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环境改造背景下社区基础设施处理
——以南昌东湖区大院街道为例
2021-03-30郑美艳
郑美艳
(江西省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 引言
我国城市建设飞速发展,新型社区基础设施配套得到极大改善。然而传统单位制社区却面临种种问题,社区空间狭小,不同单位楼栋多以围墙分割,极大阻碍了同一社区居民的交往与沟通。南昌市东湖区大院街道的七个老旧小区就存在此类问题。论文将分析这七个小区的基础设施问题及优化社区空间设施的相关措施。
2 大院街道社区基础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私搭乱建现象严重
南昌市东湖区的老旧小区建成时间大多在2000年前,本项目的七个社区多建成于八九十年代,房屋性质基本为房改房,部分楼栋为商品房。因早期住宅规划概念较浅,为满足单位职工不同职位的房屋分配,存在搭建不合理现象。大多一楼住户为增加使用面积,在二楼窗户阳台下自行搭建,造成楼栋间公共空间狭小。
2.2 引场地属性楼栋间以围墙分割
因不同单位职工人数不同,人数少的单位往往多个单位合建在一个社区,但为了区分场地的从属,他们往往建造围墙来进行分割。围墙的建造大多占用了消防通道,给安全带来一定隐患。同时,也给居民之间的关系上了一道枷锁,淡漠的邻居之情,给住户们增加了孤独感。
2.3 开放性小区缺乏安保意识
早期小区没有统一规划,出入口较多,给小区带来不安全因素。特别是沿街建造的小区,每个院子有一个入口,给管理带来较大难度。东湖大院街道的贤士一路社区就是典型案例。贤士一路社区在阳明东路与南京西路相交的贤士一路上,共有14栋单元楼,两排单元楼之间含有一个院子,楼栋入口就在院子之间,这就导致贤士一路社区出入口繁多。
南昌市东湖区老旧小区的居民关系淡漠,是由诸多因素导致的。因此,本次改造项目中,改善社区基础设施是一项重要内容。利用硬质及软质景观,创造整洁、美观的社区环境,同时融入地方特色,提升社区文化内涵,改善社区活动空间设施。
3 设计中采取的适当措施
3.1 统一拆除私搭乱建建筑
老城区有不少见缝插针式的建设,布局混乱,朝向及日照间距等难以达到国家标准,缺少成片开发、设施完备、环境优良的居住区。2020年,东湖区对列入改造目标的老旧小区进行统一规划、拆除私搭乱建的建筑,给住宅留有足够空间。本次改造项目中的江纸小区,在拆除完私搭乱建的建筑后,在地下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上重新组织了宅间空间,增加了休闲平台、坐凳,增大了公共活动空间,提高了居民的空间场地参与性。重新解构过去零散的小型绿化,结合停车空间重新组成绿化组团。对社区中心的公共场地进行提升改造,同时放置移动花池提升景观[1]。江纸小区的改造措施极大改善了社区的环境景观,同时,改造内容满足了社区居民对生活的向往,老生活、新需求与新期待,是江纸小区改造宅间空间设施的重点。
3.2 围墙拆除打通消防通道
东湖区公园街道的贤士一路社区,楼栋之间多以围墙阻隔,拆除围墙,打通居民之间的屏障。比如,3号院,两栋6层房屋之间,原有一堵围墙,拆除围墙后,宅间距为18m,长度65m,极大扩展了住宅空间。原住宅间仅有非机动车棚设施,并无其他设施,拆除围墙后,打通消防通道,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前半段划出一部分空间用以停放机动车,入口的后半段设置休闲小广场,广场内布置一4m宽的树池,并在周边安装了几组健身设施。社区入口分为人行通道和车行通道,人行通道与车行通道通过小矮墙分割,小矮墙既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也可以作为社区居民的坐凳。在人行通道一侧,布置公共晾晒杆。改造方案可以让居民在一个空间区域内交往。本地居民与外地居民,老人群体、青年群体与儿童群体混居在一个区域,功能的增多,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人群交往,增加了居民的互动性。
以往老旧小区改造,仅在社区的整洁,基础上进行改造,忽略了社区空间场地的需求。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需求的提高,我们在小区的改造过程中,更应该关注空间的功能性,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以人的尺度、人的活动为出发点,追求优雅、放松、生态、安全并有强烈归属感的景观风貌。小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地方,在空间组织上应考虑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通过景墙等形式划分出若干大小不同的活动空间。在道路、小广场的安排上,还要考虑日常生活的便捷性以及突发事件发生后的防灾、人员疏散等问题,因此景墙建造不应阻碍交通。在社区的空间营造上,尽量减少阻碍不同功能空间自如切换的设施,比如“一刀切”的围墙[2]。社区住宅空间应能自由切换,保障老人小孩的安全,方便社区居民的沟通交谈。
3.3 引进政府主导,社区居民自主管理模式
一场疫情,值得所有规划人去深思。旧改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风貌提升,更需要重点解决安全、适老、和谐、宜居、智慧等核心问题。在国家政策、省内政策的引导下,引入新型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主导,居民自主管理。
通过各类管理模式的实践可以发现,最佳的管理模式是物业公司管理。但是,物业公司管理模式需要居民较强的经济承受能力,在老旧小区中很难应用。因此,老旧小区可引入管理新处方,发挥党建引领优势,夯实社区堡垒基础。引导共享、开放的社区管理形式。该社区管理模式主要由社区来主导,推选出几位居民代表打理社区的公共事务。居民的经济支出便会少很多,只需支付居民代表的劳务费和社区清洁费,这种社区居民自主管理模式可以改善社区居民关系。
在信息化时代,引入智慧社区管理模式,社区居民可在社区平台获得服务,住户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多媒体信息交互,可以为住户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东湖区公园街道的江纸社区共有40栋房子,约1510户,改造计划引入智慧社区管理。社区因两面临水,车行出入口只有一个入口,因此仅需在一个入口处大力改造,利用各种智能技术和方式,整合社区现有的各类服务资源,为社区群众提供商务、娱乐、教育、医护及生活互助等多种便捷服务。车牌登记、人脸识别、快递服务、社区诊所,为居民提供各种生活便利。从应用方向来看,“智慧社区”应实现“以智慧政务提高办事效率,以智慧民生改善人民生活,以智慧家庭打造智能生活,以智慧小区提升社区品质”的目标[3]。
通过以上社区基础设施改善措施,社区形成一股凝聚力,居民之间建立信任感。住宅间的活动场地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特征,是居民除家之外的第二活动场所,每个居民都可以平等自由使用。在社区活动空间,老人、大人带着小孩,三三两两自由攀谈、玩耍,在这过程中,大人之间可互助,小孩之间有玩伴。社区在管理上又能保障一定安全,在社区就可以满足简单的生活需求。实践证明,发挥党建作用,整合各类资源,把各方面的力量激发出来,不断激活社区治理的整体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