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景观设计与环境保护研究
2021-03-31林琳
林 琳
(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北京 100001)
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的代表形式,不仅可以彰显出皇家园林的雍容华贵,同时还可以彰显出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手段,基本上可以视为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代表内容。颐和园在景观设计过程中,主要按照固有的山水地形进行优化改造。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精巧的布局形式,促使整个园林景观更加错落有致、生机盎然。颐和园在景观设计形式方面可以集中体现出空间变化多样和对称秩序之美的特点。近些年来,为进一步彰显颐和园的景观优美感,国家政府部门对于颐和园的景观环境保护工作予以了高度重视。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按照文物保护标准,对颐和园景观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统筹规划与合理部署,以确保颐和园可以长久保存。
1 颐和园景观设计内容和亮点分析
1.1 景观纵横交错设计
颐和园在景观设计方面侧重于凸显出纵横交错的设计内容。举例而言,万寿山作为颐和园景观设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颐和园的主要景观,位于昆明湖的正北侧。在外观上,颐和园内部的建筑群会通过昆明湖沿岸过渡到万寿山顶上,以垂直线状态上升。从视觉观感上来看,可以集中凸显出颐和园景观的壮丽感和皇家园林的磅礴感。
最重要的是,万寿山的高大和昆明湖具备的空间感,会促使处于山水之内的建筑群更加灵动活泼,赋予美感。除此之外,在排云殿等建筑群的布局中,利用对称性布局方式,促使这类建筑群在空间上可以组成一个紧致有序的群落。如排云殿作为中间点即核心建筑,像排云门、德辉殿等建筑以高高低低、依次上升的秩序错落有致地排开,就仿若音乐一般起此彼伏,美感性极强,最终在佛香阁形成一个焦点。从上述建筑景观设计情况中不难看出,颐和园通过利用景观纵横交错的设计手段,有效促使了整个建筑轮廓变得更加主次分明、宏伟壮观。
1.2 景观虚实相映设计
对于颐和园景观设计工作而言,打造优美的园林特色风景区,始终是颐和园景观设计工作予以重点进行的工作内容。从客观角度上来看,颐和园基本上可以视为依山傍水的建筑群。为满足游览路线需求以及闹中取静的独立格局规划需求,古代工匠利用内聚空间与外敞空间的设计特点,对空间建筑物进行合理布置与优化设计,例如,在东堤、西堤和长廊一线和游客可以欣赏开阔的湖面景观,在画中游、佛香阁等高处观景游客不仅可以看到开阔的湖面,还可以饱览昆明湖沿岸和万寿山南侧的景观与建筑格局,让游人在观赏过程中领略到颐和园开敞的水景观。而身处在九道湾游客又会感受到湖面凹角处被建筑包围的内聚空间感受。这样一来,外敞空间与内聚空间可以实现有机结合,促使整个景观和建筑群轮廓变得更加清晰,游人可以将园内景观尽收眼底。
1.3 景观高低起伏设计
以颐和园后山景观和建筑设计为例,颐和园利用万寿山北侧山坳、临山崖和倚山壁等山体高低起伏的特点,对建筑群的景观设置工作进行了统筹规划与合理部署,形成了“台地院”形式。各个台地院组合在一起,会拉开建筑距离,使建筑群内部空间发生明显变化。一般来说,台地院修建过程不需大量动土,也不会对原有景观原有地脉结构造成影响;实现建筑群与地势环境的完美融合,体现出颐和园内建筑群与周边景观的多维效果。再辅之四大部洲建筑群落本身的辉煌气派特点,使得万寿山后山景观变得更加艺术性与壮观性也兼具了民族特点。除此之外,颐和园在台地院的取地高低方面存在一定不同,在层层叠叠的作用下,建筑群落的纵向交错、横向穿插特点变得越来越明显。通过修建台地院、万寿山北侧景观和建筑群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1.4 景观在统一中求多变
颐和园内部设有多处长廊,总计共长729m,以便游人提供观赏的空间。从平面图上看长廊连接昆明湖北岸东西两侧,长廊建筑形式都为廊式建筑,很容易产生单调感,古代工匠在设计中加大了长廊的曲折变化,在举架上绘制了一万四千多副建筑彩画;并在长廊沿线位置处设有四座亭子和两座水榭建筑,这些建筑作为节点,连接了不同的景观和院落。两座水榭即使长廊东西两端的构图中心,也丰富了昆明湖北岸沿岸景观。例如,留佳亭连接了葫芦河景观通过河面石桥到达养云轩院落,清遥亭连接了听鹂馆建筑群,而两座水榭鱼藻轩和对鸥舫侧连接了长廊和昆明湖景观。长廊作为颐和园建筑形式之一,实现了将多个景点组合连接的功能作用。与此同时,在长廊的连接作用下,沿岸的建筑景观也变得统一且富有变化。
2 颐和园景观环境保护现状和措施研究
2.1 保护现状
结合当前颐和园景观环境保护现状来看,虽然国家政府对于颐和园景观保护工作予以了高度重视,但是在具体践行方面还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大众群体对于颐和园景观环境保护意识不够强烈,缺乏对自然文化遗产的深刻认知,导致颐和园景观环境存在人为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与此同时,国家政府部门对于重点文物保护工作缺乏立法支持,难以反映出颐和园景观保护法律内容。还有,政府相关部门对于颐和园景观环境保护投入资金力度不足,在部分技术手段方面仍旧处于滞后状态,导致部分保护工作内容难以准确贯彻与落实。
2.2 保护措施
为确保颐和园景观环境不受破坏和内部生态系统安全,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颐和园景观环境保护工作的立法力度。最好可以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加强对颐和园等重点文物的保护力度。近几年,颐和园加大了对古建筑和古树的日常巡查与监管工作,把古建筑和古树需要维护的项目逐一清查填报形成建立工作平台,并在日常的维护中随时填报文物古建的现况,多部门联合应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产生更大的隐患。
除此之外,社会大众应该提高个人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不断加强个人的游览行为,确保园内环境始终处于被保护状态。颐和园先后设立了颐和大讲堂、颐和园微览等面向公众宣传颐和园文化价值和科普类项目,通过自媒体手段向社会大众讲解颐和园的景观之美、文物之美,引导公众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文化,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
3 结 语
总而言之,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的代表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传承意义。鉴于颐和园景观的重要性,我们应该肩负起传承与发展历史文化的重任,对于颐和园景观涉及到的设计要点内容进行适当借鉴与应用,以确保古代建筑景观设计文化得以历代传承下去。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深刻意识到保护颐和园景观环境的重要性。最好可以从可持续战略原则入手,对颐和园景观环境涉及到的保护内容进行统筹规划与合理落实,确保颐和园等古代园林建筑得以妥善保存与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