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城市风景题材油画平面化溯源浅析

2021-03-30朱丽颖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平面化油画风景

朱丽颖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730000)

一、国内城市发展概述

自汉代以来,2000 余年的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就是建立在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的聚集形态。这也就形成了后来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血缘为基础的宗法社会以及儒家为思想依据的纲常伦理。中国的现代社会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的。在城市化的整个发展进程中,中国社会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革,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向。而城市的林立而起,在中国古代的画家便开始有所关注,例如: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现出一片古代城市繁荣昌盛的景象;19 世纪的广东外销油画,显露着近代城市手工劳动与工作作坊的痕迹等等。而画家视觉图像表现方法也开始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转向。

二、国内城市风景题材油画平面化溯源及发展

(一)国内城市风景油画的发端

在20 世纪前期,对国内都市风景题材专门性表现的油画凤毛麟角,其一,民国时期的社会形态总体上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少数都市繁荣。其二,从清末的“西学东渐”留学热潮留美、留欧、公派到日本的艺术家将油画艺术引入中国,进而影响到民国社会。如这一时期的画家倪贻德,其油画作品《沈阳火车站》在风格上受后印象主义影响,建筑物以简单的几何形体表现,有强烈的色彩构成元素。并且画家十分推崇立体主义的直线处理方法,无论是建筑还是街道都由无数几何立体形交错,具有一种力量美。他还发表了相关文章——《理想的风景画》重点介绍了郁特里罗的城市风景。描绘民国时期的城市油画作品还有陈抱一的《香港码头》、王济远的《上海外滩公园》等。这一时期的画家更多的是关注城市表象,较少涉猎社会、政治、文化等问题。其三,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混乱。现代都市形态与艺术文化存在脱节,不合规范的状况,不构成发展条件。所以这一时期可视为城市风景题材的发端期。

20 世纪80 年代出现的“无名画会”“星星画会”兴起,展开了对自由和自我表现的艺术主张,吴冠中还在其中提出“形式美”问题,突破了传统艺术有关艺术形式、语言、材料之间的隔层,将三者统一起来。它打破了人们固有的观念与传统、样式与题材等方面的框架,使我们对“艺术”有了更有深度、广度的理解。这也为中国美术走进一个多元化的新境界做了观念与形式的准备。直到20 世纪90 年代以后,都市化步伐加快,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深化发展,城市风景油画才迎来形成与发展的新时期。此后经历了“85”新潮、“89 现代艺术大观”2000 年上海双年展,背景798 艺术区的集结于发展等等,是艺术多元化发展正如火如荼的时期,这为城市风景题材油画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国内受美国60 年代的波普政治影响,90 年代中后期生于60 年代的艺术家钟飙,以一种平面化的创作方式对城市化进程进行关注。

(二)国内城市风景油画的形成

进入21 世纪,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及审美习惯发生变化,新生代画家开始将视野聚焦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对现代生活的反思,从思想、观念、风格、技法都表现出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精神面貌。代表画家如方力钧、曾梵志、王广义等人他们常选取都市大环境下的人和事来描绘,显示出一种无聊、戏谑、嘲讽的意味。油画形式上趋于观念化。90 年代中后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艺术的形式以及内容上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大众更希望艺术不仅限于模仿现实生活,而是挖掘社会发展深层次的含义,这一时期的“艳俗艺术”开始得到发展,90 年代末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们表现出一种“卡通化”“平面化”“虚拟化”的倾向,但在城市风景题材上还是少有表现。

21 世纪后,中国油画本土意识增强,画家们将个性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现代艺术角度出发,出现了这一时期对都市风景大量描绘的代表画家。城市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一直在不断发展,城市文化作为一种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结合,也孕育在其中。比如有在绘画手法上带有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基弗的辛辣,运用粗犷有力的绘画语言的油画家徐晓燕,其作品《2007·桥-2》、《都市边缘》,画面营造出陌生的审美距离,表现出一种纪实性;戴士和《金融街》中所表现的更为世俗化的艺术样貌,极力迎合当代社会消费文化等精神喜好。这种表达方式更倾向于对生活中感受到内在体验进行表达,是画家对当代社会生活现实的体验。同时由于受到西方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的影响,世俗性艺术更多的受到大众传媒的作用,在琳琅满目的消费文化下,物质已不能满足空洞的精神匮乏,在油画上也出现了一种无中心、多元的、世俗化的艺术样貌。当代的世俗性油画受图像化时代的影响,色彩趋向工业化时代的单一与冰冷;构图则以平面为主,造型趋于概括,形象来自于大众。但不得不说,大多数世俗性审美成为了感官娱乐和大众商业的傀儡。崔国泰、罗荃木等画家在黑灰或灰褐色调中将20 世纪末大工厂等场景再现,曾经的工业水还退出时代舞台,第三产业的兴盛与信息时代迅速崛起,将昔日沸腾的大工厂时代留在黯然的记忆中。如作品《作品3—沈阳站》,这一时期的城市发展越发多元,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产生一些现实问题,画面中便出现了既有理性色彩也有怀疑态度,既有不满的宣泄也有对曾经美好的怀旧。如画家雷波、任传文、张新权、巫俊、张原稼等画家的城市风景画作品,都发起了对当下生存环境的思考和表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城市”为主题的展览越来越多,从各大全国美展、青年美展、风景美展、主题展中,也开始不断涌现城市风景的油画作品,以2014 年的“可见之诗”——中国油画风景作品入选作品为例,表现城市风景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就有约24幅,其中出现了袁景的《城市空间之二十九》,罗坚的《都市在歌唱》等平面化倾向的作品。此后在各大风景展览中,还有杜海军、唐亮、王永昌、沈磊、王善满、段亚东等等优秀的青年画家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描绘城市景象。另外,还出现了以个展、主题展为形式的城市风景油画展览。

通过以上展览可发现,全国各地的一些艺术家开始把更多的目光转向“城市风景”这一现实主题,关注城市发展、城市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及其城市景观变化。他们中开始运用平面性的绘画语言记录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形成独具时代特色的绘画面貌。代表画家如俞晓夫、邓箭今、曾梵志、尹朝阳等画家的画面中,都可看出现代视觉图像呈现上与传统注重画面的表现方式截然不同。而形成平面化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传统自然景观比工业化的人造景观逐渐代替,人的视线范围被压缩;另一方面是由于都市人长期生活在工业化时代所累积的心理症状,科技文化所造成的图像对世界和人的包围。

(三)国内城市风景油画概念的提出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城市的不断发展也促使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古今中外有很多学者对“城市”的概念提出了不同的定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中国的考古学家则认为,城市最初出现在中国古代聚落形态史的过程中,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构成。而从地理学角度来讲:“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非农业各类产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从艺术学角度来定义城市,“城市风景油画”这一概念在中国最初并不是由油画界提出的,而是中国画上的“城市山水画”,是由科学家钱学森1992年率先提出。此说法源自他写给《美术》杂志总编的一封信“关于美术的一封信”。他曾说:“所谓城市,就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利用和自然环境利用为特点,以聚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的。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钱学森的这一“城市山水画”提法得到当时美术界的普遍响应,油画界随即有了“城市风景画”的说法,并沿用至今。

猜你喜欢

平面化油画风景
一张油画
油画《塬下》
油画
中国当代油画平面化表现形式的美学思想及意义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当代油画创作平面化追求探析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岁月长又长》(油画)
当代抗日影片中的日军形象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