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好生活视域下劳动教育的新意蕴

2021-03-30吴家庆蔡艳

湖湘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美好生活劳动教育劳动

吴家庆 蔡艳

摘要: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美好生活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劳动创造的。美好生活与劳动教育具有内在契合性,人民是美好生活与劳动教育的共同主体、实践是美好生活与劳动教育的同源本质、幸福是美好生活与劳动教育的目标追求,实现美好生活需要加强劳动教育。新时代美好生活赋予劳动教育新的价值导向,需强化国家认同感、追求社会满足感和关注人民获得感。把握创新劳动教育的实践要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从坚持正确方向不断完善劳动教育管理制度、与时俱进更新劳动教育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多方参与营造劳动教育氛围,不断增强劳动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美好生活;劳动;劳动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40(2021)02-0064-11

引言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们亘古不变的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强调:“用辛勤劳动创造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一切美好都必须通过劳动才能实现。美好生活是一个总体性的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概言之就是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丰裕的基础上,向着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幸福生活而奋斗;在自我发展、提升与实现的过程中能历史性地享有社会认同与价值共鸣的美好心灵体验,并对未来社会抱有殷切美好的期待。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与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基本内容,在国家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对劳动者价值取向、技能水平和精神面貌的培育養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创新劳动教育具有新的内涵与要求,需要全社会形成教育与实践的合力,突出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奋斗实干精神与创新能力,注重爱国主义与奉献精神的培育,引导人们通过辛勤劳动来创造美好生活。

一、美好生活与劳动教育的内在契合性

美好生活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方向,内含着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探究美好生活与劳动教育的内在契合性有利于进一步厘清美好生活与劳动教育的本质联系,了解美好生活视域下创新劳动教育的现实可行性。

(一)人民是美好生活与劳动教育的共同主体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美好生活与劳动教育的根本立场。唯物史观最本质的体现就是以人民中心,人民性也是马克思主义一个鲜明的品格展示。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所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我们党始终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普通劳动者根本利益”[2],始终坚持一切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为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党的初心与宗旨。美好生活是契合人类本性的一种生活状态,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与共同追求,其核心要求与价值追求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核心与灵魂,不断解放与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美好生活与劳动教育对实现人民的主体发展价值具有共通性。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承担着提高国民素质的特殊使命,尊重劳动者的首创精神,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广大劳动者,通过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内容与形式解决劳动者的困惑并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挖掘其潜能,进而促进其自由全面发展,以适应不同历史时期发展实践与美好生活的需要。

人民是美好生活与劳动教育的实践主体。人民在历史性的劳动实践中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史中,是广大人民群众用勤劳的双手通过劳动实践和艰苦奋斗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广大人民群众既是美好生活的需求主体、享受主体,也是美好生活的创造主体。美好生活的实现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任务,要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变为我们党砥砺奋进的动力,汇聚起全民的智慧与力量,凝聚起最大的共识,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劳动者自身劳动素养与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主要是依靠自身的不懈努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一勤天下无难事”,只要我们能真正用心学、肯踏实干,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积极劳动、诚实劳动、合规律性劳动、创新劳动,一定能有出彩的机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与美好人生。

人民是美好生活与劳动教育的评价主体。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的价值诉求会动态地发展,主体需要是衡量社会公平正义与社会进步的准则。人民是建设美好生活和劳动教育的主体,人民满意度是衡量美好生活实现程度和劳动教育实效性的根本标尺。人民群众心中都有一杆秤,孰轻孰重,只要一称就明白;人民群众手里也都有一把尺,是长还是短,只要一量就知晓。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发展成果为人民所共享,所以检验我们一切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最终还是要看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的过程中是否能有更多的获得感,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各项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出台都应充分考虑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持续关注民生福祉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劳动教育的开展与创新也要充分尊重广大劳动者的意愿与意见建议,广泛听取人民的声音,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因为最好的尺子始终都是人民群众的意见。我们要致力于不断提高美好生活成果与劳动教育成效的普惠性与公平性,在人民的需要、诉求与客观条件的张力之中找准平衡点,努力使美好生活和劳动教育符合客观实际,经得起人民检验。

(二)实践是美好生活与劳动教育的同源本质

实践是形成美好生活与劳动教育需求的重要条件。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都是人民在作用于对象化客体的劳动实践当中得以逐步实现的。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承载着作为劳动主体的人对自身劳动价值与劳动目的的追求。“美好生活的核心就在于劳动的美好、劳动的幸福”[3],因而,美好生活强调结果和过程各种要素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只有当生活的目标和过程都是美好的,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美好生活,这当中自然就包括享受劳动与劳动过程本身。劳动者因劳动而体面,在劳动中确证自我的价值与存在。现如今,人们所付出的劳动,不再是单纯意义上为了基本生存的需要,而是有了更多更高价值实现意义上的目标与追求。劳动教育是教育和劳动的过程性统一,随着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实践内容不断丰富,人们越来越注重通过劳动教育来提升自身的劳动技能水平,以满足自身“更美好生活”的需要。

实践是创造美好生活与创新劳动教育的根本动力。世界是物质的,也是实践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135,劳动实践贯穿我们生产与生活的全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意志力,是美好生活的根本源泉。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劳动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并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5]美好生活从来都不是等来的,也不是靠来的,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惟有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与艰苦奋斗才能创造和拥有美好生活。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劳动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必须回归课堂,尤其是参与劳动者的实践互动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实现劳动教育理念、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和与时俱进。如此,才能够进一步增强劳动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劳动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更好指导广大劳动者创造美好生活的劳动实践过程,在更大程度上来激发劳动者的创造潜能与活力。

(三)幸福是美好生活与劳动教育的目标追求

幸福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建立在现实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由物质条件和精神因素共同决定,是人们基于生活状态、社会环境以及关于未来的期待所表现出的满足、愉悦、积极的主观情绪。美好生活所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中关于自我实现的需求。美好生活的幸福旨归主要呈现于人们的主观感受,具有层次性和整体性,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相吻合。美好生活实现的过程就是人们追求与感受幸福的过程。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也不能唾手而得,必须通过辛勤又合規律性的劳动才能获得充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劳动是实现幸福的基本途径。马克思曾指出,人类自身是自己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劳动是人类幸福的形式。幸福需要人通过理性思维从自身需要和客观规律出发,在对象世界中来充分展现并肯定自己,同时,付出的劳动得到鼓励和尊重也是幸福的应有之义。所以,劳动本身也是幸福的内容与形式,幸福包含着人对自己劳动过程、劳动付出与劳动成果的主观认同感,且这种愉悦的获得感是建立在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基础之上。人类的劳动具备一些基本的要素,排在首位的就是劳动目的,而目的又具有多样性,且有高低层次之分。在今天,我们一切辛勤劳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为了美好生活和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本身就是最大的享受和幸福。

劳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劳动幸福观深入人心。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作为幸福的必备条件惟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劳动是快乐的源泉,也是一种生命的乐趣。要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广大劳动者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享受劳动的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反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让劳动成为实现自我、创造价值的重要手段。劳动在创造“物”的同时不断增强“人”的主体力量,人们在现实生活的劳动过程中感受幸福,并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有机统一。通过劳动教育,不断增强人们参与劳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断提升人们创造与感受幸福的能力素养;认识到奋斗、实干是实现幸福生活最朴素、最根本也是主要的途径。奋斗是人生的底色,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主题,“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6]

二、美好生活赋予劳动教育新的价值导向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我们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还不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美好生活视域下,劳动教育要致力于国家认同感、社会满足感和个人获得感的不断提升。

(一)强化国家认同感

新发展阶段,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日益丰富,劳动教育受到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日益严重,迫切需要在劳动教育中强化国家认同感。

第一,劳动教育需重视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建构开放融合的民族劳动教育体系,讲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并融入具体的劳动实践,使各民族人民在共同的社会劳动过程中不断增进相互了解、尊重与交融,体验多元、认同并维护一体,凝练各民族的核心价值,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促进民族大团结和共同进步,自觉抵制台独、藏独与疆独等分裂势力的消极影响,主动与相关分裂活动彻底划清界限,明确自身言行的“底线”与“红线”,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统一,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振奋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第二,劳动教育需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由于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和思想多元化的影响,出现了理想信念弱化的低迷风气,不少人开始迷茫,无法给自己科学定位,缺乏工作积极性,实现理想的信心与动力不断减弱。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仅要注重劳动技能与素养的培育,还要注重积极引导广大劳动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使个人道德理想与社会政治理想有机统一,从而在致力于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不断提升个人的社会价值。第三,劳动教育要融入爱国主义教育。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劳动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7]。要将个人劳动与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结合起来,升华广大劳动者的爱国劳动情怀,积极推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个人劳动价值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事业中得到实现和提升。“个人的孤身奋斗,并不能保障长久的、可持续的幸福。只有个人的劳动纳入公共性之中,才能将劳动幸福权的保障达到最大化。”[8]第四,劳动教育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于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以及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劳动观念淡漠,劳动教育式微。美好生活视域下的劳动教育要扛起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的重任,发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勤俭节约、自强不息、团结奋进、勇于探索的优良传统;讲好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劳动故事,传递好党和国家关于美好生活的方针政策,使广大劳动者在追求幸福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积极作为、拼搏奋斗、勇攀高峰,展现时代担当。我们要在全社会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弘扬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进一步加大对各领域各行业劳动模范以及相关典型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全体人民树立正确的劳动理念,要让劳动光荣和创造伟大真正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

(二)追求社会满足感

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结晶是社会的进步,美好生活的实现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美好生活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社会的发展程度。社会的全面进步离不开劳动,且与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呈正相关,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水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履行好服务社会发展与全面进步的职责。

劳动教育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促进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社会发展向前推进的重要基础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不断积累,而劳动是积累社会财富的源泉。具有社会性的人在社会劳动过程中,通过开发利用新的劳动工具,不断进行社会分工,在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基础上生产力获得长足的发展,社会财富日益积累。新时代劳动教育要不断深化广大劳动者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劳动创造规律的认识,激发其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消除市场经济和网络环境的各种消极影响,正面引导人民勤劳致富、谋事创业,充分挖掘其创造社会财富的潜能。

劳动教育要注重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要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2]劳动教育要注重强化劳动者的集体主义精神,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科学面对转型期的利益调整问题;强化劳动者的社会担当意识,共同构建平等、和谐的社会主义劳动关系。

劳动教育要注重劳动者规则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养成,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人们的劳动观与价值追求正确与否深受规则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当下,主体缺位在规则意识、社会责任以及理性思维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个人或群体极端暴力事件频发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过程中的不和谐因子。究其根源,就在于对法律与社会规则的漠视、沟通意识与沟通能力的缺乏以及遇事缺乏理性和社会责任感。这就亟需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劳动教育体系,不断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与学法用法能力。劳动教育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使其深入人心,不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身心健康素质,培育健全的人格和有效沟通的能力,正向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为实现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关注人民获得感

新时代,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为导向的劳动教育不同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教育,需更加关注人民获得感。

一方面,劳动教育需关注人民自我实现与发展的需求。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最高价值追求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劳动本身经过一代又一代变得更加不同、更加完善和更加多方面了”[4]995。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回应好这一客观要求,人类满足基本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和综合素质在劳动中得以形成。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随着手的发展、随着劳动而开始的人对自然界的支配,在每一新的进展中扩大了人的眼界。”[4]991同时,“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4]151劳动是人类有意识、自觉的实践活动,新时代劳动教育要立足美好生活的内涵与要求,通过教育引导人民根据自己的意志在劳动中自由发挥各自特长,充分释放各自潜能,实现更高水平的个性发展,满足更高层次美好生活需要。“要使其成员能够全面而自由发展,社会首先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从而真正具备充分实现人生幸福和自我价值的可能性。”[9]

另一方面,劳动教育需更注重人民劳动素质的提升。当前在劳动素质上仍存在与建设美好生活所倡导的价值秩序、时代精神、道德品质及社会风尚相悖的问题。我们要充分肯定劳动对建设美好生活的重要价值,推翻“劳动无用论”,通过劳动创造价值和幸福,反对一切错误思想和价值观。由于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观念影响、现有的文化氛围、资本主义腐朽价值观的侵蚀以及现代信息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导致当今社会上劳动观念淡化、劳动教育式微,人们参与劳动的积极性逐渐降低,劳动精神萎缩。所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5]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不断提升其劳动技能水平,培育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积极的劳动精神、科学的劳动态度和高尚的劳动品德。美好生活源于人们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的点滴积累,劳动教育要大力弘扬劳动主旋律,坚决克服不劳而获、一夜暴富、好逸恶劳、投机取巧等错误思想,继承发扬勤劳致富、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善于创新、甘于奉献等劳动精神,才能推进美好生活的历史进程,担负起时代使命。

三、把握创新劳动教育的实践要求

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依靠劳动、依靠人民、依靠实践。劳动教育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具有教育人、引领人、感召人的作用。准确把握创新劳动教育的实践要义,能进一步增强劳动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增强实现美好生活愿景的可能性。

(一)坚持正确方向,完善劳动教育管理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教育体系。2020年11月,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特别强调:“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7]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论述不胜其数,每一次讲话都激励、鼓舞着新时代劳动者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创新劳动教育,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以其为指导把劳动教育做实做好,为创造美好生活打牢基础。一是准确把握劳动教育实质,确保社会主义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与标准正日益提高。劳动是财富和幸福的源泉,也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和动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质在于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增强教育主体的劳动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行动自觉,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勤俭、奋斗与奉献等劳动精神发扬光大,引导人民群众通过劳动来创造新时代社会主义的美好生活。二是准确把握劳动教育规律,形成科学体制机制。劳动教育始终归属于教育范畴,既不同于纯粹的劳动,也不同于广义上的教育,它是有特定内容的教育,有其特殊规律。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遵循教育一般规律,从教育主体身心成长规律出发、从满足教育主体需求出发,结合教育环境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重身体力行,注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安全适度。因此,需形成科学体制机制,从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等方面着手,运用道德與法治、运用优秀乡风民俗等方式推进劳动教育考核、激励、评价等体制机制建设。三是严格落实劳动教育制度,强化分层次管理。目前,国家已经就落实劳动教育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比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作了全面的部署。但是,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制度只有落到实处,才能充分彰显其魅力、展现其活力、体现其生命力。否则,制度只会成为空谈、幻影。落实劳动教育制度,重点要做好分层次管理。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明确制度所规范的行为要求、确立好为与不为的界限所在。另一方面,要做好制度落实监管,确保制度落实的准确性、真实性和有效性,为深入推动劳动教育创新、创造美好生活提供制度保障。

(二)坚持与时俱进,更新劳动教育理念

“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崇尚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情、国情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劳动教育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始终打着时代的烙印,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鲜明特点和时代特色。当下,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的关键节点,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疫情冲击下的经济恢复等一系列复杂情况,以美好生活为指引,更新教育观点理念、创新劳动教育内容、载体、模式与方式,优化环境,激发全民族劳动热情、奋斗精神是新发展阶段的迫切需求。基于此,创新劳动教育需要立足时代和人民需求,在服务国家发展、满足人民新期待上下功夫。具体来说,要处理好教与学、脑与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是指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既要关注教育者也要关注被教育者,既要关注教育者所教授的内容也要关注被教育者在劳动教育中所学到的内容,同时还要关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且注重教育主体的自我教育。现在互联网、自媒体的发展让信息传递变得更加迅速,价值观念的碰撞也日益增多,部分人信仰与国别意识在淡化。在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在坚持劳动教育全球化互动策略的同时,更加坚定自身的民族国家立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运用科技与法律手段进一步规范教育活动,自觉抵御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侵略与无时不在的意识形态攻击,把握主动权。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要能有效实现,不能重走以前填鸭式教育的老路,要关注教育主体的劳动教育需求。

处理好脑与体的关系,是指劳动教育不能将脑力与体力割裂开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形态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劳动的外延正在被拓展,劳动的内涵正在不断丰富,尤其是在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劳动不单单指体力上的付出,也强调脑力上的输出,劳动也不再只是人们谋生的手段,正在逐渐成为人们一种主观需求。如今,劳动教育要坚持体力劳动为主,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要关注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坚持创新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提倡鼓励广大劳动者自由天性、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发挥,激发其创新活力,在劳动中充分展示自我天赋才能。推进劳动教育的创新性发展,积极有效对接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在教育中使劳动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并转化为具体的劳动实践。

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指在劳动教育中既要关注个人需求的满足与个性的发展,也要关注社会的发展进步与国家的繁荣富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因此,个人与社会从来不是割裂、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在劳动教育中,要秉持个人幸福与社会进步是分不开的观念,既强调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也要强调在增强个人劳动能力时,能够进一步为社会发展进步做贡献。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创新劳动教育模式

理论联系实际是劳动教育的归宿,是实现劳动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新的历史时期,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对劳动教育的要求也不再是停留在重复、机械的劳作,不再是简单的耕读、说教,而是渴望通过劳动教育满足自身更高层次的需求,对劳动教育的内容、模式与方式等方面更是有了新期待。与此同时,线上教学模式越来越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云学习、云劳动也成为了很多人劳动教育的实践选择。因此,如何利用好云空间、发挥线上教育的积极作用助力劳动教育,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是劳动教育需要回应的现实课题。

但是,基于劳动教育实践性的本质特征,纯粹以说教、观摩为主要内容的线上教育模式显然不符合美好生活视域下人们对劳动教育的需求。同时,基于任何实践都不能离开理论的指导,不能脱离客观现实,单纯的线下劳作也不符合新发展阶段劳动教育的客观需求。所以,必须探索出线上线下教育有机统一、良性互动的教育模式,扎实推进劳动教育模式的创新。首先,必须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劳动教育理论入脑入心入行。要将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丰富劳动教育理论武装,厘清劳动教育中的矛盾,梳理好劳动教育面临的难题,坚持问题导向,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探索劳动教育可行路径。换言之,就是需要人们在理解劳动教育何以必要、何以实现后,能够欣然接受、自觉参与劳动教育。一方面,教育者要自觉担当使命,围绕劳动教育目的通过恰当方式传递劳动教育理论,讲清楚为什么要劳动,为什么要加强劳动教育。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要及时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躬身于生活生产实践,真正实现两者“实质”而非“形式”的结合。其次,要充分发挥线上资源优势,搭建线上教育有效平台。网络空间,潜力无限,劳动教育线上资源内容丰富,比如专家学者理论讲授资源,普通大众参与劳动的视频资源等,都对劳动教育有积极作用。同时,线上资源开发与整合、线上平台搭建本身也是一种劳动,能让受教育者感受劳动的魅力,理解劳动的意义,激发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最后,要畅通沟通渠道,线上线下良性互动。无论线上资源多么丰富、线上活动开展得多么生动,终归要在线下真正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参与劳动,劳动教育才有意义。因此,必须要加强引导,积极将线上所学转化为线下实际劳动。

(四)坚持多方参与,营造劳动教育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10]这向我们说明了劳动的价值所在。人们通过劳动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也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和价值,历史性地实现了个人价值。劳动教育则有助于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涵养不畏艰辛、崇尚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自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融合,自觉投身于美好生活的劳动创造中。

人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的人,其根本属性就是社会性,所以人的劳动同样具有社会性。劳动教育也是面向人民群众展开的教育活动,与美好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要以人民群众对劳动价值的追求为动力,以美好生活、劳动幸福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引领,在全社会形成劳动教育的合力,推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社会风气形成。

家庭作为人生活的第一场所,也是人生的第一课堂,为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家庭教育的影响,能够伴随人的一生。家庭劳动是劳动教育的第一颗扣子,创新劳动教育、创造美好生活,家庭要发挥积极作用,注重劳动教育的生活化与启蒙性。積极引导家庭成员参加劳动,根据劳动能力大小,激励引导其做力所能及的劳动事务,培育积极的劳动意识尤其是良好的劳动习惯。从幼年开始,从小事抓起,鼓励尝试和亲身动手实践,增强劳动责任感,通过自己的劳动与汗水来满足自身需求,明白生活与所得的不易。同时,家庭成员应自觉担负劳动义务,主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相互带动、相互帮助,弘扬勤俭持家、节约养德的好家风,共创美好新生活。

学校是人生的第二课堂与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要切实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落实劳动教育有关要求,通过劳动教育把德智体美劳贯穿起来,构建科学的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性、丰富性和规范性,推动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同时,学校要认真做好劳动教育考核、激励、管理与评价,及时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学校要以工匠精神为主要抓手,把劳动教育当成学生走向社会的实习认真规划落实,重点培养学生的专注、创新、进取与奉献精神,加强劳动锻炼,促进劳动创造。此外,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要坚持不断线,形成有效联系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个体需求的合力。

社会是人生的大课堂,也是广大劳动者作为社会人的归宿。“梦想属于每一个人,广大劳动群众要敢想敢干、敢于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11]人民群众既是美好生活的主体,也是劳动教育的主体,广大劳动者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宣传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坚持身体力行参与劳动,以自身实际行动感染、带动身边人持续参与劳动。要强化社会劳动教育的渗透性与灵活性,推动实现教育与生产的有效对接,支持社会各级各类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劳动,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劳动、创新与技术的良好氛围。注重培育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的公民责任,以及依法纳税的诚信美德,努力克服市场利益导向的负面效应,优化教育资源的竞争性流动与合理配置。在劳动中创造美好生活,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实现自我社会价值。

劳动教育重在基础,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社会主义大厦是一块砖一片瓦建起来的。重在平常,事事有劳动,处处有劳动;甘愿平凡,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事。重在长效,久久为功,一代接着一代做下去。劳动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当代,也利在千秋。《尚书·无逸篇》云:“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寓教于劳,劳育结合。“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5]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04).

[2]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02).

[3]陈学明,毛勒堂.美好生活的核心是劳动的幸福[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2-1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04-29(02).

[6]习近平.在2018新春团拜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8-02-15(02).

[7]习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4(01).

[8]何云峰.论社团监管之价值目标选择与优化—基于劳动幸福理论视角的分析[J].湖湘论坛,2019(4):32-40.

[9]何云峰,周玉林.基于劳动幸福构筑社会主义精神: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何云峰教授访谈[J].社会科学家,2018(12):3-7.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6.

[11]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02).

责任编辑:秦小珊

猜你喜欢

美好生活劳动教育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卖套房子半生无忧?谁摧毁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