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书入画”在写意花鸟画中的意义
——以毕业设计《墨》为例
2021-03-30唐蜜
唐 蜜
(成都大学,四川 成都610000)
写意花鸟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书入画”艺术概念的提出影响着写意花鸟画的创作。到当代社会写意花鸟画也一直没有离开中国书法对它的影响,书画同源,以书入画等艺术概念深刻而且具有广泛意义价值。
一、“以书入画”的基本内涵
(一)“以书入画”的思想表达及表现手法
在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历程中,先秦,河图洛书是最早可以证明“书画同源”的依据,到了魏晋,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骨法用笔”,并以疏体密体二者的不同特点,引出了“书画同源”的艺术概念,也初步构建了“以书入画”的艺术概念。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书画同体而未分。”是最为完整的解释“书画同源”说的著作。
在文人画兴盛发展的元代,赵孟頫是元代著名书画家,他认为中国的书法与绘画无论是在用笔上还是用墨上都有多多少少的联系。正如他的绘画作品《秀石疏林图卷》中所提“写竹还需入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阐述了“以书入画”在绘画中的重要性。“以书入画”就是将书法中的用笔用力的特点结合到绘画中去,使得绘画作品的画面中具有书法的提按顿挫、节奏韵律,以此来抒发画家的主观情感。所以,在古代,一位优秀的画家同样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正如以黄公望为代表的元四家、以八大山人为代表的清四僧等,他们的绘画作品和书法作品中都很好的体现了“以书入画”的痕迹。
(二)“以书入画”在写意花鸟画中的价值体现
线条不论在书法还是绘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沉稳而又有变化的线条中寻找“以书入画”的笔墨痕迹。“以书入画”这个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它既要求画家具备扎实的绘画基础,还需要画家具备一些书法涵养,这样一来,绘画作品中的一个点或者是一条线都会充满生命力,都会拥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所以“以书入画”就成为中国传统写意画的审美标准之一。
二、“以书入画”在写意花鸟画创作中的运用
(一)写意花鸟画中“以书入画”的发展历程
上文所述,魏晋时就已提出“以书入画”的基本概念了,到唐朝,绘画特点使情感的抒发与“以书入画”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宋代,文人画的思潮开始萌芽发展。此后,元明清时期,中国写意花鸟画的笔墨关系逐渐加强变化,加深了这个时代写意花鸟画的创新。笔者在创作前期临摹了较多明清时期的文人画家,有八大山人、陈淳、吴昌硕等一批文人画家,以八大为列:他善书法、能诗文,他将自己的审美特征与“以书入画”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所以从八大山人的写意花鸟画作品《墨荷》中笔者可以清晰的看出他用笔用墨都渗透着深厚的书法用笔特色,他画的荷花形象虽然非常简单,荷叶的脉络也简单明了,但是可以看出他都是一笔一笔的写上去的,荷杆非常有力度,挺拔而又变化自如。
(二)写意花鸟画中笔墨与线条的相互关系
中国写意花鸟画创作十分的讲究笔墨关系的处理,所谓笔墨指的就是绘画创作时运用毛笔的方法和技法以及画面中墨色的对比和分布的关系。多数优秀的画家都从书法中吸取营养来使绘画作品中的线条更加强劲而具有力量感。如明代的写意花鸟画家陈淳,以他的写意花鸟画作品《着色花卉图轴》为例,如图1 所示,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的是“绘画与书法相互交融”的痕迹,花卉的枝条穿插关系处理明确,笔墨与线条的节奏感生动的体现出他的书法特征。笔者在创作过程中是采用淡墨呈现为整个画面的主色调,在淡墨层次上一遍一遍的重复叠加颜色,再加上笔者用洗碟精水喷在画面中,是洗碟精水与淡墨相碰撞自然晕染开,就会出现很多变化,使作品《墨》中画面更丰富。
图1 陈淳《着色花卉图轴》
三、“以书入画”在毕业设计《墨》中的体现及意义
(一)毕业设计《墨》的构思之意
笔者创作前期以荷花为创作题材是因为荷花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创作题材确定后,笔者就开始不断观察和熟悉荷花的生长特点和生活习性,在创作初期,笔者通过临摹古代优秀画作,加强对笔墨关系的学习,在临摹过程中不断思考画面中的笔墨关系和构图安排。前期以著名画家张大千为临摹重点,临摹过程中逐渐对笔墨关系的处理和对荷花的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如临摹作品。
在创作后期,笔者以现代女画家周思聪为主要临摹范本,周思聪是笔者最喜欢的一位女画家,荷花是她对自己生命延续的表达对象,她在长期的创作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来作画,用矾水来做纸,加矾胶水、墨、丙烯、等综合材料一起混合使用,创造了如梦如幻且淡雅的绘画风格。笔者也运用盐、牛奶、洗衣粉、矾胶等一些综合材料对荷叶的肌理效果尝试做了一些实验,这些临摹和实验让笔者对于如何创作自己笔下的荷花有了一定的思考和实践。临摹阶段完了过后,笔者就在校园的荷塘里进行写生创作,虽然当时不是荷花绽放的六月,而是残花败荷的四月,但是当笔者面对一片一片的枯荷时,更引发出想要创作荷花的强烈欲望,走进自然走进荷塘才能有心领神会之感。
(二)毕业设计《墨》中书法线条的体现
通过前期大量临摹绘画作品和写生创作后,笔者通过作品《墨》中线条的质量来体现整个画面中的节奏感和力度,在作品《墨》中线条不仅用于描绘轮廓,塑造形状,更多的主要表现在荷梗,筋脉,荷花的描绘和落款上。其中荷梗数量较多,穿插关系,疏密关系,都特别的重要,笔者注重以线条的质感和力度来表达荷花亭亭玉立的形象,描绘荷梗的线条有长短、粗细变化,营造出一种刚中带柔,柔中有刚的淡雅之境,纯洁干净的线条变的耐人寻味。笔者描绘荷花的线条则若隐若现,断断续续而又有联系,体现出荷花的芳香,沁人心脾。笔者作品中的线条不仅仅是表面的单纯的线条,更是笔者内心主观情感的表现。画面中用线气脉贯通,流动的线条使笔者体会到一种音乐和舞蹈的韵律感。正如笔者作品《墨》中画面与书法线条的结合恰到好处,意犹未尽。
(三)毕业设计《墨》的情感表达及意义
创作前期,笔者带着内心的期待和好奇开始进行笔墨的初次尝试,在动笔画每一幅作品前,笔者都期待能画由心生,画出自己心中想要的笔墨关系和荷花的韵味,但很多时候都很迷茫,不知所措,无从下笔的状态,因为笔者时常纠结荷花的生长结构与姿态,而忘记笔墨关系,做不到两者兼具也做不到得心应手,所以创作前期的日子都是比较烦躁的,白天在画室画画创作,夜晚在梦里也在思考构图小稿,感觉压力很大。经过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笔者从实验性笔墨回归到了具象笔墨,具体到荷花的生长状态和姿态去进行创作。
笔者在用笔方面用中锋较多,因为中锋最能体现出线条的力度,笔软则弱,笔者画荷花用的是枣核描法,清新淡雅。荷叶则用了喷壶将洗碟精水喷在荷叶筋脉之处,会出现很多自然的肌理效果。最后,在一遍一遍的尝试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方法,怀着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去探索去发现和体会绘画的趣味性。最终奠定了画面的整体基调完成了毕业设计。历时十二周的毕业设计课程,有辛酸有无助和迷茫,也有喜悦有兴奋和自豪。在创作过程中,笔者一直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收获了很多关于写意花鸟画的学科知识也收获到了绘画技法,对笔者以后的学习生涯奠定了创作基础,加深了对创作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意识到自己专业知识、理论知识的薄弱与不足之处,日后将努力练习,多看多读多画,以此来提高对写意花鸟画的理解和认识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元代在用笔用墨上最大的创举是“以书入画”,到了明清时期“以书入画”的艺术概念对文人画家的创作影响更加深刻。笔者认为强调书法用笔在绘画中的意义是非常有价值的,书法又可以说是单纯线条的艺术,书法的线条性往往作为一种绘画语言来形成中国写意画特有的意境和美感。眼于现当代来谈,书法性线条和笔墨关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性是我们明显能体会到的,当代中国书法艺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以书入画”这一艺术概念将在绘画艺术中变得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