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农村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实践
2021-03-31庞雪玲
庞雪玲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我国城乡之间的教育质量差距逐步缩短。在农村的小学教育中,班主任增加对学生道德观念和传统文化自信方面教育的学习,通过培养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全面认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此同时,推动了德育的深入发展,提高农村教学质量。作为一名支教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提高文化意识,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贯彻落实德育。本篇文章以农村小学五年级为例,探究培养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实践策略,希望为农村支教班主任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德育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两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我国的传统文化。纵观我国五千年历史,每个朝代都会孕育出具有国家特色的文化,这些传统文化相斥相吸,随着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来,让我们后人品味和传承。在素质教育中,学生看似在学习科目知识,实则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例如语文科目中的古诗文、数学算术题的前身(鸡兔同笼、算盘)。每个科目内容的安排都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所联系,因此对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大部分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使得教学质量低、教学设备短缺、缺乏优秀师资力量,进一步影响了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吸收。因此农村小学传统文化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各地政府、教师的积极重视,有效开展德育工作。
一、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深化品德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德育成为教育工作的核心部分,而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有效地推动德育工作的开展,深化品德教育。这样不仅可以增加知识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在其余时间认知传统文化,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在德育学习中喜欢上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自觉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达到两全其美的教学效果。
(二)增强人文素养
现在的教学逐渐重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比如我们小学语文学科,注重培养学生文化积累能力、写作阅读能力、语文知识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纪较小,可塑性较强,所以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以及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建立。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通过开展爱国主题的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学生。
二、农村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及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一)农村地区教育水平落后
虽然我国现在的教育质量普遍上升,城乡之间的教育质量差距逐步缩小,但是农村的教育水平依旧不能与城市相比,很多农村的教育质量低,进入影响到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
比如韶关地区,虽然地处广东,但是市区的经济并不繁荣,更不用说农村地区。加之我国的素质教育并未全面普及,依旧有一些偏远农村地区的素质教育观念淡薄,并未意识到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和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重要性,这使得当地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进行教学时,忽视德育教学,未能利用传统文化与书本知识相结合的教育方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层面存在漏洞。
(二)未能充分开发校本课程
素质教育开展以来,我国的课程体系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局制定的教育方针,各地的课程计划是不变的,但是具体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情况还需要各地区的学习进行规范,也就是所讲的校本课程。由于很多农村地区的教学没有与本土资源有效结合,使得很多传统文化、实践知识无法在课堂上正确传授,学生不能很好地吸收传统文化知识。因此,在农村教学的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作为课程开发者的重要作用,开设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或者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也可以接触到传统文化。
三、培养农村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实践策略
(一)通过古诗词教学渗入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传统文化培养中,古诗词必不可缺。由于农村地区的素质教育普及程度较低,学生们依旧没有在课堂上占据着主体的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传统文化的渗入。因此小学语文班主任应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审美思维,在完成背诵背写的前提下,多多感受古诗词的写作氛围和作者当时的心境,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观看古诗词相关视频。通过直接的镜头,让学生走进文人墨客的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传统古诗词的魅力和韵味。以课本上册的《古诗三首》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通过网络收集整理相应的学习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一定的优化,图片的裁剪,视频的制作,以及相应的朗读配音等等,营造古诗词氛围,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写作情感。与此同时,教师应学会借助古诗词扩展背后的相关传统文化,在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也对一些朝代历史文化有所了解,利于传统文化的渗入。
(二)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本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同样利于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如今韶关农村地区对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尤其重视,那么学校作为教育阵地,在开展校本课程时需要结合当地本土资源的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身心、智力等特征,有选择性地将本土资源中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学习之中。作为班主任,就需要借助学校的方针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学习本地的传统文化,例如石峡文化、传统民俗:香火龙、月姐歌、瑶绣图案等等,通过实地调查、网上查询、课上分享、班会例会等方式扩展学生的当地传统文化知识,不仅帮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的传统魅力,还可以让学生喜欢上结合本土资源培养传统文化的学习方式。
(三)通过读书活动开展传统文化教学
“书中自有黄金屋”,阅读也是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一个高效措施。例如小学五年级部编版上册中的《将相和》文章,教师在课程内容结束之后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关于蔺相如和廉颇的相关故事,还可以让学生阅读《史记》小学生版,通过简单的故事情景了解历史朝代的重要历史文化事件。为了更加高效率地渗入传统文化,教师可以让同学们之间进行知识分享,从他人口中增加自己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还可以扩展学生的文化素养。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为之努力。在小学农村,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需要借助自己的授课内容,结合本土资源、历史文化书籍和相关古诗词,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从而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学氛围。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感知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也利于树立正确的文化历史观念,弘扬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张莉.提高农村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实践研究[J].新课程(教研版),2019,000(004):12.
[2]李继东,冒继承.切实加强研究實践提高小学生文化素养[J].生活教育,2018(6):81-83.
[3]徐明华.小学古诗词教学研究——以邹城市农村小学教学为例[D].2015. DOI:10.7666/d.D716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