与华为共建东丽湖数据产业基地[6]。

1.3 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初见成效

工业大数据是指在工业领域,从客户需求到产品研发设计、工艺设计、采购供应、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产生的数据及相关技术和应用的总称[7]。近年来,天津市以加快大数据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为主线,稳步推进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政府方面,强化工业大数据专项资金支持,促进工业大数据应用水平的提升。企业方面,引导制造企业立足大数据平台,充分发挥大数据在产品前期设计、中期生产、后期销售等环节的优势,实现能耗管控、精细化生产与精准营销。目前,天津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飞腾CPU、麒麟操作系统、国家超算中心等为核心的安全可靠基础信息系统产业链,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具有完整自主基础信息系统产业链的城市之一,这为天津大数据产业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8]。

2 天津市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的影响因素

目前来讲,大数据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在天津已经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在产业发展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大数据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以及工业大数据平台应用落地等几个方面。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市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2.1 城市信息化建设有待强化,大数据发展基础相对薄弱

发展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建设智慧城市,打造数字天津,是当前天津市经济发展努力的方向。大数据发源于计算机科学领域,是一种对海量数据进行集成、存储、分析、展现的数据分析技术。因此,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对城市信息化建设有较强依赖性。与北京、上海等信息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相比,天津在城市信息化建设上有待加强。就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而言,2019年,天津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要经济指标中,软件业务收入为2026.12亿元,相对于北京11983.07亿元、上海5911.90亿元的软件业务收入来说,差距较大。其中,软件产品收入为347.59亿元,不足上海软件产品收入的1/4,接近北京软件产品收入的1/10;信息技术服务收入方面,上海2019年信息技术服务收入为4144.39亿元,北京为7948.28亿元,而天津仅为1621.99亿元,相比之下差距较大。

在企业从业人员数量上,到2019年年底,北京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数为85.9万人,上海为41.8万人,天津仅为6.6万人;在企业单位数量上,北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数为68633个,上海为25212个,天津为17960个。相比之下,天津市发展大数据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2.2 核心技术研发有待强化,制造企业应用大数据的基础设施相对不足

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是大数据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的重要连接,工业大数据的应用将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大支持。但是,目前来讲,大数据应用主要集中在电商平台、数据分析等互联网新生领域,制造企业自身大数据研发动力不足,技术外部引进成本高,技术引进之后难以消化吸收等问题都构成了当前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障碍。在核心技术研发上,天津与北京、上海相比,优势不足。2019年,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项目数为7671项,上海为13636项,天津为10825项;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上,北京为285亿元,上海为591亿元,天津为21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量上,北京为22552件,上海为35326件,天津为15634件。相比之下,天津企业大数据技术研发动力不足,缺乏核心专利,企业大数据应用的基础设施不足,这是天津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所在。

2.3 缺乏龙头企业,未能形成成熟的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的典型模式

当前,天津市正致力于大数据相关的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培育在大数据应用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但是,在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方面,尚未出现一批应用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典型制造企业,不能在数字经济时代对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起到试点示范作用。此外,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型数据分析工具,其发展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数据权属模糊、数据规范缺失、数据安全难以保障的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面向制造业提供的大数据应用方案尚不成熟,对于制造企业多样化的应用需求,大数据产品的供应商还需要对产品做进一步的改进。由此,龙头企业难以形成,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和平台级的制造业大数据应用工具,这是当前天津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3 对策性建议

大数据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发力推进。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着力提升城市数字化水平,强化大数据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要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优做强,就要增强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引领,提升城市数字化水平,加快城市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创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平台,形成系统完备、高端高质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加快推动本市向制造强市迈进。具体来讲,一是要加快网络基础设施更新建设,持续推进城市IPv6建设,加快全市民用和商用网络互联网协议从第四版向第六版的更新换代,以形成区域内的示范带动效应;二是要布局具有前瞻性的城市网络通信设施,利用好国家北斗卫星数据中心在津项目的优势,构建城市卫星数据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打造数字天津城市建设的良好基础[9]。

3.2 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健全大数据领域的应用研究

大数据领域的应用研究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健全相关应用研究,是我市推进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的关键推手。要依托城市既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发挥本市在人工智能发展领域的教育科研优势,加大智能科技研究攻关力度,突破技术瓶颈,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数字经济的核心驱动力。要发掘数据资源的潜力,发挥国家超算中心科研机构在数据分析、挖掘以及网络信息安全等领域的优势,充分发挥天津市大数据管理中心的职能,鼓励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政府企业和社会数据高效汇集,全面提升大数据应用水平,释放数据要素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巨大价值。

3.3 培育打造龙头企业,以形成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带动效应

当前,天津已经出现一批发展势头大好的信息技术企业,包括新区在内的天津市众多企业,加速在大数据领域的整体布局,推动本市数据资源开放共享,释放数据的商用、政用、民用价值,打造大数据发展应用新高地。在大数据发展良好的有利态势下,要抓住机会,发挥传统制造城市的有利条件,鼓励本市制造企业创新发展,深化大数据应用,打造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优质龙头企业,形成在本市乃至全国范围内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带动效应。一是要通过特殊人才支持、税收优惠等形式,鼓励自身资源丰富、技术超前、管理理念先进的优质企业率先建设企业的大数据应用平台,促成大数据创新成果在企业的应用落地;二是要强化企业自身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对相关技术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在企业设备更新换代的同时,通过企业培训、人才引进等方式实现相关技术人员的技能更新和升级。

猜你喜欢

天津市天津制造业
如果天津有“画”说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有趣的云
如果画笔会说话?
天津市津农果树研究所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天津卷
《天津之眼》
天津市第三届“未来之星”初中数学邀请赛
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