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东山岛关公信仰的来源与特色

2021-03-31游黄鑫

闽商文化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铜山东山岛关帝庙

游黄鑫

关公信仰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关公信仰向外传播的过程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点——福建省东山岛。

对于东山岛而言,关帝信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岛上佛教、道教、冥神、俗神各类信仰中,关帝享有最高级别的庙宇和祭祀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关帝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全能神”的存在,同时也是“祖先崇拜”的对象。被东山人称为“帝祖”的关公在东山岛不仅仅是供在庙里的同时也是供在家里的,几乎家家户户的厅堂最正中处都供奉着关公的神龛神像,许多商户亦悬挂着“山西夫子”的横幅。应当说东山的关帝信仰的形成既包含了各地关帝信仰的普遍特征,又有一些十分显著的地方特点。

一、海防要地的“战神崇拜”——关帝落户东山

郑土有老师在《关帝信仰》一书中对“关帝信仰”的发展轨迹做出了如下归纳:(1)南北朝至唐,从人到神(形成期);(2)宋元,从神侯到神王(发展期);(3)明代,从神王到神帝(盛行期);(4)清代,从神帝到“超帝”(鼎盛期)。①郑土有:《关帝信仰》,学苑出版社,1994 年。

按照这样的区分方式,关帝信仰应当是在形成期(唐代)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开发漳州而开始进入闽南,盛行期(明代)在东山岛落户生根。关羽生于解州,镇守荆州,头定洛阳,身困当阳,一生戎马所到之处甚多。如今,关老爷曾征战之地多为关帝庙兴盛之所。然而位于福建最南端东山岛显然与历史上真实的关公扯不上半点关系。关帝为何落户东山并如此香火鼎盛有其独特的历史成因。

东山岛古称为铜山岛,地处于福建的东南部,东濒台湾海峡,西临诏安湾,总面积194平方公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东山在明之前就是一个海防军事据点,而居民相对比较少,士兵为当地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东山县志》记载:宋建隆元年(960),东山境内设张塘、后林、磁窑、东坑等四个兵铺,各铺兵60 名,属临水管辖。而明代开始,东山岛作为军事基地的地位也进一步提升,全岛得到了大规模开发。②《东山县志(民国稿本)》,福建省地方县志编委会,1987 年。

关公最初正是以庇佑军队的战神形象进入东山岛。明初,张士诚、方国珍等武装集团的余党大多逃亡海上,当中很多人勾结倭寇,频繁骚扰沿海地区。史料称:“旧本地与闽相植,而浙之招宝关其贡道在焉,故浙闽为最冲。”③《明史》第九十一《兵志三》,中华书局,1974 年,2247 页。洪武二十年(1387),东山置铜山守御千户所。如今还保存在东山关帝庙中的《鼎建铜城关王庙记》记录了东山关帝庙的起源,全文如下:

铜城东,天尊堂之右,有寺一所。汉关羽云长之宫也。其神生自蒲州解良,事蜀,威震华夏,卒葬于玉泉山,人德之祀以为神,著绩于宋祥符七年解州盐池,受敕封义勇武安王。

国朝洪武之二十年城铜山,以防倭寇,刻像祀之,以护官兵,官兵赖之。后官使往来之络绎,与夫祈者、赛者、问吉凶者,须萸聚可数十人,而不能以容,人咸病其隘。亦有喜施者,欲辟之,又以工程浩大,艰于济。正德戊辰岁正月,云霄吴公子约避寇于铜,同铜善士黄公宗继等九人,募众资财崇建之。遂卜旧祠右之空地,是年五月初七日辛卯,土木聿兴,阅至壬申年二月初二日丁丑落成。庙之地势,龙盘虎踞,水秀山明;庙之壮观,翚飞鸟革,矢棘跂翼;庙之定制,纵褒百二十尺,横广五十一尺;庙之规模,王宫巍巍,廊腰缦回,阶级竣绝;中肃阃门,外高华表,傍则僧舍翼然,非昔日之旧矣!是以祈者颂,赛者歌,游玩者乐,问吉凶者赞羡,官使停骖者便于息。虽古滕王阁,莫是过也。愚也素恶世崇祀无益,而此数公,开诚心,昭义勇,不惮骫骳,不恤小费,督就是庙。又能节财,创卖鱼扈一口,聊于蔡福施扈之右,坐址三峙。则作特庙成,孔安已也。允宜立碑,纪其终始,以告夫后,庙之所以成,非欲自为记尔。吴公讳瀚字子约,金浦云霄人也;黄公讳孙字宗继,方公讳魁字廷元,游公讳旭字日初,黄公讳文字宗能,方公讳聪字肃敏,方公讳播字体扬,林公讳旺字道济,唐公讳仁字孟岳,武公讳困字守为,铜人也。于是乎为之记云。大明正德十一年龙集丙子孟夏朔后六日,武痒生黄玉国宝书丹篆撰。

住寺僧月堂

碑文开头说到的“解州盐池”事件是“关帝信仰”进入道教系统的重要事件。大致过程是:宋徽宗时,解州盐池不产盐了。道士们认为这是蚩尤在作怪,于是召唤了解州本土的英雄“关公”来与蚩尤作战。之后,关公被官方加封为“义勇武安王”,自此成为了儒、释、道三家都拜的神。背景介绍之后,碑文开始讲述东山关帝庙的由来。洪武二十年,周德兴修铜山城,作为防御倭寇的军事基地。过来驻守的官兵,信奉关公,便开始有了座小庙。由于庙小人多,民众很想扩建,只是苦于没有资金。到了正德年间,云霄富商吴瀚来到东山,连同东山本地的黄孙、方魁,游旭等九个有钱人,一起出资兴庙。花了五年的时间,关庙初具规模。如今,太子亭的背面,同样刻着当初这几位“投资人”的名字。另外,落款中的“住寺僧月堂”,便是保安堂(今天的关帝庙右侧宝智寺)的开创者——圆球大师。这位大师从成化三年便来到东山。对于正德年间的重修,应该也起到了作用。

如此碑文所载“城铜山,以防楼寇,刻像祀之,以护官兵,官兵赖之”,关帝信仰落户东山后的初期发展也与几次重要战事紧密相关。明代中期,由于错误的海禁政策,许多沿海商人为了生计沦为倭寇,政府又被迫增兵福建进一步加强海防。铜山关帝庙因此在正德三年扩修。明清之际东山岛在郑氏集团和清王朝之间反复易手,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施琅统一两岸的战争均是以东山岛为基地出师澎湖,最终获胜。相传郑成功和施琅的战船上都携有铜山关帝庙的香火。由于军户在人口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加之各类战事多发,作为战神的关公在东山岛享有了极高的地位。此外,在清政府和台湾郑氏的战争中,也流传了许多与关公信仰有联系的传说。其中一则据传是乾隆爱将福康安所留,悬挂于东山关帝庙内,匾文如下:

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余奉圣命提兵平台,屯师铜山。其时军威炽盛,兵骄将勇,自诩旗开之日,必荡寇平魔。

尝闻铜山关圣帝君威灵丕振,上安社稷,下庇黎民,灵籖神妙,有求必应,未深信也。余拟于九月发兵,叩关帝,求灵籖,数卜不得杯。遂按己意出兵,果出师不利,风浪阻遏于中途,无功而返。始警而惕,关帝圣明,罔欺也。复诚敬再谒圣庙,得籖六十二首:百人千面虎狼心,赖尔干戈用力深;得胜回时秋渐老,虎头城里喜相寻。籖语奥妙,中藏玄机,难明其意。

依关帝示,十月再次举师,果顺水顺风。登鹿港,决敌斗六门,解诸罗之围。大里杙告捷,小半天歼敌。占凤山,驱琅峤,斩敌克地。胜虽胜矣,争战酷烈,始料之未及也。

乾隆五十三年十月,余奉召回京,夜航迷雾弥空,船触虎头山,顿悟关帝籖语,一丝不爽,即回舟铜山,趋圣庙,再叩再谢。

关帝圣明,余深铭感。特颂文镌匾,志其事,传示后人。时大清乾隆五十三年阳月谷旦协办大学士陕甘总督嘉勇候福康安盥洗敬献。

这则故事带有很强的传奇色彩,其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匾上所言的“平台战争”是针对台湾林爽文的天地会起义军发起的,战况福康安自己所言打得很辛苦。而他在东山关帝庙里抽到的这支六十二首的籖,籖名为“韩信战霸王”,结合文中所说的战争细节,此籖实在是“非常灵验”。

随着关公的战神形象深入人心,民间还产生了诸多关公显灵助战的传说,例如民间相传:嘉靖三十五年(1556)十月,大批倭寇进犯铜山,势众兵悍,铜山卫所濒临失守,此时不少百姓前往关帝庙焚香祈佑。骤然之间海上大雾驾浪而来,烟云四合,倭寇顿时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但闻一声长啸,一面“关”字大旗从嚓高山(即今骼骸山)破雾而出,顿时倭寇乱作一团,如热锅蚂蚁纷纷掉入水中,四散逃命,数名倭寇就擒时候魂不附体,口吐白沫,不停磕首求告“关老爷饶命……”铜山军民知是关帝显灵助战使然,战后皆往铜陵关王庙晋祭,答谢神恩。此外还有“赐郑藩百战不伤”“助施琅统一台湾”诸多传说。①东山关帝庙理事会编:《东山关帝庙志》,2007 年。

二、军户散民的“祖先崇拜”——东山人归宗关帝

前文谈到关公在东山岛被称为“帝祖”,不只是神灵崇拜的对象,同时也是祖先崇拜的对象。百姓不仅祭祀关帝于庙堂,还祭祀于厅堂。这一特殊现象的产生,与清初政府的“迁界复界”“归宗合户”两个政策有着密切关系。

其一是“迁界复界”。迁界政策是清政府封锁郑氏集团的一项策略。其执行异常严格,尤其是在福建沿海,三天之内百姓内迁三十里,界外之物尽数毁坏一空。

这一政策实行初期,铜山尚在郑氏手中,并无影响。但是康熙三年初,郑经部将黄廷以铜山降清。当年五月十三日晚,清福建总督李率泰遂移师铜山,下令开始迁界。十四、十五二日,纵兵焚毁,庐舍灰烬,人民扶老携幼,纷纷由八尺门流徙漳泉内地骨肉流离,惨极人寰。甚至铜山关帝庙也随之迁至云霄。待到复界之时,除了原有的军户之外,来自其他地区的移民团体也迁至铜山,很大程度改变了铜山的人口构成,使得铜山的社会宗族需要一次重组。②参见《大都督鼎翁黄公兴庙惠民功德碑记》,康熙年间立,位于主殿与前殿间的廊房。林舒翔《闽南海洋社会与民间信仰——以福建东山关帝信仰为例》(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对此有详细论证。

其二是“归宗合户”。康熙二十九年,福建总督推行归宗合户,允许民间自由组合为征税单位。此时,军户制度早已经取消,东山的军户和散民多泛而无宗、寄人篱下。而闽南地区的大宗族自有明一代又十分的强势。东山有军籍而无宗的军户迫切感受到必须自立门户,争取与编户齐民同样的权利。因此铜山军户有军籍而无宗者,共遵关圣帝君为祖,其户名曰“关永茂”。这个过程被记录于关庙中的《公立关永茂碑记》上,其碑文如下①《公立关永茂碑记》清康熙年间立,位于东山关帝庙主殿与前殿间的廊房。:

考之上世,吾铜乃海外岛屿,为渔人寄居,民未曾居焉。迨明初江夏侯德兴周公,沿海设立,以此壤接粤境,为八闽上游之要区,所以铜山名之。调兴化莆禧众来守此城。官与军咸袭封,是为军藉。里甲丁粮,世莫之闻。至国朝定鼎,凡天下卫所,仍旧无易。惟闽炽于海氛,故弃之有藉,反散而为无。天下岂有无藉之人乎?故莘庵陈公于康熙四十年将铜地户口编入黄册,而铜至此有丁粮之事焉。然泛而无宗,傍人门户,实非贻燕善策。因闻诏邑有军藉而无宗者,共尊关圣帝君为祖,请置户名曰:关世贤,纳粮输丁,大称其便。五十年编审公议此例,亦表其户名关永茂,众感谓可。遂向邑侯汪公呈请立户,批准关永茂顶补十七都六图九甲,输纳丁粮,不但得系一之便,且幸无他户相杂,散而复聚,无而又有,将来昌炽可甲于前。第迩因查县府司户册,而有一户关永茂,即黄启太等,其间大有移花接木,藏头露尾之虞。夫事方三载,即如此互异,又安能保其后来不无舛黠辈从中滋弊,蚕我子孙否?于是公诸铜人,当神拈阄,分为七房,小事则归房料理,大事则会众均匀,叔伯甥舅彼此手足,并无里甲之别,终绝大小之分,不得以贵欺贱,不得以强凌弱,有异视萌恶,许共鸣鼓而攻。故此方为无偏无党,至公至慎,爰立石以垂不朽!

康熙五十二年岁次癸巳阳月谷旦立

如文中所述,“(族人)当神拈阉,分为七房,小事则归房料,大事则会众均匀。叔伯甥舅,彼此手足,并无里甲之别,终绝大小之分,不得以贵欺贱,不得以强凌弱……此方为无偏无党,至公至慎。”如此二十余个姓氏的东山人以共同信仰关帝为纽带,形成了一个仿血缘宗族的结构。而关公担任了这个仿宗族结构中的虚拟宗族长,成为东山人民共同的祖先和家族的守护神。“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结合是关帝信仰至今在东山岛如此兴盛最重要的原因。

三、渔岛居民的“万能神崇拜”——关帝信仰在东山的现状

随着军户概念的渐渐消退和东山岛经济社会的发展,关帝在东山的角色由战神渐渐的向万能神转化。渔夫视之为海神供奉于船舱,商户视之为财神供奉于店铺,居民视为家族神供奉于厅堂。道光四年、同治九年、民国九年东山关帝庙的多次重修均主要由船老大和商户出资。至今五月十三关帝节,或者每年的游神活动也很大一部分由渔户商户出资。此外,元宵祈愿、祭祖挂香、关帝灵籖均是现今东山关帝信仰的重要组成。

以下从四个方面,简述关帝信仰在东山的基本形态:

(一)东山关帝庙祭祀

东山关帝庙(旧称铜山关帝庙)是东山关帝信仰的核心。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正德三年(1508)扩建,至第四年,始建成纵袤一百二十尺,横广五十一尺的宫殿式大庙。尔后,几经扩建、焚毁、重修,终成现在的规模。此庙是中国四大关帝庙之一,也是台湾百余座关帝庙的祖庙。铜山关帝庙的常规祭祀需请香十柱,依次在中央天公炉位,大殿檐下三界公炉位,前殿龙庭炉位各进香三柱。在前殿右仪进香一柱。在三界公炉位进香后,需到丹阶龙殿前参拜关帝。十柱香上完之后可掷珓抽籖或者祷告。

(二)五月十三日关帝节祭祀

农历五月十三日相传是关帝生日,东山人会举行多个祭祀活动,其中最盛大的祭祀为“三献礼”,于1939 年日本轰炸关帝庙后一度中断,1995 年根据长者口述恢复。传统礼仪由官方组织,当地乡绅参与。朝拜人员:主祭官1 名,陪祭12 名,司礼2 名,引赞1 名组成,祭品为牲礼五味、果品、糕点、米果、金纸等。在五月十三日到六月二十四日之间,由富商渔户捐资请南音、潮剧、芗剧团进岛在庙门前演出。初期只演出关公戏。如今已经拓展到各类剧目,甚至有时也放映露天电影。

(三)游神祭祀

正月或二月在民间推选有名望夫妻子孙齐全的长者,穿长衫马褂戴碗帽,掷茭杯问卜,确定游神的吉日。出游前三天,沿着游神路线,鸣锣通知家家户户打扫迎接。出游当日会有数百人的游行队伍,由马头锣开道,之后依次为“肃静”“回避”牌“山西夫子”横幅,锣鼓班、八宝武器队、龙旗队、手捧花篮的儿童、穿长衫戴碗帽的长者,周仓神轿,关帝神轿,最后是轿后鼓和彩旗队。游神经过的是东山的主要街道,沿街信众跪拜迎接、焚香放炮。

(四)关帝籤占卜

笔者曾对多种关帝籤的来源撰文考证。笼统的说,东山岛通行的“关帝籤”起源于南宋末年,更确切的说,籤诗部分编撰于1225—1227 年之间,其作者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莆田籍底层公务员——傅烨。籤题部分出现于明清之际,至少在乾隆五十七年翻译的藏文关帝籤中已经包含了和籤题对应的内容。而籤解、占验的部分文字则到晚清乃至民国初年才被纳入。整个形成的过程,有点像是在修一座庙,宋代的砖上盖着明代的瓦,明代的瓦上又立着清代的剪瓷雕。这座老庙至今香火繁盛,而曾经那些添砖加瓦的人们早已在历史中面目模糊。

文本之外的占卜仪式也是关帝籤的重要构成,东山岛的抽籤仪式与台湾大同小异,笔者以福建东山铜陵关帝庙的占卜仪式为样本,调查记录了籖占的流程。记录时间为2010 年8 月,内容如下:

敬香:通常在东山关帝庙敬香一共需要敬10 柱,其中天公敬3 柱、三界公敬3 柱、关帝敬3 柱、门神敬1 柱。香客普遍认为点香具有通神的作用,因而相关祭祀活动都是由点香开始,香灭结束。

祝告:根据所问之事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表1 求籖对应的祝告内容

抽籖:祝告之后,即可从籖筒中任意抽出一支竹签,而后将其插在香炉里。抽籖时不可看籖筒。

掷珓:双手相合,捧着珓杯,口中问:“帝祖,是否是这枝籖?”而后,将珓杯抛掷在地上。珓杯是一对木制月牙状器具,一面为平面,一面为凸面。两个珓杯掷于地上之后,有可能三种情况:

“圣杯”(一个平面朝上,一个突面朝上),表示“神明肯定此籖”,如果连续出现两次“圣杯”,求籖即完成。求籖者可根据所得的籖序去求解。

“笑杯”(两个均平面朝上),表示“神明认为此事有可笑之处”。求籖者遇此情况,通常会再次掷珓,直到出现两次“圣杯”。或者也可重新抽籖。

“阴杯”(两个均凸面朝上),表示“神明否定此籖”,求籖者必须将竹签从香炉取出,再放回籖筒,重新抽籖。

这种占卜在东山称作buaʔpue,而《东山关帝庙志》记作“卜杯”。依据闽南语的发音与中古音的对照,“卜杯”的正字可能是“簸杯”。《说文》释“簸”为“扬米去糠”,与其动作相似。然在其他民俗书籍中,此种占卜方式多记录为“掷珓”。

以上记录基本可以体现籖占的“典型流程”,另外,在“抽籖”的环节上,摇晃籖筒让竹签掉出的方法也很常见。至于“掷珓”和“抽籖”的顺序,各地也有不同。例如,东山关帝庙“先抽籖,后掷珓”,诏安关帝庙“先掷珓,后抽籖”,不出现圣杯则不得抽籖。

此外,还有以钱代籖的“变通之法”,许多版本的《关帝灵籖》都记录了此法。依龙文斋本,其法如下:如旅不及庙卜者,可将钱十文代之。内将一钱用朱涂红,自甲至乙,顺铺二次,视朱钱所值为率,初值甲次又值甲,是第一籖。如初值乙次值甲即第十一籖也。余皆仿此。此外聋叟本还专门在每一籖中都附带了一张“以钱代籖”的示意图。

图1 以钱代籖示意图

抽籖之后,根据占卜结果还有各类禳解的仪式。在东山岛,即便是在关帝庙抽签,也往往要根据占卜结果再到别的庙宇祭拜。通常有“拜”“下”“谢”“祭”几种。笼统的说,抽到吉籖者通常要“拜”,直接用贡品去拜某神明。这种仪式或许不可以完全定义为禳解,但是其中也带有禳解的性质。其意义是“感谢神明,以避免好籖落空”。抽到中籖者通常要“下”,所谓“下”便是先到某神庙中许诺:“若神明保佑我时运顺利,或者某事成功,便于年底(或事成后)用什么贡品来拜。”这种情况,在笔者的调查中最常见。但凡“下”过某神之后,一定要“谢”。所谓“谢”。通常便是到年底左右,依据之前许诺给神明的贡品去庙里拜。如果抽到了凶籖,最常见的解释是有“阴神”作祟。在当地,城隍公、牛头马面、瓮公瓮母、万福公、姑仔等均属于阴神。针对阴神的祭祀,便是“祭”。

实际上,“关帝灵籖”的禳解还起到了对整个地区“庙宇香火”的一种调节作用。比如说,当地人通常对“阴神”总是绕道而走的。然而,来自关帝庙的籖解,却可以让求籖者专门去阴神的庙宇祭祀。对于信众而言,既然是关公的神谕,一切都百无禁忌了。

结语

关帝在儒家、道家、佛家三大体系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呈现出不断“身份”提高的趋势,所谓“汉封侯、宋封王、清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尤其是在道教的理论中,至明朝,关公已经成为护法天神,乃至“三界伏魔大帝”。至清代,关羽被奉为玉皇殿前通明首相,地位仅次于玉皇大帝。晚近的道家书籍中,又将关公奉为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从影响范围看,“关帝信仰”在全世界多个华人聚集区都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尤其在台湾,关公的信徒多达800 多万(超过人口数的三分之一),乃至于立委选举都会去关帝庙祷告求籤。而台湾关帝信仰与东山岛具有重要的传承渊源。万历年间,一位姓陈的东山船老大,将船上的关帝神像送到台湾凤山(今天的高雄),并建了台湾最早的关帝庙。因此对于东山关帝信仰的调查,相信会对关帝信仰传播与演变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铜山东山岛关帝庙
探索东山岛乡村旅游的未来之路
福建东山岛有思
东山岛上拜“榕公”
关帝庙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实然和使然
福建东山双东湖“纳潮型”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质朴无华 蕴体育精神之魂回归自然 展健康中国之美
系统论视域下学校体育整体发展的个案研究
荥阳关帝庙遗址发掘记 檀山里3000年前的寂静聚落
论横滨中华街的多文化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