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社区服务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

2021-03-31孙圣华柳福健冯俊茹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43期
关键词:市民化农民

孙圣华 柳福健 冯俊茹

摘要:移居城镇的农民,生活与身份都发生了实质性转变。其核心是,适应城镇生活并完成农民到市民的思想转变。城镇社区应主动更新、创建新式服务体系,从就业机制、权益维护、生活保障、心理咨询、素养提升等方面着手,全方位促进其发展,进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这对城镇持续稳固发展、农村的后期建设意义重大。

关键词:城镇社区;农民;市民化

一、城镇社区服务农民市民化的背景

服务“三农”,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型是落实党和国家重要精神的集中体现。2021年初我国城镇化率超过60%,近十年,城镇户籍占有率从48.34%上升至60.60%,乡村户籍占有率从51.66%降为39.40%,农民市民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农民向市民过度后大部分生活是在城镇社区内完成的,因此,城镇社区服务好“新市民”才能有序推进农民市民化发展。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市民化,其增长势态给城镇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更新、创建增加了很大压力和挑战,对城镇公共服务求过于供的矛盾与日俱增。在教育上,随着农民维权意识和高质量公共服务需求的提升,对教育日益重视,子女从民办转入公办学校的现象明显,给公办学校建设带来了较大压力。比教育更突出的是医疗矛盾,2020年外出务工人员有16959万人,异地就医使在编医护力量不足、医疗质量相对下降。面对这些困难,城镇社区需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更新、创建社区服务体系有助于城镇化发展。

二、城镇社区服务农民市民化的意义

从农民于城镇买房到入住,并不意味着已实现了市民化。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市民化发展,要完成住房、思维、生活、经济上多维度转变。城镇社区就要下大力气完善服务功能,协助农民完成思想的转变。但我国城镇社区在服务体系构建方面较为薄弱,甚至对突发事件只派临时工作人员救济,专业性指导差,缺乏特色服务体系,使农民的融入感较差,信任度较低。因此,更新、创新城镇社区服务体系,整合机关、企事业单位多层次资力,将城镇社区作为依托平台,共筑新市民职业规划、权益维护、素养提升、生活保障、心理咨询等体系,完成关爱新市民群体的功能在我国城镇化的未来建设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三、城镇社区服务农民市民化功能定位

(一)辅助农民融入城镇生活

城镇社区既是新市民的家园,是解决社会矛盾的综合场所,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平台。城镇社区除服务原生市民外还服务于新市民,通过社区服务来解决社会矛盾,协调各成员之间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精神文明。工业化下的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新市民的经济决定着上层建筑,社区服务能为其提供就业机会、创业指引来稳固发展,来保障农民市民化健康发展。因此,构建社区服务体系对农民市民化发展尤为重要。

(二)辅助农民提高综合素养

一座城市并非只因景观、建筑获得其外在形象,还会因为市民综合素养获得内在形象,城镇形象和市民的素养息息相关。农民进城生活不能印证他们就是合格的新市民,想成为真正的市民,还要完成思想转变,融入城市关系网。他们要接受新观点、新事物,改变传统农村生活与思维模式逐步适应城镇生活。若社区服务不到位,使其融入感差,将会形成两个互斥的单元。因此,构建社区服务体系是城镇社区革新进步的重点工作。

四、城镇社区服务农民市民化构建对策

(一)构建城镇社区服务农民市民化的就业机制

收入是农民进城的首要保障,构建社区服务就业机制是保障农民市民化的前提。面对我国众多转移群体,解决其就业重心是适应其认知与能力范围。尤其是我国东部城镇化发展较好,中西部发展缓慢。为了实现均衡发展,一是针对中西部发展与农民认知和能力匹配的产业,为其提供有效岗位。二是东部城镇社区应致力服务农民转移有效创业,适当与政企事业相联合提供创业基金、孵化基地、创业教育等。总之,因势利导地为其提供发展机会。

(二)构建城镇社区服务农民市民化的权益机制

在城镇化建设中,我国鼓励农民主动自愿进城落户。上年我国已有超一亿农民向城镇转移,无疑加大了对水、电、网的需求,还有文教娱乐、医疗、生活、社会保障等派生需求。对于农民所承担派生需求的责任,城镇社区可做好配套服务,如建立完善社保、医保咨询平台,宣讲子女入学规定及流程,完善社区救助系统等,来同新市民共同维护权益。因此,让其安心成为合格新市民,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到城镇定居,早日实现人的城镇化。

(三)构建城镇社区服务农民市民化的生活机制

城镇社区服务农民向市民转变首要任务是满足其住房需求,保障其生活。一是城镇社区可构筑和开放线上平台,收集归纳多方面的信息组成专栏,方便需要的农民群体快捷访问,提供最主要的服务功能。二是城镇社区可以组织并培训好专员定期走访新市民,了解其需求,做好登记工作,为其减少后顾之忧。因此,让农民在初来乍到的城镇中感受社区关怀,增添其幸福感,才能增加其常驻城镇的自信度,同时,也降低企业就业人员流动率,为企业和社会创造出更大价值。

(四)构建城镇社区服务农民市民化的解忧机制

农民向市民的完全转型是漫长的过程,生活和心理上难免发生一些意料不到的忧难,若没有排忧解难的场所,极有可能产生极端行为给社会带来动乱,破坏城镇的和谐氛围。这就需要城镇社区发挥其功能,建立专门服务于新市民的排忧解难组织,聘用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为其疏解生活和心理上的苦闷,避免因不安心理做出冲动行为。因此,城镇社区建立心理咨询场所是社区乃至城镇不稳定要素的排压阀门。积极建立服务组织,热切关心新晋市民所遇之难,为其城镇生活提供一把开启美好未来的钥匙,让他们感受城镇社区所带来的爱。

(五)构建城镇社区服务农民市民化的素养机制

随着素质教育的盛行,我国农业人口的学历在提升,但仍有很早辍学的农民工在城镇务工。在他们身上或许会保留乡土情怀,加之教育欠缺,很容易保留农村的生活习惯,难以适应新环境。如不遵守交通规则、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等,会对本土市民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政府和社区应联手展开继续教育工作,通过张贴画报、宣讲等强化其认知。同时,应做好城镇市民和农民之间的桥梁,避免使其和农民产生隔阂,共同为农民市民化发展奋力。

五、结语

在城镇化发展中,农民市民化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社区是辅助农民市民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城镇社区应更新或创建服务体系,强化服务功能,为其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应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联手共建多种保障机制与基础设施,为农民向城镇转移保驾护航,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玲玉,贾萧姗.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提升研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20(04):42-47.

[2]张建刚.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0.

[3]李心.城镇化进程中农民集中安置社区公共服务水平評价及提升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

基金项目:烟台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YTSK2021-121)。

作者简介:孙圣华(1993-),女,汉族,山东烟台,烟台南山学院,讲师,农村与区域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市民化农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工会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研究
农民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山东省奖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出新招
陆铭:不能高估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
山东农民进城落户不得强制退“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