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四有好老师潜心育人

2021-03-31张剑池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45期
关键词:实践策略育人

张剑池

摘要:提高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是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作为教育事业的执行主体,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与使命,在开展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以此适应教育改革的理念与要求全方位改善教育工作的实施效果。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开展小学教育的实践经验,探讨做四有好老师潜心育人的具体时间策略,希望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四有好老师;育人;实践策略

引言:进入全新的发展时代,教育事业呈现飞速发展态势,教师也随之面临着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挑战。为有效应对挑战、增强教育教学实践的实效性,教师必须加强思想意识,主动发展自身专业素养与专业实践能力,从而履行好自身所承担的各项职能与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目标。在“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指导下,教师需要将“四有”作为自身发展方向,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总结,力求改善育人效果。

一、树立正确理想信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在实践中落实“树人”的实践要求,教师必须在心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而在其引导下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首先,在“四有好老师”的指引下,教师首先应认识自己的公民身份,作为一个公民,必须具备国家与民族意识,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任何人都无法独立于国而拥有家,因此教师必须深入认识自己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中承担的责任与使命,增强责任意识,力求通过个人的努力与奋斗,推动教育事业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其次,“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一名师者,必须把握好上述三项基本职责,重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掌握各项实践应用技能并为其解决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困惑。第三,教师必须深入认识教育工作的本质,明确“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目标的深刻内涵与重要意义,不仅应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应对其人格进行塑造,因此,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必须“率先垂范”,用自身的高尚人格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学生提供指引,避免向学生传递消极负面的情绪,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与精神状态,让学生感受到“正能量”。最后,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明确“教师服务于学生”这一重要理念,保持谦虚平和的心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合理需求。小学阶段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引导,帮助其“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从而为其个人的全面成长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在“四有好老师”的指导下,教师不仅需要完成知识和真理的传播工作,更应以自身的良好道德情操对学生进行引导,塑造其形成高尚的灵魂。《论语》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对于教师的启发在于,教师唯有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真正拥有道德情操,才能获取学生的理解与认同,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为此,教师必须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提高对于自身的标准和要求,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之中,向其传递正确的道德观念,始终将“无私奉献,勇于担当”作为行动指南。现代社会,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和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负面思潮的影响和冲击,包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教师必须严格落实好职业道德的要求,对这些负面思潮进行抵御,成为示范,并由此出发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克服这些负面思潮的消极影响。此外,教师还应不断对开展自省,对于自己的实践表現进行系统的反思总结,及时发现自己存在不足之处,并采取相应措施促进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实现发展和提高。

三、形成终身学习习惯

扎实的学识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如果不具备扎实的学识,那么教师就无法在从事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无法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为此,教师必须形成终身学习习惯,积极主动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科发展要求,不断接触新知识和新方法,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丰富自身学识,以此适应教育实践的全新要求。教师应主动应用课余时间,借助互联网,利用网络资源展开学习,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以及最新的教育方针政策,掌握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育要求。与此同时,教师应积极参与各项教学主题培训,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师进行积极的交流和讨论,通过交流获取成功经验,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加以调整和完善,从而构建符合实践需求的教育教学模式。作为一名小学二年级教师,应综合考虑本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与认知能力,重视在教学活动中展开情境创设、引入生活化的教学素材,从而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促进其知识结构得到深化,因此,教师需要提高自身应用多媒体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重视应用多媒体展开教学情境创设,借助形象生动的情境将抽象的知识进行直观转化,从而切实改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应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明确其感兴趣的领域,围绕这些领域展开学习和拓展,力求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四、培养仁爱包容心态

教师这一职业,有着“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之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是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对象之一,需要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让其真正感受到关爱与呵护,从而为其成长保驾护航。在“四有好老师”的指导下,教师必须常怀一颗仁爱之心,形成开放包容的心态,以发展的观念看待学生,对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错误,不应简单进行批评,而应引导学生主动认识错误、进行改正,使得错误转化为一种资源。与此同时,仁爱之心亦要求教师遵循“因材施教”的重要原则,重视对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各方面信息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展开教育教学实践,从而推动学习水平与能力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协同发展。对于小学二年级教师而言,最容易在教育实践之中出现的误区,就是忽略学生的年龄特征,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表现出浮躁心理,忽略从实际出发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而是被情绪支配做出冲动行为,不仅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还可能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十分不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为此,教师必须以“四有好老师”的要求不断提醒自己,常怀仁爱之心,将学生作为教育实践的根本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给予学生充分的包容,给学生留出成长和试错的空间,帮助其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从而有效助推其发展。

结束语: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将“四有好老师”作为发展目标,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甘愿为其做出奉献,适应教育改革的全新要求,形成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不断发展自身专业素质与专业实践能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并不断丰富自身学识,从而满足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有效指导的实践要求。在学生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程之中,教师应常怀仁爱之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关爱与呵护,推动学生走上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许萍萍.做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行知式“四有好老师”[J].福建陶研,2019,04:46.

[2]孙耀庆,韩艳.做“四有”好老师:新时期师德建设的价值取向[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2:35-36.

[3]邵卫平,张磊.浅谈“四有教师”背景下小学教师队伍建设[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1:84-86.

猜你喜欢

实践策略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学校文化育人的三维向度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研究
探讨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实践
浅谈提高初中生牢记英语单词的实践教学策略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