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运用

2021-03-30王丽萍王东铭张跃鸣徐明扬秦芸桦

现代食品 2021年16期
关键词:致病菌同位素探针

◎ 王丽萍,王东铭,张跃鸣,徐明扬,秦芸桦

(浙江公正检验中心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305)

近年来,我国市场上的食品种类越来越多,满足了人们各种食用要求,但食品市场的爆发也带来了食品安全威胁,给行业监管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日渐重视,各个食品生产厂家在食品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加强食品安全检测,通过微生物检测等技术对食品进行全面把关,判定食品是否存在安全问题,实现规范、安全生产,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1 食品微生物检测内容

1.1 食品污染程度检测

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利用微生物检测技术开展安全检测时,应重视食品污染程度检测。菌落总数是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如培养基、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等)培养后,所得每g或每mL检样中形成的微生物菌落总数,是判定食品污染程度的标志。大肠菌群是在一定培养条件下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需氧和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针对这一检测内容,一般可采用MPN法和VRBA平板计数法,可以根据检测结果来分析食品粪便的污染程度,获得准确的食品安全性评价结果[1]。

1.2 食品内的致病菌检测

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食品中微生物的限量值,一旦超出了这一限量值,食品安全将难以保障。在开展食品安全检测时,除了要进行污染程度的检测,更需要进行致病菌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并非只有一种,在开展检测工作时要根据致病菌类型来进行检测方法的选择,比如,很多食品在检测时,都会将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作为重点的致病菌检测对象。我国食品中沙门氏菌的限量值为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限量值为n=5,c=1,m=100,M=1 000,即同一批次的5个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含量≤100 CFU·g-1,或有1个样品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含量在100~1 000 CFU·g-1,则该批次样品合格;若有1个以上样品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含量在100~1 000 CFU·g-1或有任一样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含量大于1 000 CFU·g-1,该批次样品不合格。虽然国家标准对食品中的蜡样芽胞杆菌未作要求,但当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总量处于108~109CFU·g-1时,也可能出现食物中毒。因此,任何类型的食品安全检测中,都要重视致病菌检测。

2 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2.1 基因探针技术

基因探针技术属于微生物检测技术中的一种,是利用同位素、生物素等来进行已知序列核苷酸的检测。其检测实现了分子杂交技术与目的基因的高度结合,在二者高度结合的条件下,也就同步产生了杂交信号,借助于这些信号就可以进行相应的基因识别。根据当下的技术发展现状,基因探针技术下的基因探针标记尤为重要,具体包含了同位素标记和非同位素标记两种方法。使用同位素标记方法,特异性相对突出,可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信息,但同位素标记检测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表现为:当进行同位素标记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放射性污染,这些污染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较大;同位素基因探针下的半衰期相对较短,需在检测的同时进行对应的安全处理;紫外线照射后极易出现分解现象,干扰正常的检测工作;标本中的内源性生物蛋白质与其他糖蛋白可能会导致背景加深、非特异性反应[2]。而非同位素标记却恰好可以解决同位素标记中的这些问题,在利用基因探针技术开展检测工作时,可根据检测对象的特点选择标记的类型。

2.2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当下的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开展时,基因探针技术的应用范围广,但使用该技术开展检测工作时,每检测一种菌就需要一种探针,虽存在检测效率方面的优势,但因为检测量大,需要对大量的样品进行培养,样品培养增大了检测处理难度,使其推广应用存在一定的限制。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的出现突破了样品培养的限制,可经由扩增DNA或者增加检测样品中的核苷酸片段来获得对应的检测结果,其检测的技术原理为:在加热处理下,双链DNA可被裂解为两条单链DNA,形成DNA聚合酶模板,在此基础上进入降温处理环节,将前期所得到的核苷酸引物与DNA分子的互补序列依次实施退火和升温处理,在这些处理工序下,酶促延伸引物和DNA可以直接配对形成新的模板,最后开展多次加热处理,进入退火与延伸的循环阶段。通常情况下,退火温度越高,扩增的特异性越理想,所合成的DNA片段越大,也就意味着在合成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时间。在每一次循环流程结束后,靶向DNA可扩增一倍,在循环40次以后基本可达到100万倍的扩增目标。在扩增结束以后,经由凝胶电泳、紫外核酸检测仪来进行DNA扩增结果的全面检测,得到相应的检测结果。

2.3 生物传感器技术

在利用生物传感器技术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时,为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需将抗体、核酸、多糖化合物等生物受体复合物与物理化学传感器进行有效连接,这些不同要素相互连接后,抗原与抗体之间会发生明显的相互作用,对特异性生物情况进行观测就可识别异常情况。复杂样品的生物光谱、过敏反应等可利用生物传感器技术来判断;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可确定微生物种类、耐药性等信息[3]。目前,很多生物传感器都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如发酵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细胞传感器等,在未来的生物传感器技术发展中,应加大在微生物敏感性方面的技术创新。

2.4 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也十分有效,被称为DNA微阵列技术,在利用这一技术开展相应的检测工作时,需构建对应的微点阵列,该阵列是在预定位置上固定的固相载体上的多个核酸分子所形成的,这些核酸分子的面积非常小。在食品安全检测中,要发挥生物芯片技术的优势,需进行核酸片段的标记,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确保互补核酸片段可以与载体上的核酸分子进一步杂交,经由所配备的芯片阅读仪,可在对杂交信号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关于食品安全的对应结果[4]。从本质来看,生物芯片技术为杂交技术,这一技术具有高度的集成化特征,克服了传统杂交技术在检测方面的诸多限制,虽然具有自动化的特点,但因为芯片制作和样品标记中需注意的要点较多,使其在一些食品安全检测时存在一定的限制。

2.5 免疫学技术

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免疫学技术包含了多种的技术,主要包括以下2种:①免疫荧光技术。在抗原或者抗体上进行具有荧光的色素标记,而这些色素不会对该抗原或者抗体产生任何的干扰,在标记以后,这些色素就会与对应的抗原或者抗体进行有效结合,利用荧光显微镜就可以进行特异性荧光反应的观测。沙门氏菌、葡萄菌毒素、单核细胞李斯特氏菌等的检测中,免疫荧光技术的优势较明显。此技术虽具有检测速率高的优势,但操作流程繁多。②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在固相载体上进行抗体或者抗原的吸附,随后开展免疫酶染色,底物染色以后,对有色底物开展定量化分析,就可以得到待测物质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技术结合了免疫荧光与放射免疫的优势,兼具高效性、可定量分析、标记物稳定方面的优势,在杂色曲霉、白地霉等的检测中十分有效。

2.6 生理生化产物检测技术

生物生化产物检测技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技术:①电阻抗技术。细菌处于不断生长的阶段,大分子物质可逐步在此过程中降解为活跃带电小分子,经由对阻抗电变化微弱程度的检测,就可以获得关于细菌数量的信息。这一检测技术灵活性高,便捷性强。②微热量技术。细菌在生长时伴随着一定的热量产生,通过对热量变化规律的掌握,就可以进行细菌的识别与鉴定,因为不同类型的细菌在生长时产生的热量也有各自的特点,利用这一检测技术的成本投入较低,可在短时间内快速得出检测结果[5]。③放射检测法。细菌生长时,碳水化合物可被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对碳水化合物分子进行放射性标记后,直接通过对细菌生长阶段的二氧化碳检测,就可以得到细菌检测结果。

2.7 现代化仪器检测技术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日渐关注,很多现代化检测仪器逐步被应用到了检测工作中,主要为:①红外线光谱检测技术。对致病菌进行近红外光谱的扫描,获得细胞壁的组成成分、生物分子结构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分离出致病菌的特异性光谱带,建立细菌红外光谱数据库,通过检索数据库的方式快速得到食品中致病菌信息。②流动细胞技术。借助于流式细胞仪来完成对致病菌的细胞悬液的检测,所得到的荧光浓度与DNA片段的大小有着一定的关系,实现致病菌绝对计数。

3 结语

当下食品行业虽发展迅速,但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国家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投入刺激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微生物检测技术的类型多样,技术先进性明显,为利用微生物检测技术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应根据食品特性来进行对应的检测技术选择和应用。

猜你喜欢

致病菌同位素探针
SSEL结合多重PCR同时快速检测生菜中4种食源性致病菌
多通道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鉴定MRSA方法的建立
食品中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探讨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检测
深空探测用同位素电源的研究进展
透射电子显微镜中的扫描探针装置
《同位素》(季刊)2015年征订通知
硼同位素分离工艺与生产技术
稳定同位素氘标记苏丹红I的同位素丰度和化学纯度分析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29921—2013)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