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保护创作
——以敦煌IP 数字化成果为例

2021-03-30李沅贞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洞窟壁画敦煌

李沅贞

(南京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210000)

一、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①前者以历史文物、石碑石刻、建筑、艺术品、图书资料、文献等方式存在于我们生活环境中,后者以表演、民俗、节庆、实物(手工艺品)等形式进行传承。文化遗产具备历史人文、艺术文化等研究价值:在历史进程中见证了地方文明发展,蕴含前人及后辈不断传承的智慧结晶。

历史文物等物质遗产不可再生,在时间长河里不可避免的遭受各种“侵蚀”。物理维护有效却只是延缓这一进程,不断“损伤”的文化遗产变得愈发珍贵。让历史文化遗产“永生”是文化传承人们的追求,文化遗产数字化成为必由之路。

二、文化遗产数字化

20 世纪计算机诞生催生数字思维的生活方式,“数字地球”概念表明人与地球可持续发展及日常生活娱乐新的需求。面对机遇与挑战,“数字+”在政治、企业、学术等方面迅速崛起。文化遗产作为世界文明发展重要见证,其自身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对其保护至关重要。

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一方面将对历史文物保护工作建造科学、系统的数据信息,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指导,延缓文物消亡。另一方面将文物信息进行采集,保存,重构及展示。②

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多学科交叉的过程,科学技术层面:将信息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即:将多量复杂的信息转化为计算机可检索识别数字、数据信息,并相应处理达到信息存储、传播、共享等目的。“突破资源获取时空语言限制,提高学术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学者进行学科文化交流研究。文化传播层面:引领多元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以文化理念影响人们生活观念),艺术文化与生活理念互通互融。

从20 世纪70 年代起,国外便开始对文化遗产数字化进行研究,采取图像信息录入等方式记录文化遗产。联合国为推动世界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中,启动“世界记忆项目”。20 世纪90 年代依托3D、虚拟现实技术进入三维时代。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多方面成果。综合在CNKI 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海研等网络数据平台,关键词检索的相关研究项目报告分析,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取得成果:高频热点体现在对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体验。相应成果:基于图像扫描技术下全景漫游、三维重构交互体验、计算机动画展演等方面。

三、实例分析——“数字敦煌”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璀璨的明珠,自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 年)到元代,历经千年营造,世界仅存:集各时期建筑、壁画、彩塑艺术为一体,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艺术宝库。③莫高窟地理位置所处戈壁沙漠,常年遭受自然环境风沙侵蚀,石窟内壁画彩塑出现褪色、受损脱落。此外,莫高窟身为旅游圣地,人为破坏也导致出现不可逆的影响。即便图片影像技术越来越好,对比早期的图像资料,图片内容还是变得模糊——莫高窟在渐渐老去。

敦煌数字化研究从1993 年于国内外同时启动,主要目的利用计算机技术永久地、避免自然灾害、高保真地保存敦煌壁画、彩塑等珍贵资料。传统数据资源采集方式为:拍摄图像数据扫描。研究院具备石窟数字化工作的能力,高精度、色彩逼真地数字壁画采集、存储及处理。敦煌研究院艺术图像库、艺术文献数字博物馆、敦煌学信息资源库将敦煌遗书、石窟文物、图像、科研信息、研究成果、相关数据进行系统收录,创建智能资源库,构建敦煌学资源平台。此外,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交互现实等技术,构建虚拟洞窟。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满足人们游览、欣赏等需求,缓解石窟、壁画保护压力。

四、数字敦煌的成果

“敦煌数字展示中心”作为敦煌展示的重要载体,是数字敦煌的重要项目。在数字展示中心建成以前,游客们在洞窟中听讲解员介绍壁画、彩塑知识。这种传统旅游方式的弊端有,一方面,大批游客在洞窟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及湿气,对洞内壁画彩塑造成氧化剥落影响;另一方面,游览时间短,游客对石窟壁画等难有细致的认识。

而敦煌数字展示中心的建成,则解决了这些问题。主题影片《千年莫高》和石窟艺术球幕电影《梦幻佛宫》中有莫高窟具有特色的洞窟画面,放大的局部细节弥补了洞内“走马观花”的不足,伴随细致讲解更加深游客对敦煌壁画等的印象。对于莫高窟而言,也大大减轻了“游客压力”,延缓洞窟内文物损伤程度。

图1 敦煌数字展示中心

图2 数字敦煌网

敦煌数字化成果展示分二维、二维半、三维及多媒体重构形式。如在敦煌壁画数字博物馆可以欣赏到由十亿级像素的数字相机拍摄下来高清精美的壁画图片;将高清图打印出来按比例还原洞窟;三维技术将洞窟壁画动起来;虚拟现实技术下洞窟漫游;基于修复技术下的壁画修复等。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敦煌石窟被“搬”出来、“动”了起来,赋予了生命力。作为观者还可以通过、网络端口、手机小程序等形式,具体的细致的欣赏洞窟构造、壁画内容和彩塑。

“数字敦煌网”是敦煌文化数字化网络展示平台。它将已经获得和将要获得的图像、视频、三维等多种数据和文献数据汇集起来,构建一个多元化与智能化相结合的石窟文物数字化资源库、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面向全球共享,并建立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和数字资源科学的保障体系。④在其30 个洞窟检索中,通过遗址名称、洞窟形制、时代等关键信息检索,搜索自己感兴趣的洞窟。

以254 窟为例,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洞窟的基本信息、高清图像和文字介绍(彩塑、壁画故事)以及数字洞窟创建时间。还可以通过全景漫游的方式720 度全面的欣赏洞窟内部。基于高清摄影:墙壁上较小的人物纹样也可以看的清清楚楚。

除却基于全景摄影计算机处理的全景漫游,敦煌石窟环境三维建模的虚拟现实技术更加逼真。虚拟159 石窟:用户置身于“石窟”中,沉浸式欣赏经壁画复原技术后更加精美的壁画。这实现了将敦煌石窟“搬出来”的目标,让更多的人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欣赏到敦煌文化的魅力。

五、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社会艺术价值

如今地方文化信息库、数据资料库得到官方重视,各地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进程。传统文化+科学技术:数字故宫、数字敦煌、数字圆明园等。文化遗产数字化以多样的传播形式,将单向输出信息传播转变为双向主动型,文化信息从“推”变为读者“拉”及创造,此发展方式产生数据传播“井喷”现象。纪录片、叙事摄影的视频创作:2016 年故宫文物题材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哔哩哔哩网站上映一个月点击超70 万,截至2020 年10 月获784.2 万播放量,豆瓣评分高达9.4。独特的“文物医生”视角展示了文物修复的神奇,收获大量为匠心精神打“Call”好评。观者不仅了解了文物知识,修复技巧,文化精神更感受到历史的沉稳。

文化遗产同时具有市场价值,结合日常生活用品,提取独特元素设计的文创产品,故宫文创(粉丝690 万)、中国国家博物馆(粉丝数162 万)、苏博(粉丝37.8 万)、敦煌研究院(粉丝22.9万)搭配电商平台皆有可观销量。种类涵盖文具、衣物、餐具、家居、配饰等。这使传统文化以一种便民的形式进入寻常百姓家。

此外,文化遗产数字化在手机等移动终端大有用武之地。不仅图书阅览、书画展示,结合传统文化体验式APP 比重不断上升。敦煌IP 与腾讯合作,打造数字供养人、敦煌主题皮肤、云游敦煌等项目获大量流量,成功将敦煌文化传播给大众。“云游敦煌”小程序上线十天用户突破100 万。敦煌壁画题材的动画短片《九色鹿》、《神鹿与告密者》《太子出海寻珠记》、《谁才是乐队C位》、《仁医救鱼》、《五百强盗的罪与罚》,对壁画内容进行新的演绎,既展示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现代人对古代文化独特解读。

六、小结

文化遗产数字化是文化与科技的相辅相成,是1+1〉2 的过程。因文化遗产的历史独特性及物质遗产不可再生性,保护刻不容缓。对文化遗产的客观记录、还原其历史原貌,具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在一定程度延长其生命。科学技术多形式的数字化展示成果,以更有趣且直观的形式展示传统文化。对文化元素进行提取进行,应用于社会生活中,实现传统文化在身边,为文化遗产赋予了新的活力。作为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文化遗产数字化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学习—体验—创造的条件。

注释:

①高薇.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敦煌莫高窟为例[D].甘肃:兰州大学,2014.

②王少华,李健飞,辛后林,等.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D].文化创新蓝皮书 中国文化创新报告(2017),2018.

③封立.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J].甘肃教育,2013,000(014).

④数字敦煌网.[EB/OL].https://www.e-dunhuang.com/.

猜你喜欢

洞窟壁画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壁画上的数学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北朝、隋唐壁画
洞窟惊魂
洞窟惊魂
《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