埭美村规划机制初探
2021-03-31郑宙青
郑宙青
一、埭美村概况
埭美村,当地人称为“埭尾村”,属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东园镇,位于东园镇西部、南溪下游。东邻东园村,西邻南溪,南邻枫林村,北邻茶斜村,全村总面积5.2 平方公里(图1)。
图1 埭美村大鸟瞰,图片来源:http://www.wenming.cn/photo/
埭美村始建于明景泰年间(1450年),距今已有570 多年。①依据埭美村村口碑文。埭尾、岸尾为陈姓聚居地,其源流来自“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第二十五世子孙陈均惠(圳美陈氏始祖)的第七世后裔陈仕进、陈尚豫分别建立地尾社、岸尾社。
埭美村古村落是龙海市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已先后获得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等称号。
(一)周边山水格局
宽约30 米的南溪从西、南、东三面环绕埭美村,于距离埭美村约6 公里①依据百度地图测量数据。的东北方位汇入九龙江。沿着南溪-九龙江水路可以到达漳州月港和厦门,进而可以出海,去往台湾和东南亚地区(图2)。
图2 埭美村宏观区位图,微软卫星地图,笔者加工
埭美村四面环山。以埭美村为圆心,半径3 公里内,北有笔架山、鸡笼山、鹿石山,东有峨山,西有洪炉山。埭美村处于山间小平原上(图3)。
图3 埭美村中观区位图,微软卫星地图,笔者加工
(二)主要规划格局
埭美村现有传统建筑276 座,其中遗存有49 座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一律向北。上世纪60年代新建的227 座新厝一律向南,房子格局、大小一眼望去几乎一模一样①依据中共龙海市东园镇委员会、龙海市东园镇人民政府,龙海市东园镇埭美古村2019 版宣传片《青山环抱间,碧水映古厝》。(图4)。村落呈网格状布局,东西向通道宽,宽度约8 米。南北向通道窄,宽度仅1.2 米左右。最北侧“大埕”(大场地)宽约15 米②笔者依据照片及视频估测。。建筑严格依照直线对齐,整体布局整齐均一,气势恢宏。
图4 埭美村的网格状布局,图片来源:http://www.wenming.cn/photo/
埭美村最北侧有前祠堂等重要的公共建筑,尺度相对较大。村内另有天后宫、三王公庙、后祠堂等公共建筑。东西两翼有尺度较小的“护厝”(图5)。北侧为埭美村始建点,村落从北向南发展。
图5 埭美村微观区位图,微软卫星地图,笔者加工
二、埭美村形成均一网格规划布局的直接影响因素
均一网格规划布局从平面上看,即地块呈棋盘状布局,道路虽有主次宽窄之分,但纵横笔直。地块呈矩形划分,均一整齐,富有规律性和韵律感。除少数在功能和象征意义上突出的重要建筑外,多数普通建筑在朝向、体量、功能、形态等方面呈现高度的均一性。该规划格局具备某些天然优点,如:适合快速规划、快速建造、模数化营建、规模效应降低建设成本、体现一定的社会公平性等,以至于古今中外屡见不鲜,如中国的长安(图6)和古罗马的米利都城(图7)。
图6 唐长安平面图,图片来源:https://baike.baidu.com/tashuo/
图7 古罗马米利都城规划图,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
埭美村采用了均一矩形网格规划格局,并且维持了570 年左右的漫长时间,必然依赖于某些因素,包括自然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其中,较为直接和显性的影响因素包括地形、水系、祖训和宗族管理等。
(一)地形平整
平整地形显然比不平整地形更具备实施均一矩形网格规划格局的条件。均一矩形网格规划格局的意义本身就在于朝向、高度等的均一性,而在山地地形中,朝向和基地高度天然不统一,这就使得实施均一矩形网格的可操作性大大降低。
《辞海》中“埭”的释义是“堵水的土堤”①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年,第387 页。。从大范围来看,埭美村处于大陆与海洋交界的地带。这一地带较容易形成入海口冲积平原,地形较为平缓。从小范围来看,埭美村处于几座低海拔山体之间的小平原上。平整的地形为埭美村实施均一矩形网格规划格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距离埭美村2 公里以外的笔架山下的村落,规划格局则依照地形等高线,呈较为自由的格局(图8)。
图8 笔架山下的村落,微软卫星地图,笔者加工
(二)水系边界
均一矩形网格规划格局是“自上而下”的规划,依赖于威权的控制力,而任何威权的控制力都是有边界的。因而采用均一矩形网格规划格局并能够有效控制,依赖于一个清晰的边界。在此范围内,威权的意志主导城市的形态,而违反威权的行为将受到处罚。
埭美村四面环水,水系构成了埭美村的边界。依据埭美村族人的叙述,从前进入埭美村的唯一通道是一座木桥。夜晚,村里将木桥撤走,以起到防范盗贼等作用。由于村内的居民都是同族,村内的住宅是可以不关门的。水系无形间强化了族群的边界意识和向心凝聚力,为宗族威权更好地发挥作用设置了条件。
一些位于陆地、虽无水系环绕却采用了均一矩形网格规划格局的村落,如潮汕地区的村落,也有类似于埭美村的整齐划一的规划形态(图9)。它们通常以外围四周建筑或者围墙限定边界,同族生活在围墙之内。到现代,有形的“宗族围墙”边界不复存在,“潮汕文化心理之墙”则继续发挥作用,起到了无形“边界”的作用。这类似于一种民间不成文的约定,可以视为另一种“威权”。处于该文化区的居民都在潜意识中接受这一约定,这客观上也减少了住区成片开发时相互之间的纠纷(如道路退界、建筑高度和采光权等)。
图9 广东潮汕练江平原上的民居群落,图片来源: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
(三)开基祖训
依据陈氏族人的叙述,埭美村在建设之初就留有“禁改建筑格局”的祖训。历代族人遵从祖训,所以保留了如今整齐划一的格局。甚至上个世纪60 年代建造的227 座新厝也是如此。对祖训的高度认同,显然是埭美村形成均一化格局的重要因素。而这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即:(1)祖训规定的建筑规模和形态的均一性符合当时族人的群体心理;(2)后期族人没有打破这种均一性的强烈的要求。
“禁改建筑格局”的祖训,其含义其实就是“禁止打破均一性”。均一性显然是均一矩形网格规划格局的最大特点。它带来朝向、地块大小、建筑体量大小、高度等的趋同性,而这些因素都具有物理意义及社会意义上的价值。比如朝向,决定了采光的优劣,建筑高度可能意味着家庭的地位。均一矩形网格规划格局最大限度地抹杀了差异性,这使得宗族管理组织在经济实力及社会地位接近的成员之间分配时可以减少阻力,降低沟通协商的成本和日后发生矛盾的风险。由于具备这些优点,“祖训”才可能在当时和后续数百年被族人接受和遵守。即使在现代的华西村,这套原则依然适用(图10)。
图10 华西村,图片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
(四)宗族管理
埭美村虽然有“禁改建筑格局”的祖训,可是要延续570 余年,历代遵从,必须依赖宗族长期有效的管理。
首先,在实际建设之前预先规划和控制,以确保整体的建设意图能够在漫长的时间中逐步落实而不走样。埭美村在开基之时,就用南北向石砌水渠确立了地块划分的面宽边界(图11)。这是长期的措施,后代再建造房子,也不可能跨越水渠。而且边界清晰,减少了宗族间关于基址边界的矛盾。
图11 埭美村南北向石砌水渠,图片来源:https://www.meipian.cn/7z1jsna/
其次,前祠堂作为埭美村最重要的公共建筑,其燕尾脊的最大高度成为日后房子建造高度的依据(图12)。在尊崇等级观念和祖先崇拜的古代,这一点有效地抑制了宗族中的发达者突破高度、建造高大住宅的企图。
图12 埭美村前祠堂,图片来源:https://www.meipian.cn/7z1jsna/
在面宽和高度都被控制的前提下,唯一可变的是房子的进深。横纵对齐的原有格局将使任何破坏该格局的族人受到舆论的压力。因此大概率,突破原有规划的事情不会发生,埭美村的整齐均一的完整形态才得以保留至今。
第三,水体作为边界存在,实际限制了埭美村的规模。埭美村增加的人口可能迁移到漳州、厦门甚至台湾及国外,但是在村内的人口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改变。这决定了人口的规模始终没有超过宗族这一组织的有效管理范围,从而没有产生失控。
三、埭美村形成均一网格规划布局的间接影响因素
除了以上有形的、直接的、显性的影响因素外,从更大的空间尺度和更长的时间跨度来考察,在经济和思想层面,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影响埭美村形成均一网格规划布局的间接因素。
(一)理学伦理
埭美村前祠堂挂有宋代理学家陈淳的画像,可见陈氏族人对先贤的尊奉。无形中,陈淳的伦理观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对陈氏宗族成员之间关系的维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宋史·陈淳传》说:
陈淳字安卿,漳州龙溪人。……及朱熹来守其乡,淳请受教,熹曰:“凡阅义理,必穷其原,如为人父何故止于慈,为人子何故止于孝,其他可类推也。”淳闻而为学益力,日求其所未至。熹数语人以“南来,吾道喜得陈淳”,门人有疑问不合者,则称淳善问。……淳性孝,母疾亟,号泣于天,乞以身代。弟妹未有室家者,皆婚嫁之。葬宗族之丧无归者。居乡不沽名徇俗,恬然退守,若无闻焉。然名播天下,世虽不用,而忧时论事,感慨动人,郡守以下皆礼重之,时造其庐而请焉。①《宋史》卷四三〇《道学四·朱氏门人·陈淳传》。
可见陈淳遵从孝道,关心宗族弱势群体。这和埭美村宗族规定不管贫富,由宗族统一管理建房,帮扶弱者,平抑富者,最终造成均一化的格局有一定的思想关联性。
陈淳的《横逆自广三绝》诗云②[宋]陈淳:《北溪大全集》卷三,转引自漳州北溪书院编:《陈淳研究论集》,海峡文艺出版社,2014 年,第160 页。:
汤文事小岂为迷,物我从来绝町畦。
胸次洞然天地阔,本无南北与东西。
诗中“本无南北与东西”的“无差异”意识可以作为埭美村规划格局“均一性”的极佳注解。
事实上,一个宗族内部虽然有管理和协调机制,贫富差别当然还是存在的。在埭美村,北侧第一排的房子最为气派,进深较其后的住宅单体为大。这是彰显家族荣耀的门面。也有在村子东西两侧用来“挡煞”的住宅,等级较低,体量较小,日照条件较差,主要用来减弱穿越东西向宽通道的风力。完全的“均一”在一个有阶级的社会中都是不可能的。
(二)经济区位
埭美村所在的区位不处在主要航运节点,在内河航运时代或海洋时代都不处于枢纽位置,在经济地图上的位置就不显著。这就使得经济的力量始终没有突破原始规划的力量。
中国唐朝以前采用“里坊制”,每个街坊有利于防卫和管控的外墙,居民只能从里坊的大门出入。商业活动主要集中于政府开设的集市,如长安的东西市,击鼓开市,鸣金闭市。到了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里坊的外墙被打破,商业活动也不局限于集市。街坊沿街可以开设商店,这就是“厢坊制”。这说明经济活动是可以改变原有规划格局的,仅仅靠“祖训”显然是不够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深圳。短短几十年间,深圳从一个小渔村演变为特大城市。这样巨大的改变是其经济区位及国家政策促成的。
埭美村能够570 余年处在一个比较平静的演化之中,与其经济区位的大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埭美村始终没有在经济地图中占据显著位置,没有成为扬州、上海或深圳,也没有成为月港。
但是,演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看到,埭美村的南面已经突破原有的限制,建起了多幢4-5层的现代化的“小洋房”。沈海高速的高架桥距离埭美村东缘仅约600 米。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埭美村的平静已然不可避免地被打破。这一次,代替“祖训”起到维护村落格局作用的是城市建设的相关保护法规。
(三)海洋文化
漳州地区位于闽南沿海。可不可能由于海洋作业的特殊生产方式加强了埭美村同族村民之间的协作关系,从而强化了彼此之间的平等观念,最终导致这样的平等观念进一步体现在埭美村均一化的建筑空间中呢?
依据《龙海县志》的记载,龙海地区远洋捕捞业始于清代。①福建省龙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黄剑岚主编:《龙海县志》,东方出版社,1993 年,第203 页。虽然在明代的海禁政策下,月港当时“走私”的活动频繁,但是作为同族村民之间的大型、公开的海上协作关系,应该是比较晚才可能出现。埭美村在明朝景泰年间的营建过程应该较少直接受到该村族人远洋经济活动的影响。
但这并不意味着海洋文化在深层次没有发挥作用。
首先,我们观察一下中国的中原农耕文化与西方的海洋文化两种文化形态下的规划“均一”性的体现有何不同。
陕西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居住区的住房共分五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建筑组群又围绕着村落中央更大的公共区,而村落的外围有壕沟防护(图13)。这种分形结构加上适合于辩方定位的直线网格,就可以演变为中国传统的“九宫”格局(图14)。随着空间的演化生长,城市或村落的中轴线逐渐延伸,“核心”部分则北移动。
图13 姜寨遗址聚落复原沙盘(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
图14 《周礼·考工记》王城图,图片来源:www.douban.com/
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从14 世纪到15 世纪围绕着运河展开了城市规划,形成了现在的城市核心基础。在新赫尔运河外侧建成的由绅士运河、国王运河和王子运河三重运河环绕的新居住区。①[日]布野修司编、胡惠琴译:《世界住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年,第234 页。这些住宅主要是联排形态,高度和面宽都近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图15)。
图15 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住宅,图片来源:https://www.1zoom.me/zh/wallpaper/
在埭美村的规划布局中,祠堂位于轴线上,这和中原农耕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但是祠堂之南并没有留出相应的轴线宽度或场地,这和中原农耕文化是有差异的。同时,埭美村没有形成明显的“核心组团”,而是把进深较大的一组建筑在最北侧沿河一字摆开。这显然是作为村落的“门面”,因为承担对外交通功能的古码头就在北侧。河流上的运动路径比陆地更受限制。埭美村初建时的一期重要建筑基本上都沿着河道展开,这又和阿姆斯特丹的运河联排房子的布局原则一致。不同的是,埭美村的建筑单体几乎是一模一样、抹杀差异性的,而阿姆斯特丹的运河联排房子则是一户一貌,个性鲜明,识别性强。埭美村的规划建设格局和中国的中原农耕文化及西方的海洋文化的典型格局都既有相似点,又有不同点,显示了海陆两种大文化传统的叠合关系。
其次,我们可以探究一下埭美村营建前后世界和国家层面的思想演变的大背景。
埭美村始建于1450 年,和阿姆斯特丹的修建时期接近。历史学家们倾向于同意,中世纪时期大致结束于1500 年前后,此后欧洲历史便进入了“近代早期”阶段。这个时期,欧洲的文艺复兴已经开始,葡萄牙控制了东印度香料贸易,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抨击罗马教会的制度而导致了基督教的分裂。①[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赵丰等译:《世界文明史》上卷,商务印书馆,2015 年,第803-886 页。随之产生的新教强调了信徒和上帝可以建立直接的关系而不用通过教会。信徒努力创造财富是荣耀上帝的一种方式。②[德]马克斯·韦伯著、康乐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年。同时,财富逐渐代替封建领主的爵位成为社会地位的主要标志。通过海洋的冒险活动所获得的财富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社会地位。市民阶层变得更加活跃,财富带给他们荣耀感而不是宗教道德羞耻感。大航海、世界贸易、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资本主义萌芽推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大门。
中国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极大地发展(厢坊制和交子的出现就是一个证明)。在“开洋裕国”国策的指导下,宋代的海洋贸易也大大发展。与此相适应,宋代沿海地区较中原地区,人们的财富观与市民精神也更早地迈入了近代。传统的中原文化重农抑商。《论语·子罕》篇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而到了宋代,朱熹则说:“圣人岂不言利?”朱熹本身就有经营书坊、刻书贩卖的经历。陈淳也在《北溪字义》中说:“财货亦是人家为生之道,似不可阙。”③转引自苏文菁主编:《闽商文化论》,中华书局,2010 年,第142-143 页。在中国古代,封建贵族体系强调“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身份等级,占有大量财富的商人不一定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新的财富观念对世袭的封建身份制度是一种冲击,它鼓励平民通过财富积累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宋明时期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市民经济与市民精神更加发达。身份平等的观念作为市民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更加深入人心。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埭美村在营建之初就设置了“均一”的规划。陈氏族人之间当然也会有财富、身份上的差异(比如有人做过官),但是从更被普遍接受的“族群身份”(可以理解为是基于相同血缘,并受宗族组织管理的“市民身份”)来说,他们都是平等的。而住在“护厝”里的人,则是没有获得这种“族群身份”认同的人。由于有宗族管理机构的协调,不仅各户的建筑地块大小一样,连建筑的高度与样式也一致。这与阿姆斯特丹的情况有所不同。阿姆斯特丹的运河联排住宅建筑地块基本均等、建筑高度基本类似,但是由于没有“宗族”这个组织在建筑形态上强化“均一性”,其建筑的形态出现了更多个性化的表达。
四、结语
埭美村陈氏族人骄傲地说:“老祖宗的一张规划管500 年。”埭美村形成均一网格规划布局,受多种因素影响。直接的、显性的因素有平整的地形、清晰的水系边界、具有可操作性的祖训和长期有效的宗族管理等。而间接的、隐性的因素,则是宋代以后随着全球海洋贸易的发展而培育的主张身份平等的市民精神。
埭美村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城市规划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要认识到城市的伦理意义。城市不是富人的城市,而是所有人的城市。扶助弱者、关注公众利益、打造和谐的公共空间,这是城市具有温度的重要因素。埭美村也出过御史大夫,但是其住宅外观和普通族人并无太大差异,也没有侵占公共空间,体现了对公共利益的尊重,由此促进了族群社会的和谐。
其次,要借助有形和无形的控制因素。现代城市管控主要依靠相关法规,如以建设红线控制道路和地块边界,以蓝线控制河流水体的边界,以紫线控制历史街区的范围,等等。同时法规规定了建筑的高度等一系列的要素。埭美村依靠石砌的南北向的水渠(类似于现代规划的控制线)和祠堂的燕尾脊(类似于现代规划的控制导则)这些有形物,控制了后期建设的体量和高度。同时又有效利用了道德观、民间舆论等无形的方式抑制了宗族内有权势者突破界限的企图。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所谓规划,并不是不发生变化,而是让变化可控。变化是永恒的。埭美村明清的古建筑都是面向北方。原因可能是北方是陈氏的祖地,面北表示不忘中原故土;也可能是北方代表皇帝尊位,面北表示忠于皇权;也可能村落北侧有笔架山(代表文运),有鸡笼山(代表吉祥),有鹿石山(代表禄位),面向这些山体具有风水上的意义。而上个世纪60 年代建的新厝则一律面向南方。这代表了传统价值的一个转向。也许以前北向的意义都不再受到重视,而南向的日照更为重要。尽管如此,古厝的体量和高度限制却被尊重和延续了下来。而到了最南侧,4-5 层的现代洋房以更加激烈的方式打破了原有住宅的体量和高度。其更南侧新建的成群的登高的4-5 层住宅群再一次达到了某种新的“均一性”。文化,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埭美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