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校外实践阵地开放性活动课程的单元设计
2021-03-31舒珂
舒 珂
(金华市青少年宫,浙江 金华 321017)
青少年校外实践阵地(以下简称“阵地”)是学生通过社会性学习了解国情域情、激发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感、培养核心素养、主动适应社会、引发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教育阵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凸显其实践育人的实效和不可替代性。国家推进教育现代化明确要“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打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充分发挥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基地和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与自然资源的重要育人作用”。当下阵地普遍存在“走向旅游化、形式化、碎片化、肤浅化、功利化的倾向”等实践活动育人专业化发展问题。[1]本研究运用“学习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开发阵地活动课程中探究课程的形态、设计和运行实施,形成了“主题—探究—分享—激励”的单元课程设计模型,为学生社会性学习提供开放性的学习支架。课程的实施构建了校内外一体化无边界同心圆的教育格局,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实践、提升阵地教育质量提供校外教育研究样态。
一、研究的缘起和研究指向
2017年,为推广世界教育的前沿学科——“学习科学”在校外教育中的实践应用,推动校外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科学课程设计,优化学习支持,探索学生在校外不同情境尤其是自然情境中的学习指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华东青少年研究与发展中心组建了由金华市、无锡市、芜湖市、宁波海曙区4个青少年宫的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基于学习科学的项目设计与实施”学习小组,对各青少年宫实际开展的“学习科学”进行研究。金华市青少年宫提出“培训活动化、活动课程化、课程专业化”的课程改革目标,着眼于校外实践阵地的课程开发,破解青少年校外实践阵地的活动教育走向旅游化、形式化、碎片化、肤浅化、功利化的倾向,为青少年宫的社会化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本研究是对以某一校外实践阵地为单元的活动课程设计,课程的特点,以及课程实施的教育成效的研究。单元是“由素养目标、课时、情境、任务、知识点等组成”,“单元就是将这些要素按某种需求和规范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结构的整体”[2]。本研究把一个校外实践阵地作为一个学习单元,设计一个实践体验活动的学习方案。一个单元设计具有一个完整的课程要素,一个单元是一个微课程,而微课程的集合便形成了校外实践阵地的系统课程。
二、单元设计的模型与设计编写
(一)单元设计的模型
一个阵地作为一个活动学习单元,是围绕“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一个微课程设计。其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等育人目标在活动设计的问题、任务及实施的形式中互为镶嵌。在阵地真实的情境中创设真实的问题和任务,在小组学习共同体的协同实践体验中完成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倡导一体化地进行知识与素养·能力培育的情景性探究动向”[3],研究形成“主题—探究—分享—激励”单元设计模型(见图1)。具体来说,呈现为学生用的《单元活动任务单》(以下简称“任务单”)和教师用的《单元活动辅导单》(以下简称“辅导单”)。
图1 开放性活动课程的单元设计模型
(二)《单元活动任务单》设计编制
任务单是学生在自主实践中的活动引导手册,学生在活动任务单的引导下解决问题并完成实践学习。任务单也是学生活动经历的记录手册,在任务单上记录学生的活动经历,使得活动过程可视化。任务单还是学生活动体验的报告单,是活动成果有形化的载体。任务单由活动主题、阵地介绍、协商约定、活动导语、分阶探究、活动分享、活动结语等部分组成。学生单元活动任务单设计方案如下:
活动主题:活动主题采用AB句式,A是活动内容的高度凝练,B是导向目标,表达教育活动的期待。
阵地介绍:用简练的语言叙述实践阵地的概况。
任务约定:辅导小组根据任务单提供的活动菜单选项,集体协商,制定体验活动任务,留空间让小组集体协商编写,突显定向功能。
活动导语:活动导语一般用第二人称编写,目的是把学生带到学习情景,发挥带入功能。活动导语语言简练,用儿童的语境揭示活动的目标、内容和解决的问题,表达对学生正向的积极期待。
协同探究:由三星级基础任务、四星级进阶任务、五星级延展任务三个部分若干个小活动组成,用星级提示活动难度系数,激发队员挑战的兴趣,满足队员的喜好。每个部分设计3—5个问题任务让活动小组自主选择。三星级活动在认知层面,了解阵地的表层概念及常识;四星级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难度,需要在阵地中寻找、发现、解答、合作完成;五星级活动是活动的延展,问题的深化和实践的反思,导向深度的学习。三个部分的活动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表到里、从认知维度向人格维度发展,是实践体验从认知到感悟内化的过程。各星级活动名称用“插、搭、印、数、测、画、写、拍、比、描、找”等动词指令,简洁精确直接,行动性强,浸润感真实。
集体分享:通过讲故事、制作并展示小报、说感悟、诵作品等形式分享学习成果。
活动评价:活动分享之后,根据预定任务目标的完成情况获得不同数量的星星,给予图案各异的奖章作为奖励。
活动结语:结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第一人称回答活动导语的提问,进行总结与反思。
(三)《单元活动辅导单》设计编写
教师基于社会情境与学生已有知识的事实,围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设计出具有层次性的一连串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完成初步感知问题、集体参与体验、探究解决问题、表达活动成果、进行总结归纳等连续的探究行动。辅导单是一个通过活动深化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成效的载体,是紧扣育人价值的教育活动实操,不同的指导者根据不同学习者和学习共同体对于辅导单的应用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单元活动辅导单编写方案如下:
活动主题:与学生单元活动任务单相同。
阵地主题类型: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类、科技体验类、劳动实践类、传统文化类、军事体验类等。
活动地点:实践阵地的具体位置、阵地名称。
活动对象及人数:参加人员的年龄阶段及人数规模。
活动时数:以45分钟为1课时计算,半天为4课时。
活动目标:目标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道德养成、素养指向、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活动目标;二是教师教育理念、素养、能力等方面的成长目标;三是阐明与学科内容的关联,如师生在活动共同体中的成长素养,包括政治认同、责任担当、法制意识、问题解决、公共参与、历史理解、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等。
活动设计意图:阐述活动如何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设计的,活动是否适合他们的年龄层次和接受范围,运用怎样的探究手段促进队员自主参与活动,培养队员的自主研究能力,将探索求知的需要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行为。
活动准备:教师和学生在参与活动时需要用到的活动用具,需在活动前的策划过程中做好相应准备。
活动任务及安排:根据活动任务设计、活动对象、时间等与学生协商制定活动计划,针对基础、进阶、延展三个活动层面的活动,梳理在活动前准备、参观与实践、思考与认知等方面的活动内容与任务,并给予学生的活动学习支持辅导。
活动评价:辅导学生对活动认知感悟及成果的创作与表达,支持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表现展示活动成果,进行集体分享,并进行奖章激励。
活动反思:从教师辅导活动设计、组织、参与、学习等方面进行活动后的总结反思。
三、单元设计活动的教育目标
(一)构建协同学习共同体
“协同学习”不是推进教学进展的一种教学组织方式,而是牵涉学校所有场合支援儿童学习的一种基本原理[4]。单元设计的课程使用对象为3—7名学生组成的活动学习小组,活动小组成员“带着各种专长、承诺、目标相约而来,小组以合作方式完成任务。这种权威的转移和向合作式参与的迈进直接产生于积极的认知动机,它也有助于认知动机的产生”[4]。小组成员首先根据成员的知识能力基础、活动任务菜单、活动时间长短等集体协商确定活动目标、选择活动任务、制定活动计划,形成“攀爬支架”。在实践中,小组成员间合理分工、互相合作,在协商互动配合中解决问题,完成各项活动任务目标,这种协商、分工、合作、实践、探讨、达成小组互助合作的活动设计,调动了学习动机,成员间相互依存、进行积极的相互交流,学生成了“学习的主权者”,形成学习共同体协同探究实现有效学习。
(二)建立以问题为驱动的实践学习任务
学习科学“倡导的是将问题和任务作为启动学习的手段,使学习过程成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5]。学生的学习是通过一项项任务的具体实施进行的,在学生和知识之间,问题和任务是支持学生带着现有知识经验从未知到已知的载体。一方面,活动设计中利用阵地真实、可视、可探寻的历史、人文、实物等课程资源,生成阵地探究活动的问题和任务,把社会阵地拓展成学习资源无处不在、学习随地发生的学习物理空间;另一方面,根据各实践阵地的特色设计主题活动,丰富阵地活动的儿童性和互动性,引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参与、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因此,此活动设计呈现给学生的是一连串的问题和任务,需要学生去解决。
(三)创设社会学习情境
人类知识的生产是人类不断探索自然的结果,与人类共存的自然环境便是人类学习的情境。知识与真实世界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真实的世界或者真实的人物设计产生学习的问题和任务,把问题和任务融合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在知识情境中完成实践学习。一方面,设计寻宝、探险、比赛等活动形式,把静态的课程资源变成动态的;另一方面,对比新老课程资源的体验变化,在比较中解决问题,在分析思考中学习;最后,运用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形成交互,在活动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团队与团队等共同参与、展开对话、引发思考、完成任务,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四、实践活动呈现的开放性
(一)“二元三阶四维”的开放性形态
开放既是一种运行形态,也是一种理念。活动设计提供的问题任务是开放可选择的,可根据学生学情提供自主组合。使用活动课程的对象是开放不固定的,只要有需要都可以运用课程实施体验。活动的成果是开放因人而异的,不同对象、不同时间、不同教师辅导的活动实践,达成学习表现的形式是多样的。对课程系统而言,则是根据学习领域的序列分类在使用开发中不断进行补充完善。开放性活动课程是自由、多元、包容的,同时也是共建、共享、共育的,与学校、家庭、社会在运行过程中形成了“二元三阶四维”的实施形态,详见表1。
表1 金华市青少年宫“印象·金华”主题活动课程设置
二元:单元活动设计是活动菜单,提供学生使用时二次组合应用,进行活动设计重构。以小组为实践单位的学习共同体,是互促互帮互助互学的合作性关系,教师对学生是研判能否完成任务的支持关系,均体现双向性。
三阶:活动按认知能力水平、难易程度、时空等分成三星级基础任务、四星级进阶任务、五星级延展任务的设计。
四维:开放性维度,一是学生个体和小组学习共同体,协同学习的小组成员可以是同校或不同校的、同龄或不同龄的,也可以是以家庭为单位;二是教育单位,任务单、辅导单的设计适用于各学校、青少年实践体验阵地、青少年宫、社会组织等;三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互联网平台,发挥互联网的组织功能,线上线下协同活动具有更大的传播效应;四是学科,活动的设计体现课程整合,适用于各学科,是跨学科综合实践学习的活动方案。
二元交互使活动学习成为动态的,三阶提供选择激发活动学习的自主性,四维开放体现了学生个体、学习共同体、课程实施单位、各学科、社会各界等不同层面的设计兼容并蓄,“二元三阶四维”的课程实施形态在学习主体层面、学习支架层面以及课程实施的空间层面构筑了社会性学习开放性的现实,课程的开放性也正是校外教育区别于校内学科教育的具有时代性、适切性的教育新动态。
(二)单元设计的开放性特征
以“主题—探究—分享—激励”为模型的开放性活动课程的单元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1.自主性。活动小组自主选择约定共同解决的问题和完成的内容,朝着约定的目标采取学习行动,面对星级活动挑战,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实现成功。
2.选择性。各项任务设计,既完成组成阵地课程资源的多维应用挖掘,又能独立提供学生按需按兴趣选择,呈现为菜单式。
3.生成性。学习成效、教育成果紧密地与活动实践体验联系在一起,在活动动态中生成学习,教师给予学生的是一种锻炼成长的支持和守护。
4.合作性。活动小组学习共同体在分工协商中发挥成员的能动性,主动探究,不断地在对话、互动、交流中共同完成问题和任务,建构知识素养能力。
自主的、选择的、生成的、合作的活动课程促进学生“孜孜以求”地在实践中学习,通过活动把学习引向深化。运用金华社会阵地、人文地理等各种资源开发的活动课程,以单元设计微课程为构件,在政治启蒙、德行养成、劳作技术、社会参与、人文历史、科学探究、生命生态、艺术表现等学习领域开发生成课程系列,也建构了“印象·金华”活动课程。
五、开放性活动课程的实践品质
遵循“学习科学”原理设计的单元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设计,是基于达成素养目标的任务设计,也是以表现性评价为导向的任务设计。在课程实施与管理过程中,课程自身的内涵发展、联建运用、社会参与和组织保障等方面均取得了研究的实践成效,促进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大课堂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实践中形成了校内外一体化的共管共推共建共育的工作格局,成为了本研究在管理运行保障方面的突出成效。
(一)活动课程评价向表现性转变
“印象金华”活动课程根植金华的人文、历史、艺术、科技、劳作等各种社会资源,并将其转化成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运用“主题—探究—分享—激励”的单元活动模型设计的任务单,使学生的活动档案形成表现性活动成果,以“奖章”为评价。一方面,活动习得评价和课程介绍创新了活动的载体,将校外实践活动获得的奖章融入少先队活动课程,融入学生成长性评价。课程从儿童化的视觉感官出发,运用金华市市花元素以及各地的建筑特色研发了有特色的课程奖章,每个单元活动设计一枚独特的活动奖章,一个主题类型为一个活动系列,开发有红、橙、黄、绿、蓝、灰、紫色七枚一套奖章,构成一枚组合型“小茶花”金华少年奖章。另一方面,呈现给学生使用的《任务单》导向表现性评价,任务单既提供了学生活动的行动指南,也成为了学生挑战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印记和活动成长档案。一次活动一个单元,学生根据活动争章目标一个个一件件完成系列活动,一步步努力一点点成长。再一方面,活动习得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区别了学科纸面考试分数评价和研学旅行走马观花的参观评价。
(二)活动课程育人向专业化发展
活动设计着眼于提升活动教育质量的实践创新,实现了金华宫从“育分”到“育人”聚焦主责主业的根本转变,取得了系列成果:一是制定了《金华市青少年宫课程规划(试行)》,明确课程定位和目标;二是树立了“立德树人,培养每一个不一样的孩子;童心向党,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的教育任务和理念,与校内教育差异而融合地发展;三是成立了“一校两团三院四部”十大青少年社团,年活动量330余次,覆盖青少年17万,红领巾小记者团、小虹盧书画院等获评省优秀青少年社团,活动组织实施载体自主化社团化;四是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3年来15名教师开发的微课程、论文在国家级层面获奖,16名教师获得华师大教研员中心“课程领导力”研修证书;五是金华市青少年宫被省教育厅、团省委认定为第一批省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基地。
(三)活动运行机制向社会共育转型
金华市青少年宫针对市委组织部发布的《金华市红色研学旅行地图》进行活动课程系统开发,探索青少年思想引领新路径,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健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保障社会教育向高水平发展。2018年6月,金华市委宣传部率领团市委、市教育局、浙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创建金华市红领巾学院,探索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新机制,促进青少年校外实践阵地的高质量运行;联动公安、环保、文旅、民政、科学等各部门及志愿者组织参与青少年校外实践阵地的组织管理运行,调动行政、社会等各方资源服务青少年社会学习,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的团教协同共推、校地携手共建、社会联动共育的金华模式,构建了校内外一体化无边界同心圆的工作格局,在微观层面提供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教育治理改革的金华方案。
六、推进开放性活动课程设计运用的后续方向
2019年5月,浙江省“红领巾e站1013阵地”现场观摩活动在金华召开,“开放性活动课程的单元设计”在全省校内外少先队组织中推广,“印象金华”活动课程转变成了金华青少年校外实践阵地管理运行和专业发展的“金华印象”。以青少年宫为代表的校外教育如何顺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需求,改进创新校外阵地活动教育方式,凝聚更多的力量提升服务青少年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教育的水平,是我们的后续研究方向。
一是完善课程内容。以活动评价激励认同为牵引的校内外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推进青少年宫、学校、家庭、社会实践阵地之间的深度教育合作,重点在科技、劳动等更多领域完善社会性课程的系统化建设,丰富社会大课堂的教育内涵。
二是建设“互联网+”运行平台。在政府市域省域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运用数字化手段建设互联网活动平台,开发与市民卡(学生卡)相兼容的社会活动记录网络管理平台,畅通信息沟通与共享,保障青少年享用社会教育的自主化、普及化和常态化,实现对青少年教育服务的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