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四川省立科学馆的科学教育活动

2021-03-30张煜于鑫白欣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1年1期
关键词:民国时期

张煜 于鑫 白欣

摘 要 四川省立科学馆作为民国时期的公共文化设施,推动了当地科学教育的发展。以该馆的筹建过程、组织结构、活动实施等为主要脉络,讨论了其在偏远地区普及民众科学知识和辅助学校科学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并提出对当今科学教育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四川省立科学馆 科学教育活动

0 引言

民国时期,科学馆作为国民政府实施民众教育的重要载体,对提升民众科学素养起到了较大作用。但是,在抗战背景下,科学馆处境艰难,面临着设备稀缺、经费不足等诸多困难[1]。由于四川省地理位置偏远,教育资源匮乏,民众普遍知识水平低下,导致科学教育相对落后,科学传播速度较慢。四川省立科学馆作为当时专门进行民众科学教育的场所,对当地的科学教育有着较大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科学教育事业的日益重视,民国时期的科学馆迅速成为诸多学者争相研究的热点,但针对科学教育活动方式的探讨并不多见。因此,笔者通过对民国时期四川省立科学馆科学教育活动的系统梳理,希望能为现今偏远地区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1 四川省立科学馆的基本情况

1.1 筹建背景

为解决科学教育发展缓慢、学校教育经费不足、缺乏训练有素的师资等问题,1928年,郑贞文、竺可桢、秉志三人以“自然科学专家委员”身份出席第一届全国教育委员会时提出:在学校集中的地区,汇聚人力、财力,设立“各省市的科学馆”[2]。1940年,教育部制定了《推行民众科学教育实施项目》,通过编辑书籍、设计并试制玩具及教具、训练实用人才等方式,大力推进并督导全国各机构组织开展民众科学教育工作[3]。1941年2月、8月分别颁布了《省市立科学馆规程》和《省市立科学馆工作大纲》,要求各省市在1942年内至少设立一所省立科学馆,人口众多、经费充裕、地域辽阔之省份应设置数所,用以“推行通俗科学教育和辅导学校科学教育”[3]。

1941年6月,教育部稿训令四川省教育厅:“速报已设立或拟设立科学馆地址及数量”,以督促省立科学馆的建立。1942年5月,四川省立科学馆建设完毕,于同年6月正式开馆。[4]

1.2 馆舍概述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属平原腹地,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农业发达、人口众多,有利于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故四川省立科学馆将馆址选定于此。由于抗战期间四川省“社教设施甚为贫乏”[5],只得借用北城公园内的成都县立民众教育馆加以修缮[6],成立伊始便因经费拮据,各种教育活动难以开展。

其后,四川省立科学馆向政府筹得补助以引进各种先进设备和资料。由表1可见,电教器材及图书采购所占比重较大,这是因为在民国时期,影视和书籍能够较为生动而直观地传播科学知识和文化。为了进一步丰富展项,该馆还补充了物理和化学仪器、生物标本及模型。同时,由于原民众教育馆遗留下来的科学仪器和无线电设备存在损坏,另有一部分资金用于维修事宜。

如图1所示,四川省立科学馆设有馆长室、业务部门办公室等办公场所便于馆内职员处理各项常规任务,还建有图书室、展览室、植物园和照相馆用于场馆的基本运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体现当地特色的茶馆和茶埧(茶园)。

1.3 组织结构

(1)组织框架

如图2所示,四川省立科学馆设有五个部门[7-8]。其中,总务组:主要负责收发、登记、分类、归档文件,保管印信,编制表册等,掌理馆内各项日常办公事务。会计室则负责管理相关财务事宜。展览组:主要负责征集或选购有关科学史实的图书、档案、机件仪器、标本、模型、器材及科学教育用品,设置理化生实验室辅助中小学科学实验,办理展览事项。推广组:主要负责调查区内科学教育的实施情形,设法改进迷信思想和习惯,采用科学宣传、科学座谈会、科学化运动促进会等方式进行科学教育推广。制造组:前身是四川省科学仪器制造所,主要负责设计制造物理仪器、化学药品、生物标本模型和儿童玩具、运动器具等[9]。

(2)人员构成

四川省立科学馆的职员聘用严格按照《省立科学馆规程》的标准选拔。郭有守在就职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期间,对电化教育予以高度重视,在四川省立科学馆的选拔人才方面有着独到见解。例如:馆长段天煜、推广组代理主任杜长春和展览组代理主任戴坤仪均毕业于我国早期“科教电影”与“电教软件”的编制与推广基地——金陵大学*,除馆长和各组组长的高学历要求之外,对助理干事及其他职位也非常看重研究能力和实践经验,意在符合科普工作人员所需的综合素质。同时,对每位职员都有相应的工作布置和责任分配,体现了队伍建设的民主性、严谨性。这些都为该馆日后开展各项科学教育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四川省立科學馆的科学教育活动

民国时期是注重科学教育的重要开端[11]。科学馆的主要任务有四项,即普及民众科学知识、辅助学校科学教育、解答社会上关于科学的疑问、致力于自然科学的研究[12]。四川省立科学馆在科学普及、辅助教育和仪器生产方面较为突出。

2.1 普及民众科学知识

科学馆以创办科学刊物、演讲和展示科学知识、放映科学电影、制作科学仪器及模型等方式,通过现场参观和动手参与等相关活动,培养民众对科学的兴趣,增长民众的科学知识,进而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

(1)创办科学刊物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科学大众化”口号的鼓舞下,对大众进行科学普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当时,书籍、期刊、报纸等纸质媒介由于价格低廉、传播范围广等原因是科学馆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工具。以四川省立科学馆为例,教育部补助预算分配中编著科学刊物的费用占25%,在支出预算中刊物印刷、稿费发放则占科学化运动总预算的56%[4]。

四川省立科学馆于1945年6月、1946年6月、1946年9月分别创办《科学通讯》《现代科学》《科学月刊》三种期刊。这些期刊发表或转载科学论著、书刊评介等,旨在介绍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消息、辅导科学学习、供给科学资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教育现状,另一方面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向民众阐释普泛的科学知识及当代的科学理论,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演讲和展示科学知识

科学讲演和展览是科学馆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四川省立科学馆购置了有关卫生、天文、人类进化、动植物等的挂图,为讲演和展览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1942年,该馆以节庆为契机组织国防科学教育活动,包括陈列展示、广播宣传、丛书出版、模型和玩具制造等[4]。此外,该馆还曾举办“普及一般科学知识”“庆祝‘六一儿童节”等展览,受众较广,平均每天参观人数达4 700人次。由此可见,科学讲演和展览具有形式多样的特点,在演讲和展示的同时也会分发科学读物、利用广播增强推广效果,使得民众在活动和体验中获得科学知识。

(3)放映科学电影

1944年,教育部资助四川省立科学馆电教器材及设备费5万元,同年四川省教育厅划拨电教器材一套,积极推行科学教育。其后,四川省立科学馆面向学生、工人、农民、商贩等群体,放映科学电影,平均每场观众达1 500人次。当时科学教育影片的类型包括地理风光片、国防知识片、自然科学片、工业常识片、农事片、健康教育片和各种纪实影片[13]。由此可见,民国时期虽物资匮乏,但政府对于科学普及工作的扶持力度较大。

2.2 辅助学校科学教育

民国时期学校的科学教育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塑造,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领悟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14]。受西学东渐思想的影响,教育部门开始重视实验课程,将理科学科的教学时间延长。然而除极个别条件优越的学校外,普遍实验设备简陋,也没有专用的实验场所,学生很难亲自动手操作,同时由于缺少专业师资,使得实验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科学馆的建立解决了各地中小学实验器材稀缺且管理困难的问题,辅助了学校的科学教育,对改善实验教学有推动作用[15]。以四川省立科学馆为例,该馆的物理仪器涵盖力学、热学、电磁学、声学、光学等;化学仪器包括天平、烧杯、试管、矿石等;生物标本和模型包括动植物标本、显微镜、培养皿等。此外,还分派馆员定期至学校开展巡回实验演示,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3 启示与反思

不同时期科学馆的使命也不同,在今天科学馆作为科普场所,承担着全民终生教育的职责,而民国时期四川省立科学馆的科学教育活动研究对当下偏远地区的场馆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3.1 设计丰富多彩的科学教育活动

四川省立科学馆是民国时期众多科学馆中的一个,其历经艰苦摸索,在普及科学知识、辅助学校科学教育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我们应当继承四川省立科学馆的活动形式,创新活动内容,利用新媒体进行科普宣传,举办趣味性高的展览,组织专业性强的讲演等。例如:四川科技馆自2006年建成开放以来,为了扩大受众范围,组建流动科技馆,积极推进巡展工作,突破地理位置的空间限制和展品滞后的时间限制,深受社区、乡镇的喜爱,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16]。

3.2 加强场馆与学校的合作

要懂科学,必先懂科学的构造;要懂科学的构造,必先懂科学的方法。民国时期设立科学馆的目的之一正是为学生提供实验场地和机会,增加他们对科学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四川省立科学馆便建造在学校和民众二者的基础之上,在物资贫乏的年代,承担了部分的学校科学教育工作。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在“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部分明确提出“大力开展校内外结合的科技教育活动”[17]。由于目前各地中小学的教学软件和硬件水平参差不齐,并且科学设备不够完善,因此要在教育资源不足的偏远地区促进学校与科学场馆之间的合作,形成校内和校外、正规和非正规相结合的科技教育体系。

3.3 构建“科学教育共同体”

“科学教育共同体”,即借助社会资源,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辅助的教育合作模式。科普工作不单是机械地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还要让公众从科学知识中理解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文化[18]。这就需要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参与,调动多方力量齐抓共管,将科学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笔者建议,不妨以科普场馆的亲子体验活动为切入点,搭建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平台,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从而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朱煜.抗战大后方的民众教育馆——以四川省和重庆市为中心的研究[J].近代史研究,2017(4):105-117.

[2]中华民国大学院.全国教育会议报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536.

[3]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1129-1130.

[4]四川省立科学馆[A].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5]刘永成,王禄明.民国年间的甘肃科学教育馆[J].档案,2009(6):34-36.

[6]梁骧.本馆改组经过及今后所负使命[J].科学月刊,1946(1):16-17.

[7]包楷文.四川省科学馆史略[M]//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32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157-164.

[8]梁骧.对《四川省科学馆史略》一文的更正[M]//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39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210-211.

[9]川西科学馆一九五○年工作总结[A].成都:四川省档案馆.

[10]李金萍,辛显铭.教育电影化的先驱——金陵大学电教“软件”编制与推广事业纪实[J].电化教育研究,2007(4):88-96.

[11]高玉娇.民国时期民众科学教育探析[D].兰州:兰州大学,2014.

[12]蒋致远.中华民国教育年鉴[M].台北:宗青图书出版公司,1991.

[13]陈洪杰.中国近代科普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4]张凯,张晓丽.民国时期中学科学教育政策及其启示[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18-121.

[15]王伦信.民国时期的公共科学馆与中学理科实验教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89-94,160.

[16]四川省科學技术协会.积极探索科技馆科普新模式[J].科协论坛,2011(11):13-14.

[17]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6.

[18]刘永谋,陈翔宇.从民国科学文化看当前科学文化建设——以中国科学社科学本土化探索为例[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8-14.

猜你喜欢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述评
浅谈民国时期中国画发展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出版域外翻译文学之探析
民国时期二胡音乐研究
从民国社会环境看文官考试制度的产生
民国时期新蔡的圩寨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民国时期媒体问题应急管理的特点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
近代中英直接涉及西藏事务高级官员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