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乡旅游的开发策略研究——以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红场镇为例

2021-03-30纪炜燕张燕忠

广东茶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红场茶乡路线

纪炜燕 张燕忠

(汕头市潮汕工夫茶研究所,广东汕头,515041)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及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单一的乡村旅游已经难以满足大众化的需要,而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结合当前形势,如何打造独特的茶乡旅游,唤醒茶乡沉睡资源,激活创业创新动力,成为当前茶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值此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在红色文化的引领下,融茶文化、红色革命老区、绿色田园为一体的文旅产业,为茶乡振兴夯实产业基础、注入精神动力。本文以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红场镇为例,剖析红场镇发展“茶旅一体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茶乡旅游的开发提出相关的针对性策略研究。

1 红场镇基本情况

1.1 著名红色革命老区

汕头市潮南区红场镇是一个纯农山区的革命老区镇,有着光荣的革命史;是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的所在地,这里有闽粤赣边区第一次党代会旧址,还有红场革命旧址、红场红宫、大南山石刻革命标语等3处广东省重点保护革命文物,以及革命烈士纪念碑、红军医院旧址、英雄石洞等3处市(县)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革命家彭湃、徐向前、李富春、古大存、方方、邓发等先后在红场点燃革命烽火[1],为人民解放事业前赴后继。近年,红场镇委镇政府重视红色文化的保护,对革命遗址进行保护、修复和还原,收集整理革命斗争史料和经典红色故事。同时,将党建元素与红色文化紧密融合,致力打造党性教育的“红色阵地”,带动乡村振兴发展[2]。红场公园所在的大溪坝“红色村”2020年被中组部确定为组织振兴建设试点村,今年又入选第二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革命老区在发展中正焕发新生机。

1.2 产茶历史悠久,茶叶种植面积快速增长

红场镇生态环境优越,种茶历史悠久,是汕头市种植面积最大的茶叶专业镇;现有茶叶种植面积7500多亩,年产量可达40万斤,种植农户有1700户,自制作坊33个,茶叶加工厂4个,茶叶专业合作社7个;茶叶产业是红场镇重要的支柱产业。主要种植品种有:白叶单丛、梅占、奇兰、黄旦、鸭屎香、锯朵仔等。

2 红场镇茶乡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不齐全

旅游地交通情况、食宿环境对旅游地游客的承载数量及选择要求具有重要影响。[3]红场地处山区,虽环境优美、四通八达,但目前多为通行不变的山路,少数为平坦的公路,仅支持小型车辆通行,对中大型车辆颇有难度,且道路上没有明确的交通指示牌,带给游客一定程度上交通不便、出行不易的局限性。茶园大多地处偏僻,住宿环境一般,餐饮多为农家特色,多为农户自给自足,少数餐馆距离较远,需乘车出行,因此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进一步导致潜在游客数量下降。

2.2 旅游配套产品相对较粗放,缺乏整体性规划

红场镇现有旅游配套产品多为当地特色农副产品,如:茶叶、蜂蜜、青梅、东京丸等,使用的包装多为通用包装或简易包装,过于单一分散,包装设计缺乏艺术美感,没有明确的红场镇统一标识,主要经营为合作社或个人销售;这样的旅游产品无标签标识,属于不规范产品,降低游客的购买欲,后续的服务投诉也会相对较多。红场镇缺乏整体性的旅游产品规划,对于旅游的附加值提升有很大的影响。

2.3 形式过于单一,缺乏文化元素的融入

目前红场现有旅游路线为红色革命观光游览之旅,以红色革命根据地作为主体路线,参观红场公园、大南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红军医院、英雄石洞等,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传输给广大游客。路线具有一定的宣传意义,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游客的年龄阶层。整体形式过于单一,全路线的红色文化显得旅游路线规划过于严肃拘谨,不利于后续的可持续性发展。

3 红场镇茶旅的可持续性发展策略

3.1 优化红场交通

交通优化主要依靠交通道路优化及交通设施优化。[3]从红场当前现状观察,针对性对茶旅路线所涉及道路优先优化,由凹凸不平的山路改为平坦宽阔的公路,考虑承重,如何设定足以支撑大型车辆的来往行驶。在红场各个路口陈设道路指示牌,便于引导外来游客;同时增设茶旅线路专用观光缆车或专线公交,接送来往游客到达指定观光地点,专车专送,全心全意服务游客,解决交通引起的迷路、塞车等问题,更好地保障其交通安全,进一步提高红场整体交通质量。[3]

3.2 绿色生态发展与红色文化相结合融入茶园建设

茶园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2021年,汕头市潮南区红场镇申报的“追寻红色足迹,品味工夫茶香”红场文化茶旅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百条红色茶乡旅游精品路线”。作为红色茶乡旅游路线,完善茶园景观设施更是刻不容缓。红色领航,绿色发展,2021年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建议茶园景观增设红色元素,如悬挂红色丝带、设立红色茶乡绿色茶园打卡点等,挖掘更多红色文化融入到茶园建设中,通过红色基因与绿色茶园结合,进一步宣传红场红色旅游线路,贴合其红色茶乡精品路线要求。与此同时,茶园的生态环境要求各农户一起用心打理,保持茶园的绿色生命力,杜绝乱扔乱放现象,营造绿色环保茶园环境,通过茶园景观设施营造及茶园环境管理,邀请专家点评,针对性提出改进意见,评选出的最佳茶园将作为红色茶旅线路的指定观光茶园。以赛促长,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让茶农用心管理茶园,红场茶园环境整体提升,有效促进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

3.3 重视茶旅游客的多样化、系统化体验

对于游客来说,他们旅游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如何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是红色茶旅路线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4]依托红色革命游览路线,融入茶文化元素,使严谨的旅游路线增添一丝趣味性。红色茶旅项目中,除去革命根据地遗址的观光学习外,增设茶园观光,感受当地的新鲜空气,体验采茶的乐趣;带领游客参观茶叶加工工厂,设置一些包括摇青、揉捻等在内简单操作的制茶步骤,以满足游客对制茶的基础认知;[5]还可以通过毛茶初步挑选,体验传统枕头包包茶法的乐趣,在一挑一捡中感受我们所喝到的茶叶的来之不易。进一步结合潮汕地区当地的饮茶风俗,聘请专业茶艺老师讲解潮汕工夫茶文化,体验工夫茶茶艺,全方位了解茶叶由种植、加工、挑选、包装、品饮等独特性、多样化的全过程,让游客能切身体会和系统化地感受红色茶旅的魅力,更好地寓教于乐,将红色文化与绿色文化有机结合,高效促进当地茶产业的进步与发展。

3.4 成立茶叶行业协会,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红场镇茶叶多为当地的山茶及少数单丛茶,均为茶农种植,自给自足,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因此游客所买到的茶叶“各有特色”。为确保当地茶叶品质、建议设立茶叶行业协会,通过协会聘请专业的茶叶专家、顾问,制定红场山茶的统一生产标准及审评标准,开展不定期的茶叶竞赛评比,发挥良性竞争优势,促使茶农对自身茶叶品质更为严格要求,推动当地茶产业积极发展;同时开展茶叶加工讲座,提升茶农对茶叶的认知,邀请专家深入茶厂加工指导,规范、统一生产标准,形成红场山茶的链条式发展效应,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推动茶叶价值提升,将符合生产标准、满足市场需求的高品质茶叶选择为红色茶旅指定茶产品,保障其茶产品质量,对当地茶产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3.5 茶旅视觉符号系统的设计,统一规划红场镇茶叶产品商标

作为红色茶旅路线中起关键因素的茶产品,其产品包装设计、营销模式应有独特的代表性及统一化的标准要求。红色茶旅的每个环节环环相扣、相辅相成,设计一款专用的茶旅视觉符号系统,统一的红场镇茶叶产品商标对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入选红色茶旅路线的茶产品进行严格把关,冠以统一的红场茶叶产品标志,明确的销售信息及渠道,规范的视觉符号给人以红场形象化的塑造,同时利于后期游客的满意回购。未入选红色茶旅路线的茶产品要求他们进一步对产品规格细致提升,整体规划红场镇茶旅视觉符号系统,能够更便捷宣传红色茶旅及特色产业链。

3.6 利用多元化营销策略,扩大知名度

茶乡旅游要发展,离不开对资源与特色优势的宣传[5]。红色茶旅中既有红色革命根据地遗址参观学习,更有绿色茶产业的元素魅力。在茶乡旅游宣传策略中,采用多元化营销策略,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一步扩大营销的覆盖范围与传播效率。[3]传统方面,利用地方媒体进行对当地茶产业、茶文化的宣传,如汕头今日视线、潮南电视台等频道播出的与茶文化相关专题项目;新媒体方面,通过邀请茶叶形象大使,拍摄红场专题宣传片,进一步通过互联网平台快速传播推广。同时开设一个专属红色茶旅网站,将每期活动及茶乡旅游其他特色产品元素融入,带动其他产业链发展,让潜在游客有更加全面了解红场镇旅游景点的平台,同时通过互动收集游客对茶旅后期的反馈加以改进,更好地促进红色茶乡可持续性发展。

3.7 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政民配合,进一步推动茶旅产业完善

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我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大战略。政府在茶旅开发中充当着主力军的作用,为茶旅产业开发和其他产业链条搭建桥梁,带动茶产业和服务业等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大力发展茶产业,离不开政民之间的相互配合,只有政府统筹全局、百姓积极配合实施,才能进一步推动茶旅产业完善,促进乡村振兴。

结语

综上所述,在茶乡旅游的开发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茶乡旅游模式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同时要重视推动茶旅的多元化、统一化、定制化发展。[3]同时为了茶乡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发展,更好地融合茶产业与旅游产业,以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以国家政策方针为指导,[5]并在此基础上与交通优化、生态管理、视觉符号设计、营销策略等多个方面做出努力,才能真正促进茶旅开发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从而推动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红场茶乡路线
最优路线
『原路返回』找路线
红场的名字有什么来历
茶乡飞歌
请到布依茶乡来
余海燕:茶乡飞出的“领头雁”
画路线
俄罗斯红场阅兵
俄罗斯红场阅兵
“苏联红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