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时间点耳穴压豆对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2021-03-30盘雪娇刘蕾杨永江李一鹤黄和悦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耳穴压豆

盘雪娇 刘蕾 杨永江 李一鹤 黄和悦

摘要:目的观察耳穴压豆不同时间点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面肌痉挛患者按就诊顺序隨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4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固定时间点耳穴压豆治疗,对照组采用任意时间耳穴压豆治疗。结果比较2组治疗效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5%,2组治疗后面肌痉挛发作症状改善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固定时间点耳穴按压治疗效果优于任意时间耳穴压豆治疗,且操作方便,简单易行。

关键词:面肌痉挛;耳穴压豆;子午流注

中图分类号:R245.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21)02-0099-03

面肌痉挛(HFS)是一种因面神经功能异常引起的以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的不自主抽搐为特点的疾病。多从眼轮匝肌发作开始,呈阵发性痉挛,逐渐扩散至同侧面部肌肉,痉挛范围不大于面神经支配区[1]。部分患者伴阵发性痉挛发作时,会有轻微的面部疼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该病多在中年以后起病,女性多见。该病发病率高,常因劳累过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现阶段中医治疗方法有针刺、艾灸、推拿和中药汤剂配合西药,见效缓慢,疗程长[3];西医治疗有微血管减压术、肉毒杆菌素注射等,这些治疗虽见效快但并发症较多,复发率较高[4]。为进一步探寻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和中医特色技术操作,降低面肌痉挛复发率,提高疗效,本文采用不同时间点耳穴压豆治疗面肌痉挛进行疗效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 6月—2019年12月昆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面肌痉挛8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2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1]:一侧面部肌肉自发抽搐的疾病,特点为不规则、阵发性。痉挛多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渐扩散到同侧面部其它肌肉,痉挛范围不大于面神经支配区。(2)西医诊断[5]:中年以后发病,女性多见。眼轮匝肌抽搐开始较多,逐渐扩散至面颊肌等。情绪激动、过度劳累后加重,进入睡眠状态后停止,不可自行控制。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

1.3纳入标准(1)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者。(2)年龄在40~70岁。(3)病程为1个月至1年。

1.4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异常及精神病患者。(2)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3)耳部有破溃、炎症或对胶布、酒精过敏者。

1.5脱落标准(1)患者不配合治疗,影响疗效者。(2)治疗中因不良反应停止治疗者。(3)治疗过程中自行退出者。

1.6治疗方法

1.6.1常规针刺[5](1)治则:息风通络,舒筋止痉。(2)取穴:太冲、合谷、攒竹、翳风、风池、风府。(3)操作:先重刺行泻法刺太冲、合谷,余穴常规针刺。

1.6.2观察组在常规针刺基础上进行固定时间耳穴压豆治疗,取单耳主穴:肝、脾、面颊,配穴:神门,皮质下,有眼角抽动配眼,口角抽动配口[6]。根据经络气血运行选择按压时间,早上辰时(7:00-9:00),入胃经,下午申时(15:00-17:00),入膀胱经,指导患者在这两个时间段内进行耳穴按压。按压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刺激穴位产生酸胀感,每天按压3次,每次2 min。两耳交替进行,3 d更换1次,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同时指导患者按压时勿用力揉搓,以免皮肤破溃,注意防止胶布潮湿或污染,一旦发现耳穴有脱落或潮湿的情况立即告知,为患者进行更换[7]。

1.6.3对照组在常规针刺基础上进行任意时间耳穴压豆治疗,取穴同观察组,为患者进行耳穴压豆后指导患者自行选择按压时间(避开早上7:00-9:00,下午15:00-17:00)。按压刺激穴位产生酸胀感,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天按压3次,每次2 min。耳穴压豆更换时间,疗程及护理要点同观察组。

1.7观察指标[8]按Cohen的痉挛强度分级判定,0级:无痉挛;1级:外部刺激引起眨眼增多或面肌轻微颤动;2级:轻度痉挛,眼睑、面肌自发轻微颤动,无功能障碍;3级:中度痉挛,有轻微功能障碍;4级: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严重功能障碍。

1.8疗效标准[9]显效:治疗后症状有改善,面部或眼睑不再抽动,或1、2级治疗维持疗效达3个月以上;有效:治疗后抽动次数减少,或3级患者抽搐得以缓解,没有引起面容的改变;无效:各种治疗对各级患者都不能预防发作,症状体征不变。

1.9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为统计分析工具,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治疗后痉挛分级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的面肌痉挛强度分级情况,结果显示治疗后痉挛强度分级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2组临床疗效比较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差异显著(P<0.05),见表3。

3讨论

面肌痉挛是一种因面神经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特征为阵发性、不规则的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属中医学“痉证”“筋急”“风证”等范畴,传统中医学认为是由于身体虚弱,经脉失养引起阴虚血少而致。多见于中年以后女性,常由劳累过度、年老体虚导致气血虚弱、虚风内阻或情志紊乱、肝气郁结,从而引动肝风。定位在面部,养精于肝、脾、肾、胃等脏腑,病性或虚或实[10]。本病是因肝风内动,风寒上扰,气血运行不畅,脾胃虚弱,面部筋肉失于约束而发,治宜熄风止痉,养血通络为主,辅以镇静安神[11]。《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12]。”中医学认为人的五脏六腑可以在耳朵上找到对应穴位,按照相关疾病选取耳穴进行耳穴压豆治疗,可以达到治疗疾病,调畅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13]。本文所选取的耳穴肝主疏泄,调情志;脾主运化水谷,以养肌肉,面肌及眼肌皆为脾所主;面颊能驱风通络,神门宁心安神;皮质下有镇痛解痉的作用[14]。当耳穴受到刺激后,一些患者会感到沿着经络循行的路线耳穴出现酸、麻,涨,痛等感觉,这便是耳穴经络反应。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均经过面部,将人体气血运行对应结合一天十二时辰,胃经属辰时(7:00-9:00),膀胱经属申时(15:00-17:00),选择面部运行经络气血流注最盛的时刻按压此经在耳穴上相应部位,以便更好的发挥治疗作用[15],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反映了耳穴与经络、机体整体的关系。通过研究,固定时间点耳穴压豆联合针刺治疗效果优于任意时间耳穴联合针刺治疗,能有效缓解面肌痉挛的症状,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从而减轻对人们生活、工作的影响,且该操作简单易行,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1]高树中,杨骏.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國中医药出版社,2012:52.

[2]Wu Y,Davidson A L,PanT,et al.Asian over-representation among patients with hemifacial spasm compared to patients with cranial-cervical dystonia[J].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2010,298(1):61-63.

[3]程亚鹏,李涛.面肌痉挛病因学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7):2128-2131.

[4]蔡碧清,潘珠娣,曹康,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面肌痉挛的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1(4):79-81.

[5]王维治.神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8.

[6]黄峥.针刺配合耳压治疗面肌痉挛36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3):76.

[7]王丽萍,谌婷婷.子午流注法耳穴贴压表在泌尿系结石疼痛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1):129-131.

[8]Cohen DA,Savino PJ,Stern MB,et al.Botulinum injection therapy for blepharospasm:a review and report of 75 patients[J].Clin Neuropharmacol,1986,9(5):415-429.

[9]杨万章,张敏,吴芳,等.面肌痉挛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41.

[10]于学平,王泽宇,邹伟.调神止痉结合面部巨刺法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9,38(7):723-726.

[11]陈俊,花红兵.针灸结合耳穴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24):117-118.

[12]徐吉利.《内经》耳与五脏关系的理论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

[13]王树影.子午流注学说指导下耳穴压豆在糖尿病失眠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

[14]曹阳,张淼,王文君.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9):44-45.

[15]代培方,穆欣,任蓁.子午流注理论在中医护理技术中的应用进展[J].北京中医药,2019,38(10):992-994.

(收稿日期:2020-01-01)

猜你喜欢

耳穴压豆
耳穴压豆辅助治疗非器质性频发室性早搏40例
祛瘀生新针法结合耳穴压豆疗法对中风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预防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便秘的临床观察
中药外洗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婴儿湿疹的临床观察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哮喘稳定期45例
止喘汤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53例疗效观察
萎胃颗粒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症候分型耳穴压豆辅助治疗特发性突聋的临床观察
耳穴压豆治疗不同证型高血压患者失眠的疗效研究
耳穴压豆联合灯盏花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