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写作中的第一手资料
2021-03-30管飞
管飞
《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刘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1月
《火种》作为一本优秀的党史著作,非常注重第一手史料的运用,也就是追求档案和文献的原始版本。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公开出版的档案和文献,有些内容是与其最初发表时有些差异的,而恰恰就是这些细微的差别往往能透露出重要的历史信息,因此,在历史研究中,追求史料的原始版本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也是《火种》的一个亮点。例如,在写井冈山斗争这一段历史时,作者引用的是日本学者竹内实编辑的《毛泽东集》收录的原始版本文献,甚至还曾经专门探访过毛泽东撰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赖坊村协成书店,在偏僻小乡村思考中国革命道路的大问题,对毛泽东的雄才大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都是书斋写作不能达到的。《火种》也吸收了学界最新研究成果,比如,北京市档案馆2018年出版的五四时期档案等。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整理出版的建党先驱的文章、日记,以及共产国际档案和租界档案,都为作者研究建党过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仅以全书所附参考资料为例,举凡重要人物的文集、传记年谱、回忆录口述史等,近200种之多,基本涵盖了这一领域的代表性著作,从而使得全书有着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读物的底蕴。
图文并茂的图文书
刘英
《太和殿》,周乾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1月
《太和殿》是一本通过分析古建筑构造来解读古代建筑科技、文化的图文书。随着图片资源的丰富,读图习惯的养成,“图文并茂”成为常见的图书评价用语。从图文关系来评判一本书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图文并茂”,值得深入探讨。如图片对信息的传递是否准确、充分?图片对知识的表达是否比文字更有优势?例如本书在呈现古建筑的外观与内部结构时,用彩色的实物照片和线描的结构图对比,甚至绘制三维模型图。在突出强调一些构件的特征时,则在线图上把要展示的部分用彩图呈现,就把嵌入整体中的局部做了充分表现。而且,本书在“有图为证”的基础上,还充分发挥了“以图说理”知识可视化优势。对于一些用文字解释起来颇费笔墨的复杂建筑结构,充分利用图片的直观性,让读者一目了然,图片与文字恰到好处的结合也提高了知识传播的效率。
抒写诗意无穷的生活
刘英
《北方有棵树:追随大自然的四季》,欧阳婷著,商务印书馆,2021年1月
博物的生活方式之所以是诗意的,不是因为那种对月伤神、对花流泪式的矫情与做作,而是真诚地面对自然,在身边的生活空间里主动发现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以理性的认知去欣赏生命力所呈现出来的美。《北方有棵树:追随大自然的四季》就是從观察身边的风景开始,到小区绿地、郊野、植物园去观察,去认识一株植物或者一只小鸟,从陌生到眼熟,再到一年四季的关注与陪伴。我们不只是通过语言文字、通过想象去感知世界,更要亲自去看、去实践、去感受。面对各种生物的生命周期演化,以及其他自然规律,领悟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境界。就像普里什文在《大自然的日历》中所说:“我爱那棵树,它和我情同骨肉。”人类就是通过这样的接触与联结而理解大自然,并因此而理解自身。在日常活动可以抵达的知识领域,发掘出了生活的诗意。读完此书,再去鸟语花香中看风吹草动,生活不仅是“美”的,更是“活”的。
反转再反转的“兵”与“城”
王天孜
《考古有意思:秦始皇的兵与城》,许卫红著,中信出版社,2020年11月
谈及中国历史,秦始皇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人物。他横扫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护社稷。在普通人心中,他的确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皇帝。今天,我们能够了解秦始皇的唯一凭证,就是兵马俑和古咸阳城遗址了。作为一名考古“大咖”,本书作者带领读者走近秦始皇的“地下军队”和“不动产”,从细枝末节的线索出发,运用逻辑力和想象力,将散碎的片段补缀成尽可能完整的图景,还原历史的真相。在作者的笔下,我们逐渐了解到:原来,兵马俑最初出土的时候色彩鲜艳,而且兵马俑并非始皇帝的最爱;现代人人都揣手机,秦代男子却普遍佩剑;阿房宫是个半拉子工程,根本没有建成;咸阳城居然是座移民城,秦始皇陵中可能有“洋劳工”。在作者的笔下,考古不再是黄沙大漠,而是变得有趣又“烧脑”,往往在脑洞大开的一刻,事情就有了转机,秦人的生活场景、秦人崛起的秘密、秦人创造的灿烂文化,在作者笔下一一露出真容。跟随这位考古界的“福尔摩斯”,读者获得了赴约两千年前的特权,真正地上演了一出“寻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