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密“打虎亭汉墓”一号墓的艺术价值

2021-03-30乔国强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石刻艺术

乔国强

(郑州华亿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450000)

新密打虎亭汉墓是典型的双穴墓葬,其中一号墓也叫石刻墓。集中反映了汉代石刻绘画艺术的显著特征,代表了汉代美术作品的极高水准,在中国美术绘画史上,他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是极高的。以下就一号墓的艺术特质以及他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地位、成因以及所产生的重大意义进行详尽的分析。

一、打虎亭汉墓一号墓的艺术特质

打虎亭汉墓一号墓,墓主人是侯渊①,他贵为汉文帝时的得宠宦官,官至大常侍,而他的义子候霸②,功名赫赫、财富累累。给他营造了富丽堂皇的石刻为主的墓穴。因时代久远,木质壁板上的装饰壁画已全部化为乌有,只留下了艺术水平极高的、堪称汉画像石刻艺术巅峰的、美妙绝伦的石刻画像。因此,有人从艺术角度把一号墓称作为石刻墓。

这些石刻艺术品按照其表现对象大致可以区分为三部分:其一,是具有装饰意味的祥瑞图像;其二是反映现实的生活场景;其三是内容最多并具有最高艺术水平的出现在不同场景中的各种人物造型。

以下从这二个分类分析这些石刻造像的刻制内容、刻制方法和艺术特征。

(一)每道石门正面和背面具有装饰作用的精美浅浮雕

这些浅浮雕,一般采用在剔底平欹的基础上,画出轮廓线以后,沿轮廓线以外,刻画出云、龙、缠枝花草纹,突出其中珍禽异兽所表现的祥瑞图案,这种具有浅浮雕效果的装饰图案,用在石门之上,形成一种庄重威严、富丽堂皇的画面效果。

这些图案的主题内容,基本上都是我们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而其中空间较大的地方,画面上则巧妙地展示出了龙争虎斗等动物奔走跳跃、格斗角逐、腾挪飞翔的场景,巧妙地解决了动与静、繁与简的画面对比关系,这是汉代绘画艺术装饰效果的典型体现。同时也表明了这一艺术形式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范式。虽然各个石门的内容因其大小和位置不同而稍有区别,但总体的审美观点和绘制手法却万变不离其宗。内容以祥瑞动物为主,辅之以云、龙之重纹饰,起到庄严肃穆,祥瑞缭绕的艺术效果。偶尔也辅之以极其纤细而流畅,流动而曲折的白线细刻,更增加了画面的美感,令人叹为观止。

起到这种装饰效果而且基本上采用浅浮雕刻绘画手法的另一种重要载体,就是门楣。门楣即指门的方框之上的圆弧形顶位置。这里的门楣造像,不但避免了与门的整体效果雷同,又突出了卷顶位置的特殊性。因此,画家和雕刻家在这里采用了和门的总体效果相一致的手法和相互衔接的绘画图案。这种门楣上的图案设计,既保持了与门整体群像的呼应,又具有自身的主题内容。从刻技法上看,同样是浅浮雕,但门楣上的剔除部分看上去要比下边的门的剔刻深度即减底部分要深一些。这既是为了把门楣和门的装饰效果和技法区别开来,也是为了服务于表现的内容的需要。

综上,门一般都是以祥瑞和庄严作为主题,其布局一般都是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核心,辅之以祥云龙纹等图案而形成比较一致的画面,而门楣由于居于顶端的特殊位置,又是呈弧形的特殊形状,画家和雕刻家们就把这块特殊的位置通过独具匠心地设计、绘制和雕刻,表现出特殊的主题。这样特殊的圆弧形的门楣,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图1、图2 所示),图1 为一号墓中室的整体布局,图2 为两扇石刻门的拓印图片。与弧形门楣起着近似主题刻画效果的还有一些石门门额和石门框柱的石刻画画像,同样是美轮美奂,匠心独运,有的刻画出栩栩如生的虎熊争斗的场面,有的是变形的龙虎奔腾的纹饰。无论采用什么样的中心图案作为内容,都是根据这些门框和门柱的整体结构,辅之与其相适应的纹饰或云形纹,或菱形纹,既让人感到变化无穷,又能让人感到和谐统一的自然美。以上足以说明了这些装饰图案的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在遥远的两汉过渡期,石雕绘画艺术达到如此境界,不能不让人折服。

(二)一号墓还原生活景像的雕刻艺术

一号墓的石雕中有几个墓室的雕像,生动地雕刻着多幅还原生活景象的图景。一号墓的主人是得宠的宦官、大常侍候渊,比他更为显赫的义子候霸有足够的能力召集天下能工巧匠,甚至宫廷画家为其营造这座富丽堂皇的墓穴,以寄托父子万世富贵的人生理想。这一观点我们已经在门甬通道和门楣上的装饰艺术中,从艺术表现的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剖析。现在再粗略地浏览一下墓穴中生活场景的营造。

在这些场景中,活动的主体当然是人了。对于这些场景中的人物刻画,从社会发展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这些场景通过精湛的雕刻艺术,把画师和石匠的想象力充分展示出来,正是贵族阶层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候渊、候霸把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满意度,以及死后能让这种豪华的且绵延不断地永远享用的人生理想,让画师和工匠们以图画的形势永远地保留了下来。墓穴的生活场景诉说着那个时代的辉煌历史,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仕宦生活,并通过这些场景,再现了当时社会分工的精细、礼仪制度的完善、社会不同阶层所生活的现实状态,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形态、发展水平、社会分工、文化现状、风俗习惯以及一些加工工艺流程等,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现举“会客室”、“庖厨室”、“厩室”所展现的生活场景为例进行分析。

1.会客室

这里主要反映墓主人宴饮招待贵客的生活场景,这些珍贵的石刻正是墓主人现实生活的生动写照,也是那个时代贵为大常侍的贵族阶层的生活场景再现。这里,出现最多的是忙忙碌碌侍奉服务的侍女。进进出出的侍女,向室内运送着食品和餐饮器具。主人室内的生活用品林林总总,一应俱全。石刻画像中描绘着主人宴饮招待贵宾的画面,它向我们客观地展示了贵族家庭生活的现状和那种豪华热闹的官场气派。此间仅会客室的仆人、侍女、服务的女佣就达到了67 人。足以显示出那个时代官宦贵族之家无与伦比的派场。这一场景,一方面表现了贵族生活的奢靡之风,同时也证明了经过“文景之治”③的汉王朝的社会发展,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我们都知道,王莽④篡权而建立了新朝,而随着王莽新制的推行,对于社会发展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所以,建立在新朝基础上的东汉,还延续着“文景之治”时代的繁华。这种现象可以在这个模拟的贵族会客场景的石刻画面上,得到全面和客观的反应。

2.庖厨室

和会客室不同的是,庖厨室的石刻是一幅反映贵族家庭厨房里面的劳动场景。是与会客室相通相连,其意是在这里将加工食品后送到主人会客室的地方。那么主人不会客的时候呢?这个厨房的功能还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只向主人提供食品和食具罢了。在这里没有华贵的主人,只有忙忙碌碌的佣人。在这里没有豪华气派的情景,只有林林总总的鸡鸭鱼肉和牛羊猪肉等食品以及整齐摆放的食具,有杯盏、釜鼎、甑等酒具和灶具。可以想象到当时的庖厨室在锅碗瓢盆的交响曲中,为主人提供着美食保障。这里所有的劳动都有着精细的分工,不同岗位的佣人们,都是一个目的,为宴饮的主人或主人会客时做细致入微的准备和清洗工作。大到抬钩挂肉,小到加工鱼时抠腮刮鳞。有人烧火添柴,有人进进出出来传递劳作,一派繁忙紧张但又有条不紊的厨房劳动景象。

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庖厨室里刻画着最早的完整的制作豆腐的操作流程图(如图3 所示),看到这幅图中豆腐的加工工艺与今日手工豆腐制作工艺相近,全图分为三层,第一层人物1 人,摆放着6 个坛罐以及瓦缸盆斗,这一层像是一个仓库一样储存着制作豆腐的原料,如豆的炮制等。第二层人物4 人,在这一层种主要是为制作豆腐做准备工作,从罐中取出原料,进行必要的筛选并去除杂质,为进入下一步程序服务。最后一层人物最多,有7 人,是一个完整的豆腐制作过程,包括漂洗、浸泡、蒸煮、搅拌、磨豆、压制等。也有人看到这幅图,认为前二层是一个制酒的过程,不管怎么说,此图把豆腐制作流程展现的一清二楚,是一幅非常珍贵的图片,足以证明我国早在1800 年前的东汉之前就有了制作豆腐的工艺。

图1 打虎亭一号汉墓《中室结构》

图2 打虎亭一号汉墓石刻石门拓

图3 打虎亭一号汉墓《豆腐制作工艺流程图》

3.厩室

厩室,顾名思义,就是马圈,是马休息、吃草料的地方。厩室存在的意义,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更突出和佐证了贵族阶层生活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应该是在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中,只有士才能享有的这种特殊之待遇。试想,作为文官一号墓的所有石刻画像已经可以准确告诉我们,这名墓主人的贵族身份了。再加上我们从史料上确证的墓主人就是得宠的宦官,号称大常侍的尚书令候渊。那么,他要马厩干什么呢?其主要功能是身份的象征。他在朝中贵为尚书令,当然出行时要骑大马而招摇过市,下朝回家时,他亦然因为其身份而要骑马,耀武扬威地回到家里来,家里就必然地要有这样的一个马厩,在人间如此享受,到阴间当然还应有此殊荣。马厩里并没有多少养马的画面,这就是它与会客室和庖厨室截然不同的地方。前者是相连相接,庖厨室服务于会客室,会客室的一切准备和扫尾工作都有庖厨室来完成。而这个马厩室却是只对主人服务的功能。从这个功能上来看,马厩室和庖厨室都是为主人服务的,只不过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有所不同,马厩室只对主人的出行提供服务;而庖厨室则只对主人的宴饮和会客提供服务。通过马厩的画像石室来观察侯门深似海的贵族们的现实生活和理想追求,以及他们所希冀的往生世界的高贵与尊荣,更能做出对历史的深刻解读。需要提及的是,这里所有类型的车辆全部是没有轮子的。以此表现这里是脱离了尘世,进入了冥界的墓主人,在另一个世界享受着绝世繁华。墓主人乘轺车,遮华盖,御者执缰,送者恭手,胡人牵马坠蹬,陪伴狩猎,出入墓室,其乐融融,既表示了胡人臣服于大汉王朝的天威,又显示了墓主人作为权贵能够尽享的殊荣。

除了皇恩浩荡,享受朝廷俸禄,这些权贵还可以靠收租子来填补生活费用。例如,这座汉墓的主要建造者候霸“家累千金,不事产业”。⑤他什么正当的营生都不干,凭什么家产累积至千金这个硕大的数目?答案就是他显赫而得争宠,成为元帝时任大常侍的族父,由候渊资助他的。而候渊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不用查找其他史料,只要看候霸去世时汉武帝刘秀给予的物质上的赏赐就一目了然。“追封谥霸则乡哀侯,食邑二千六百户。子昱嗣。”⑥《后汉书》范晔⑦这简洁的几句话,就把所有的疑团给解开了。候霸死后,皇帝开出了食邑二千六百户的封赏。食邑,就是指拿走应交给朝廷的税收留给个人。也就是说,候霸可以把这二千六百户农民,应上交给朝廷的皇粮截留给自己,而且是合法的截留。

换句话说,就是这二千六百户的农民,应该把上交给朝廷的皇粮交给候霸,这也是“依法纳税”了。这就给候渊墓中我们看到的收租者那洋洋自得的神情给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了。他来收租是“依法收税。”食邑农民在用人力中车向下卸粮食,应该可以看作是食邑的图解。这样候霸得其义父候渊遗赠的富足,其子是因袭其2600 户农民所交皇粮而富有,建造豪华墓穴的资金,也应该能找到合法的来源了。

曾经在特殊时期,这个典型的历史画面被冠以《地主收租图》而被作为阶级斗争的素材收入学生教科书课本里,实际上是对历史问题的武断图解。当然,在M1 石刻图中揭示这种社会分工、生活习俗、文化现象的画面还有很多,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对研究汉代社会的历史文化意义重大。

二、一号汉墓的历史地位和成因分析

一号汉墓墓中陈列的画像石是在汉朝绘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有着坚实的经济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⑧。汉代是我国冶铁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当时在世界冶铁技术上,处于最为领先的历史阶段。桓宽⑨著《盐铁论》,虽然是“盐和铁”的官营和私营的大辩论的记录。但是也说明在西汉立国后,特别是在文景之治中,已经处于相当成熟的阶段平。铁产品作为商品,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命脉之一,汉武帝时要求盐铁官营,至汉昭帝,就铁的经营权问题引起了这场大辩论,暂且抛开这场辩论不谈,但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铁产品对于汉朝经济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那么,汉朝在坚硬的石头上刻制出美轮美奂的画像,工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经济的发展为艺术的成熟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汉画像石大行其道的社会礼俗原因,是两汉时代,均以孝道治天下,厚葬之风愈演愈烈。因此,墓穴之内成了画像石的大比拼、斗艺场。开始的画像石画面还比较简单,至新莽王朝之后,奢糜成风,竞富争贵,画像上又增加了宴饮、庖厨、狩猎等显示贵族家庭生活的奢侈场面。从客观上看,却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内容。而一号墓墓穴正是在此风盛行时的产物,所以墓中刻画内容丰富,作为彰显出贵为大常侍侯渊生活的墓穴更是不同凡响,更是在身份显贵的义子侯霸手里完成,造得富丽堂皇,空前绝后。可能会有所争议,比如,在其后的山东沂南东汉画石墓,武氏汉画石墓,这里讲的在内容上就增加了一些儒家故事和民间传统,这是可以理解的。汉代是一个重视墓葬的年代,侯渊又是个宦官,通俗地说就是个太监。其义子为其营造墓穴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⑩”的传统思想也会让侯霸忌讳这一问题,而尽量显示其富贵,而刻意避开了父慈子孝之类的话题。这里说其空前绝后,是因为以侯霸在汉武帝时所受的礼遇之优,密县(今新密市)又处于帝都附近。所以从主观和客观因素来看,侯霸都有能力找到当时最高水平的能工巧匠,绘画高手,去修造巅峰级的画像石刻,并成为汉代石刻的代表作,集中体现出了汉代墓穴的建造水平。仔细地辨别墓穴的石刻内容,可以看到画像石制作的几种规范性技法,在这个墓穴里都得到娴熟和极致的运用,足以影响甚至规范着之后出现的墓穴画像石的技艺。

在总体绘画布局上,刘安⑪在介绍《淮南子》中曾批评过此前的绘画:“寻常之外,画者谨毛而失貌”⑫,批评一些画家只注意细小的地方,而不去关照宏观的整体。而一号墓的整个画面皆能避免这些弊端,大处着眼,细处着手,突出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特别是里边的《狩猎图》,场面气势恢宏,是抓住绘画大势而弃其细的匠心独运的结果。

从艺术和技术手法上看,一号墓基本上框实和完善了画像石的基本范式。四种表现方法都有交叉运用,而没有拘泥于某一形式,平面阴线比较简单,这里重点用于门楣和通道图案的刻制。减底平面阴线刻,由于表现力丰富,虽然难度较大,在这里用的还是最多的,成为其表现艺术形象,刻划人物活动的主要手法。减地浅深雕法和减地平面阴线刻法也被交替互用,依画面表现内容而能被工匠灵活运用,交叉发挥。因此,一号墓的画像石雕刻艺术从总体上来看是空间绝后的。

为什么是从整体上看呢?比如在内容上就有缺憾,从某一局部来看,在以后的作品中也不会找不到某一局部内容和手法上的超越。在以沂南汉墓为核心的山东汉画像石墓葬群里,就减少了表明奢侈生活等方面的内容,或者从规模上减少,增加以孔孟之道为核心而由儒家学说而衍生出来的孝贤故事,减少和削弱了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祥瑞之气,增加了浓郁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伦理细节等内容。而与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相比,它的汉画像室和壁画等增加了室名。把一个戎边的乌桓⑬将军的生活完整地展示出来,但是若从规模相比,两者又有天壤之别。我们说一号墓在汉画像石创作上是颠峰之作,还有更深层次的历史规律和事物发展内部原因使然。汉画像石应该是在原始岩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经过春秋战国的鼎纹的细化,到了厚葬习俗的汉代,成为其了墓穴艺术。并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大分支。在汉朝,丧葬之风愈演愈烈,冶铁技术的成熟推波助澜,但盛极而衰,物极必反,在汉画像石的艺术发展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从昭宣时代兴起的《卜千秋画像石》,还只有比较简单的内容。随着后来厚葬之风的盛行而越来越隆重,内容更丰富,艺术更精湛,规模越来越宏大。到了新莽时期,此风愈盛。特别是汉光武帝励精图治,迎来光武中兴。这种辉煌在一号墓地下墓穴里发展到了极致程度。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可是中兴过后,汉朝衰落之像日渐严重,汉画像石也就日渐式微。到东汉末就已逐渐淡出绘画历史舞台。势所必然,非人力所能遏制。

三、结论

本文从每道石门正面和背面具有装饰作用的精美浅浮雕和还原生活的雕刻艺术,如会客室、庖厨室、马厩室等两个方面分析一号墓的石刻艺术的特质。并对其成因进行梳理,确立了打虎亭一号汉墓石刻艺术的历史地位,它是汉代石刻的巅峰之作。以现实生活为创作对象的艺术手法,能够驾驭规模宏大的生活场景,如《庖厨图》《会客室》《厩室》浑然一体的创作手法,我们可以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找到影子。在一号墓石刻艺术中,吸收了佛教中的绘画元素,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雕刻之路,对后世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力,这是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注释:

①侯渊,神武尖山人,定州刺史、大都督、渔阳郡开国公。机警有胆略。肃宗末年,六镇饥荒变乱,侯渊随杜洛周南侵。后来与妻兄念贤背叛洛周归投..朱荣。路上遇上强盗,他被抢得只剩下苫袄,..朱荣赐给他衣帽,优厚地对待他,任他为中军副都督。经常跟从征伐,屡屡立下战功。

②侯霸(?—37 年),字君房,河南郡密县(今河南新密东南)人,东汉初年官员。汉成帝时任太子舍人。王莽时任随县县宰,后因剿匪有功,升任执法刺奸。后又升任淮平郡太守。光武帝时任尚书令,后任大司徒,深得光武帝的信赖器重,对东汉初年的政权建设多有建树。建武十三年(37 年),侯霸因病去世。

③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④王莽(前45 年-23 年10 月6 日),字巨君,魏郡元城县(今河北省大名县)人。新朝开国皇帝(9 年1 月10 日—23 年10 月6 日)、政治改革家,新显王王曼第二子。

⑤出自《后汉书·侯霸列传》.

⑥出自《后汉书·侯霸列传》.

⑦范晔(398 年~445 年),字蔚宗,顺阳郡顺阳县(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人。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东晋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

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说: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语出《论语·卫灵公》: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⑨桓宽(生卒年不详),字次公,汉代汝南郡(今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治《公羊春秋》。宣帝时举为郎,后官至庐江太守丞。其知识广博,善为文。著有《盐铁论》六十篇。

⑩“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说的,记述在《孟子离娄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⑪ 刘安(前179 年-前122 年),沛郡丰县(今江苏徐州丰县)人,生于淮南国寿春县(今安徽淮南寿县)。西汉文学家、思想家,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

⑫ 出自《淮南子·说林训》.

⑬ 乌桓,亦作乌丸,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乌桓族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其族属和语言系属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诸说,未有定论。

猜你喜欢

石刻艺术
西狭颂摩崖石刻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嘉那嘛呢石刻工艺演变调查
纸的艺术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泸县宋墓石刻中的多彩生活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