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数字赋能”:点燃“线上非遗”新体验
——浅谈公共文化馆开展数字非遗线上活动新时尚
2021-03-30黄之琳
黄之琳
(上海市长宁文化艺术中心,上海200050)
一、前言
随着时代变迁,各行各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各种需求也从线下逐步转为线上,尤其是80、90 后的年轻人群,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方式更受他们的青睐。为保证公共文化服务对象不断多元化,服务质量持续优质有效,隶属上海市长宁区文化馆联合总馆(长宁文化艺术中心和长宁民俗文化中心)的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动创新、积极应对,坚持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始终推进非遗传承迭代更新,利用互联网数字技术等“新武器”,把百姓喜闻乐见的“非遗文化”直送到家。
长宁区非遗保护中心早在2017 年就逐步开始举办各类线上非遗教学活动,到2020 年,广大民众对开展线上公共文化活动的需求迅速达到井喷,全国各类线上全民艺术普及项目如雨后春笋般与日俱增。长宁区文化馆联合总馆秉承“弘扬民俗文化,传承民间技艺”的宗旨,通过微信、抖音等多平台、多方位呈现,开展多渠道、多手段的线上民俗非遗体验课程,旨在让越来越多爱“宅家”的市民也能感受到优质有趣的非遗魅力,这对公共文化服务者和非遗保护工作者来说是迫在眉睫的课题。
二、发挥非遗保护基地优势,打造线上优秀讲师团
2020 年间,长宁区非遗保护中心邀请了一批市区级非遗传承人及优秀手工艺人,开展了一系列线上手作课,如非遗项目“面塑”区级传承人张书嘉老师,与民俗中心携手,在微信上推出了系列面塑手工活动。非遗项目“江南传统文人香事”市级传承人吴清老师线上开课,为市民科普古法祛疫避瘟香方及香囊制作,免费提供自制香包材料,亲自示范避瘟香囊的做法,升级祛疫避瘟新技能。
此外,非遗项目“海派撕纸”市级传承人华兴富老师、“西郊农民画”市级传承人胡佩群老师、“蛋雕”区级传承人李亚非老师都是民俗中心优秀讲师团队成员,不定期在线上开展非遗课程教学活动。除了非遗线上教学外,非遗中心还联合技艺精湛的手工艺人开展线上手造课,如曾获奖无数的资深手造讲师、拼布手缝机缝讲师黄颖,开展“一针一线·手造平安果·祈福中华”和“花开万物·旧衣物大改造”等多场线上手工教学活动。
图1 2020 年5 月14 日宋人香事直播课
三、创新机制,打造别开生面的线上“新非遗”
近年来,长宁区文化馆联合总馆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能量意识形态的传播,旨在舒缓群众生活中各种紧张情绪,呈现生活的美好多彩,用非遗文化力量展现精神文明模范形象。长宁非遗中心和青鸢工作室合作,共同举办了“华丽梭编项链套装”团作比赛,赛后进行网上投票。在团作期间,群成员们互相交流取经,取长补短,不因比赛而有所保留,来自天南地北的姐妹们宅在家,通过网络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共创作了86 件梭编作品,在评比过程中,有一个群内互评环节,大家热烈讨论,真诚地为优秀作品点赞。此次活动共有1 万多人参与了评选,通过活动,手造群线上团队很快就积累了一定的口碑。
图2 非遗会客厅
初尝甜头后,青鸢工作室积极响应民俗中心号召,手造群成员在线上开展了一场“一起来做‘平安果’”的手造活动。借“平安”的“平”字,制作了一款法绣苹果,将真心化作手中的“平安”果,一针一线里交织着心中满满的牵挂与虔诚的祝福,千言万语汇成一句“祝平安”。多年来,手造群陆续推出了多场线上手造体验活动,吸引了近千人参与。
四、多渠道、多手段传播非遗文化,开展线上非遗课程
在邀请非遗传承人的同时,非遗中心结合传统文化特色,在微信平台传播节庆节气相关知识,发布廿四节气线上手作活动,如清明时节举办“梨花风起正清明·蝴蝶纷飞忆亲人”手造课、谷雨节气举办“春雨绵绵·雨生百谷”手造课、立夏节气举办“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手造课、小满节气举办“小满将至,小伞准备好了吗”手造课等等,市民可以通过微信号报名,免费参与材料包抽奖,工作人员会组建中奖者微信群,老师则在微信群中进行教学。民俗中心(即非遗中心)于2020 年3 月注册了抖音账号,在“五一”假期举办“炫舞飞铃——大家都来晒”活动,以拍摄短视频的方式组织网友进行空竹“云”比赛,参与者踊跃引起很大反响。截至目前,民俗中心抖音账号共发布作品63 个,所有作品共计获赞4050 个,拥有粉丝超过500 名。抖音线上活动未来也将成为民俗中心“弘扬民俗文化,传承民间技艺”的重要平台。
五、通过网络直播,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呈现非遗文化
2020 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文化服务日”当天,长宁文化馆联合总馆以“文化上海云”为主平台,携手区级非遗传承人吴清老师,开设线上华文讲堂《闻香避疫》。2020 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非遗中心举办非遗会客厅在虹桥香事馆(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中心新虹桥花园分中心)为市民们带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案例展示与讲解。同时举办“丝竹韵·弦外音”民乐推广活动,联动长三角文化艺术“云合作”,以长宁文化云为主平台、上海广播、阿基米德APP、抖音、Bilibili 账号等,以线上直播江南丝竹音乐会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启云上文化惠民活动,为广大市民送上一场“云”赏丝竹的盛宴。2020 年,非遗中心以“云合作”方式,邀请了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江南丝竹音乐演奏团出演音乐会,为活动增添一大亮点。非遗文化直播活动上线后,以更亲民、更开放、更包容的方式助力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让非遗文化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也让非遗技艺在直播间里成为“新晋网红”,焕发生机活力。当非遗文化遇上“直播”,既满足了市民数字文化的需求,又带动了市民关注非遗的热情,使远程观众如同身临活动现场,真切感受非遗文化的博大魅力。直播中,线上非遗课程不仅仅是书上的标识、文字和图片,而是非遗传承人讲解下生动可感的文化体验。“万物皆可直播”的时代,线上非遗课程直播获得了平台方大力支持,实现了内容的有效增值。
图3 2020 年6 月5 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推出广播主题节目线上非遗展声音纪录片《非遗会客厅》
一年来,长宁区非遗保护中心通过公众号共发布信息56则,2000 余人次参与各类数字非遗线上活动。线上传播使非遗文化展现出新活力、新魅力,使非遗活动在数字赋能下迅速转化发展,让非遗保护全方位透出时代特征和传承活力。数字非遗线上活动的开展,使文化馆联合总馆运用公共文化服务手段推进非遗保护工作有了新突破,在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有了新发挥,非遗传承和公共文化数字服务有效结合,进而为丰富非遗旅游资源、开发非遗文旅产品奠定基础。
2021 年新年伊始,长宁文化馆联合总馆将进一步对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提质升级,实现数字服务方式多样普惠,力争在建设“扫码课堂”用手机代替老师,承载多项非遗手工课堂线上教学任务,实现“微信订阅号”和“微信活动群”无缝衔接,开展活动发布、微信预约等“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在全国首个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中心网上平台——“汇文采”(上海长宁站),开设长宁非遗产品和服务项目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