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2021-03-30杨荣刚王永贵

湖湘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政治功能当代价值列宁

杨荣刚 王永贵

摘要:在领导俄国意识形态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列宁围绕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意识形态具有论证和捍卫统治阶级合法性的政治辩护功能、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批判引领功能、汇聚革命力量和团结社会建设力量的凝聚整合功能。正确理解这些重要论述和实践经验,对于当前我国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列宁;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1)02-0055-10

意识形态功能论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苏维埃政权建设进程中,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实践,对意识形态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功能进行了深刻阐释,形成了关于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思想,即政治辩护功能、批判引领功能和凝聚整合功能。在新时代,深入研究列宁的这一理论,对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政治辩护功能:发挥“牧师的职能”,论证统治阶级合法性

任何一种政权的存在与稳定都离不开意识形态的辩护功能,即统治阶级通过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的塑造和引导,影响社会群体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使他们接受并认可现存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列宁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意识形态的辩护功能进行了解读和阐释。

(一)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揭示意识形态的辩护功能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物化意识的基础上,揭露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真实矛盾的掩蔽和歪曲,指出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制度化的观念体系,具有为统治阶级提供“合法性”辩护的功能。列宁继承了这一批判精神,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及其具体形式的虚假性进行了解蔽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政治辩护功能。首先,列宁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具体策略和伎俩。他指出,一切统治阶级为巩固和捍卫自身政治统治地位,必须要兼备刽子手的职能和牧师的职能,“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苦难和牺牲的前景”[1]248。这里的“牧师的职能”其实就是指意识形态的辩护功能,即通过建构属于统治阶级的观念体系来掩蔽真实的对立矛盾,进而为其阶级统治和残酷压迫进行合理性辩护。其次,列宁解蔽并批判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具体形式的内在本质。列宁认为,在阶级社会中,资产阶级的政治、哲学、艺术、法律等意識形式都是建立在资产阶级利益基础之上的具体意识形式,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各自以独特的方式为相应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合法性论证,从而达到为资产阶级利益辩护的目的。他说:“僧侣、地主和资产阶级都假借上帝的名义说话,为的是谋求他们这些剥削者自身的利益。”[2]338此外,列宁还以宗教为例揭示了具体意识形态的辩护功能。他认为,理论化的宗教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它的背后总是隐藏着某些阶级的特殊利益。在剥削制度下,宗教是资产阶级捍卫剥削制度、麻痹工人群众的教化机构,统治阶级利用这种对现实存在的虚妄反映来愚弄和欺骗被剥削阶级,并给他们描绘出一幅通往未来天国的理想图景,使他们甘受剥削和压迫,从而达到维护自身阶级统治的目的。对此,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是一种精神上的劣质酒。”[3]131

(二)论证无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捍卫俄共(布)执政的合法性

列宁不仅在理论上阐释了意识形态对统治阶级利益的辩护功能,而且在实践中也十分重视发挥科学意识形态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中的辩护功能。回顾俄国革命史,俄国是在不具备发达生产力基础的条件下走上革命道路的。在这种非常规的社会制度演进中,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其所追求的平等自由的理想图景最终为俄国人民所接受和认同,并为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提供了合法性依据。在谈到俄国革命时,法国学者莫里斯·迪韦尔热把它概括为这样一个公式:I→P→E→C(其中I代表意识形态,P代表政治机构,E代表生产技术,C代表由E产生的社会分层化)[4]。这个公式表明,布尔什维克是举着共产主义的旗帜在物质文化条件不充分的俄国夺取政权的,马克思主义为布尔什维克的执政提供了合法性依据并成为其执政合法性的重要理论基础。此外,列宁还运用马克思主义成功化解了布尔什维克执政的意识形态危机,巩固了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其中一次危机就是关于十月革命道路的争论。在当时,国际上伯恩施坦、考茨基之流和国内孟什维克分子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认为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缺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前提。对此,列宁进行了理论批判,并指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已经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工人阶级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日益走向成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俄国陷入了“下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上层不能照旧统治下去的”危机局面;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应固守昨天的理论,而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大胆地去领导革命并夺取政权。最终,列宁领导工人阶级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通过没收地主土地、消灭反动势力等措施巩固和捍卫了布尔什维克执政的合法性基础。第二次危机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第二国际以及俄国国内机会主义者纷纷发表言论,他们打着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旗号来批判、否定十月革命,攻击和诋毁无产阶级专政。对此,列宁通过写作《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论我国革命》等文章,深入论述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的关系,阐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特殊性。这就从理论上论证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捍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巩固了俄共(布)执政的合法性基础。由此看,列宁成功化解布尔什维克面临的两次危机,与其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辩护功能是分不开的。

二、批判引领功能:“严格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只有马克思主义”

任何意识形态都具有一定的引领功能,这是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精神文化现象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在领导苏俄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列宁坚持权威性与自由性相统一的原则,既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功能,又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批判和斗争,为苏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创造了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批判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

马克思主义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思潮的非难和攻击。面对来自“左”和右的各种歪曲和攻击,列宁始终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一切背叛马克思主义的行为都给予毫不留情的批判。他说:“严格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只有一个,这就是马克思主义。”[5]27119世纪80年代以后,列宁先后批判和解构了民粹派、“合法马克思主义”、经济派等错误思潮,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专政以及政党建设的理论。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后,反动势力在思想战线上大举攻击马克思主义、辱骂讥笑革命,企图利用马赫主义哲学来“修正”马克思主义。对此,列宁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这一冒充马克思主义的“跪着造反”的反动哲学进行了彻底批判。在这一时期,列宁还同取消派、召回派、调和派以及托洛茨基中派进行了不可调和的斗争。通过这些理论斗争,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思想觉悟不断得到提升,同时也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布尔什维克成为了执政党,马克思主义上升为全社会的主导思想,但是“旧社会灭亡的时候,它的尸体是不能装进棺材、埋入坟墓的。它在我们中间腐烂发臭并且毒害我们”[6]380。一些旧资产阶级反动分子和思想家利用报纸、杂志和协会等途径,大力宣传、兜售资产阶级旧世界观的陈腐货色,攻击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他们竭力宣扬非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不遗余力地为旧世界招魂。列宁认为,苏维埃不仅要战胜资本家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反抗,更重要的是“最深刻、最强烈的思想上的反抗”[2]448。对此,列宁写作《关于无产阶级文化》《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等著作,从理论上捍卫马克思主义,并实施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来宣传马克思主义。他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要坚持鲜明的党性立场,坚决反对资产阶级和唯心主义思想,始终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列宁始终坚信“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绝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7]145。

(二)意識形态引领要坚持权威性与自由性的辩证统一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各种社会思潮的关系上,列宁始终坚持权威性与自由性相统一的原则,既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权威地位,同时也创造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给予多样的社会思潮以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

首先,扫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影响,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权威地位。十月革命胜利初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和反革命势力的舆论攻击,苏维埃政权迅速采取措施取缔了旧社会的舆论宣传机构。1917年10月26日,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下令查封了一些资产阶级报纸,并将印刷厂收归国有,用于印刷出版《真理报》等革命报纸。此外,列宁还签署了《关于出版问题的法令》,解散了一些从事反苏维埃活动的资产阶级学术团体和协会,清除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思想遗毒。除了查封资产阶级舆论宣传机构之外,列宁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宣传马克思主义。从1918年开始,苏维埃陆续成立了“共产主义科学院”“红色教授学院”等机构,用来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的学者和专家。1921年,还成立了党的出版社,并创办了一系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刊物。列宁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是办刊办报的根本方针。他说:“我们将严格按照一定的方针办报,一言以蔽之,这个方针就是马克思主义。”[8]316由此可见,列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扫除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巩固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权威地位。

其次,创造相对宽松自由的舆论环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出于稳定新政权的需要,苏维埃对出版物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性管制措施,建立了书刊检查制度。对此,列宁明确指出,这些措施只是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所采取的“临时性的紧急措施”[9]。他在相关法令中承诺:“只要新社会秩序一经巩固,便将撤销对出版物的一切行政管制;并将按照最宽容和最进步的规章,在担负法律责任的范围内予以出版物的充分自由。”[10]截至1918年,俄国至少有226种资产阶级的商业报纸和235种非布尔什维克政党的报纸发行。[11]由此可以看出,列宁在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权威主导地位的同时,也主张创造一种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允许发表不同的意见。此外,列宁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关系时,并未简单地采取打压态度,而是对其采取了以理服人、区别对待的方法,并充分利用其积极因素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例如,对无产阶级文化派,列宁并未采取行政命令简单地加以取缔,而是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作品、宣传自己的主张。《真理报》作为党的机关报,既发表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的文章,同时也发表他们反批评的文章。再如,在文学艺术领域,列宁既强调文学艺术创作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以服务无产阶级事业为宗旨;同时又指出文学艺术事业有其特殊的内容、方法和规律,不能要求“机械划一”,应该“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3]94。在这里,列宁实际上阐述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和指导原则一元性的辩证关系。由此可见,列宁在处理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关系时,坚持权威性与自由性的统一,既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权威主导地位,同时又对有利于苏俄建设事业的社会思潮予以包容,并引导其转变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

三、凝聚整合功能:“工人阶级的利益——这就是最高的法律”

意识形态是不同阶级理想信念的理论化表达,这一特性决定了它可以激发人们的信念和热情、统一思想意志、凝聚社会力量。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列宁十分重视发挥意识形态的凝聚整合功能,以此达到提升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增强工农群众对苏维埃政权内在认同的目的。

(一)意识形态为社会成员提供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行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理想信念的科学表达,它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为无产阶级提供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行为指导。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始终对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共产主义事业抱有坚定信念,并充分发挥这一理想信念在推动工人阶级革命运动中的能动作用。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革命理论能使一切社会党人团结起来,他们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们能运用革命理论来确定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8]161。工人阶级政党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凝聚革命力量、提升工人阶级政治意识和阶级意识具有重大作用。列宁在向1898年成立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阐述如何宣传马克思主义时,明确要求社会民主工党要“善于利用每一件小事来向大家说明自己的社会主义信念和自己的民主主义要求”[12]77。通过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广泛宣传,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挫败了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和改良主义,获得了工农群众的支持拥护,为十月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十月革命胜利后,西欧国家相继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但是很快偃旗息鼓了,西欧的工人运动就此走向低潮。正是由于西欧国家革命未取得成功,苏俄人民获得外援的可能性也就破灭了,只能单独一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加上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全面干涉和颠覆,苏维埃俄国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和挫折。面对困境,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却依然充满必胜信心,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旗帜来凝聚力量。他说,马克思主义“曾经帮助我们懂得了当前事变的发展完全合乎规律”[13]506,“今后它还将帮助……更加坚定地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更加扎实地夺取胜利和巩固胜利”[13]507。1921年,他在纪念十月革命4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不管过渡时期的饥荒和苦难有多么沉重,“我们决不气馁,一定要把我们的事业进行到最后胜利”[14]188。1922年,列宁在莫斯科苏维埃全会上总结实行新经济政策实施以来的成就时指出,不管当前的客观形势和经济发展任务有多么艰难,“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不是在明天,而是在几年之中……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16]306。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正是凭借着对马克思主义的执着信仰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列宁才能广泛动员工农群众、凝聚社会力量攻坚克难,进而为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指导俄国革命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能动作用。

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还能激发社会成员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和热情,帮助社会成员形成符合共产主义内在精神的行为导向和价值认同。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使得广大社会成员的劳动态度有了新的意义——开始“为自己工作”[16]207。广大劳动群众翻身做主人以后,带着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坚定信念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1919年5月,莫斯科-喀山铁路的203名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举行了一次群众性的义务劳动。对此,列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将其称之为“伟大的创举”,是“后方工人的英雄主义”[17]1。他指出,这一创举的重大意义在于工人不计报酬地从事额外工作的共产主义精神。他认为,人们这种劳动态度的转变比推翻资产阶级的意义更深刻,“因为这是战胜自身的保守、涣散和小资产阶级利己主义,战胜万恶的资本主义遗留给工农的这些习惯”[17]1,当这种共产主义劳动态度作为道德规范普遍地付诸实践并巩固起来以后,共产主义将变得不可战胜。由此可见,在列宁看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它既能够帮助群众形成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成为各阶层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也可以引导社会成员形成符合共产主义原则的行为规范,并激发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二)意识形态发挥凝聚功能必须契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意識形态从根本上说是源于一定社会阶层的特定利益需要,如果离开了利益诉求,意识形态就失去了存在根基,就会丧失生命力和话语权。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是反映社会绝大部分成员根本利益、愿望和要求的思想体系。正如列宁所言,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反映了革命无产阶级的利益、观点和文化”[2]374。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实践中十分注重从工人阶级的共同利益出发来思考意识形态宣传问题,主张从无产阶级利益阐释的角度来向工人阶级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他指出,在革命时期,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首要工作就是在工人中间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提高全体工人“对自己共同利益和共同事业的认识”[18]432,唤醒俄国工人阶级的自我意识,进而将工人运动从自发、分散的罢工状态改造凝聚成为自觉的、有组织的整个阶级的斗争。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成为执政党,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由革命性意识形态向建设性意识形态的角色转变,成为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进一步凝聚全体社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仅仅依靠理论的科学性和大力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民群众不会相信毫无意义的空洞说教,只会关心新生苏维埃政权到底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切身利益。因此,列宁指出:“以前我们的宣传是讲大道理,现在我们是通过工作来宣传了”[19]188,“整个宣传工作应该建立在经济建设的政治经验之上”[2]449。1921年,列宁在相关讲话中反思道:在革命时期我们依靠政治热情完成了革命任务,在革命成功后我们计划继续依靠这种热情来进行经济建设,可“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14]187;我们不能只凭借政治热情,而是要“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14]187,否则我们将不可能引导千百万群众共同走向共产主义。同一时期,列宁在全俄政治教育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同个人利益结合和个人负责的原则”[14]201,“同个人利益结合”就是指要关心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列宁看来,一种意识形态要说服群众、获得群众认同,就必须将理论宣传与现实利益结合起来,因为只有满足群众需求,保证他们“过上好日子”,让他们从实际生活中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他们的心理认同。他说:“每个人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大家都想过好日子,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正是社会主义。”[6]468此外,列宁还要求作为革命后的意识形态宣传工具的报刊要转变宣传方式,要由驳斥资产阶级谎言的工具转变为宣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工具,“少谈些政治”即少一些书生式的政治空谈,“多谈些经济”即多深入实际生活、报道一些与群众物质利益直接联系的经济和生产问题。这样,群众才能从日常生活实践中认同社会主义制度,进而凝聚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

四、列宁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理论的当代价值

列宁所阐述的关于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不仅在理论上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在实践上对于增强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引领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充分发挥意识形态政治辩护功能,捍卫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列宁不仅在理论上阐释了意识形态对统治阶级利益的辩护功能,而且在实践中也十分重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中的合法性辩护功能。列宁的这些论述启示我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并充分发挥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和辩护作用。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国家制度都需要一定的辩护体系,都需要有一套论证其合法性的价值理论作为基础。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言:“任何政治制度的关键问题,都是制度的合法性问题。”[20]132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巩固和捍卫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思想根基,也是稳定社会政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思想保障。当前,随着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趋于多元化,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叠加出现,各种错误思潮也暗流涌动、竞相发声、此起彼伏,使得一些人思想混乱、价值转向,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怀疑、动摇甚至否定。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辩护和指导功能,通过利用先进文化和思想教育等手段来塑造和影响广大社会成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通过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来提高他们正确认识和理性分析社会问题的思维能力,通过正确处理、协调好人民群众之间的内部矛盾和利益关系来消除他们思想上的困惑和疑虑。从而,使广大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深厚的政治认同,进而为我们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创造有利条件、为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稳定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环境。

(二)充分发挥意识形态批判引领功能,旗帜鲜明地与错误思潮作斗争

列宁在领导苏俄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权威性与自由性相统一的原则,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权威地位,又主张创造一种相对宽松的意识形态环境。这对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方面,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保证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方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动,思想舆论领域学派纷呈,社会文化生态更加复杂,既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面,也有“鱼龙混杂”“众声喧哗”的一面。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碰撞、寻机发声、竞相展示自己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与主流意识形态争夺思想文化阵地。这既给广大民众带来了思想上的混乱,也不断冲击和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和影响力。面对纷繁复杂的思想迷雾,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深入分析,揭露和批判其思想实质,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理直气壮地批驳挑战政治底线的错误言论。另一方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积极吸纳其他社会思潮中的合理因素。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开放的思想体系,对待其他社会思潮绝不是简单机械地批判引领,而是在批判引领的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加以辩证分析,对不同类型的社会思潮区别对待。要积极吸收借鉴其他社会思潮中有益的思想观点,比如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中关于市场资源配置的观点、关于建立法制政府的观点等等。对于一些中性的社会思潮要进行积极干预和引导,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科学主义、生态主义等等。对于社会思潮背后所反映出来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要客观分析,对于其提出的合理利益诉求要给予积极回应,满足各阶层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从而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力和生命力。

(三)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凝聚整合功能,巩固全体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十分重视发挥意识形态的凝聚功能,从工农阶级的现实利益入手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不断增强工农群众对布尔什维克执政党的政治认同。这对当前巩固我国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各种复杂矛盾和社会问题不断离散着人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侵蚀着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任务十分艰巨复杂。因此,在新时代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凝聚整合功能,用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使其在思想上、精神上紧密团结在一起,汇聚成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磅礴伟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言,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21]。列宁关于意识形态教育要同“個人利益结合”的观点启示我们,要发挥意识形态凝聚力,就必须要契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种意识形态,如果它不符合人们的利益和经验,就绝不会成为这些人的意识形态。”[22]因此,主流意识形态要发挥凝聚力,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入手,化解利益矛盾、平衡利益关系,通过各种举措和体制机制创新来保障社会各阶层利益共赢。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基于共同利益之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保证我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有广泛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M].杨祖功,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260.

[5]列宁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列宁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列宁论报刊与新闻写作[M].杨春华,编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619.

[10][美]约翰·里德.震撼世界的十天[M].郭圣铭,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2.

[11]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76.

[12]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3]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4]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5]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6]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7]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8]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9]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0][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译.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89:132.

[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33.

[22][捷]奥塔·希克.第三条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现代工业社会[M].张斌,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55.

责任编辑:曹桂芝

猜你喜欢

政治功能当代价值列宁
拉美有多少“列宁”?
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研究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试析目前政治工作的激励功能弱化的原因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功能
纪念列宁
最后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