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早期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2021-03-30佟才鑫
佟才鑫
(本溪市林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本溪 117000)
落叶松从苗期到成林的生长过程中都受各种病虫的侵害,在苗期如果感染立枯病,造成大面积毁床,立枯病的分布很广,结合东北地区各主要苗圃的调查,所有培育落叶松苗的苗圃都发生过该病,只有轻重程度不同而已。由于落叶松早期立枯病的发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对它的防治措施也需要采取多样的综合措施,其中主要的防治措施应虫加强苗圃的经营管理和药剂处理着手。就是从寄主、病原及环境条件三方面考虑问题。管理得当就可以控制发病,且使寄主生育强壮,病菌不易侵入。在加上药剂的抑制和消灭病菌,一般可以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1-4]。
1 育苗的技术措施
加强苗圃的经营管理应从苗圃的选地开始,根据病害的流行条件,避免使用潮湿、粘重、排水不良、碱性或偏碱性土壤育苗;不选用之前耕作马铃薯、棉花、玉米和蔬菜的土地,施肥均匀以免局部可溶性盐类太多烧伤幼苗引起生理性立枯病,播种时复盖的草,撤除应当及时,这也后利于幼苗的生育。介绍几种与防治立枯病有密切关系的育苗技术措施。
1.1 种子雪藏与秋播
种子经雪藏处理后再于播种前进行混沙催芽后,出苗快且出苗整齐,因此减少种子在土内萌动的时间,也就减少病害的感染机会,发病轻。秋播的种子,同样经过雪藏后,比春播者发病轻,甚至比雪藏的种子出土更快,幼苗生长十分健壮,是有价值和值得推广的育苗技术措施。短针叶的针叶树种感病轻的原因,由于发芽快,出土早,使幼苗得到早期生长之故,所有得出结论,秋播、雪藏的种子,出芽快,病害轻,但是秋播一定要注意鼠害。
1.2 全光育苗
通过东北地区先进苗圃全面使用全光育苗后,全光育苗不但节省遮阴所需要的物力人力,对健壮的苗木防治病虫害更有积极的意义,根据调查秋播全光者比同样秋播遮阴者,发病率低,或春播全光者比同样春播遮阴者发病率低,遮阴过久者,立枯病发生更为严重,说明全光育苗可以健苗防病。
2 药剂处理
关于松苗立枯病药剂防治工作,根据不同文献的记录,使用药剂的种类及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结合试验结果认为药剂拌种及福尔马林消毒种子对立枯病的防治效果不大。由于立枯病菌对系土壤习居菌,分布普遍且数量甚多,立枯病发生的时期又长,局部的消毒,难免会严重感染,所以效果不好。特此介绍防治较为有效的药剂处理。
2.1 五氯硝基苯
五氯硝基苯是一种防治土壤中丝核菌的有效药剂,全国大批量生产,结合我场对药效生产示范试验,获得较好的效果,使用上无论是播种时药土处理和发病时期的喷洒药物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发病时喷洒药物最为安全。药土用药不均匀时常影响幼苗生长,推迟了齐苗时间。药剂用量以4~5 g/m2为佳。五氯硝基苯能防治丝核菌立枯病的发生,不能防治腐霉菌和镰刀菌立枯病的发生。通过对我场分离五氯硝基苯处理区的病苗,分离出来的都是腐霉菌和镰刀菌,根本没有丝核菌,证明防治丝核菌立枯病是完全有效的,对其他两种菌则无此效果。但是目前东北地区立枯病的主要病原菌就是丝核菌,所以防治效果还是非常显著。如果要防治其他两种病原菌则必须要与其他药剂混合使用。
2.2 五氯硝基苯、什来特和沸尔天复配
分别使用五氯硝基苯4 g/m2,什来特4 g/m2和沸尔天2 g/m2用量混合起来,播种时与细土混合起来作为复土,或者以五氯硝基苯4 g/m2,什来特2 g/m2和沸尔天3 g/m2用量作为复土,其防治效果优于单独使用五氯硝基苯。因此在立枯病防治上,采取使用五氯硝基苯为主的药剂进行复配后混合使用,是今后药剂防治立枯病的主要途径。
2.3 波尔多液+赛力散混合剂
使用波尔多液+赛力散混合剂消毒土壤的办法,是国家林科院首选试用的防治措施。处理的方法是在播种前3~5天,在土壤中施入赛力散1 g/m2,混土施入土地中,然后于播种复土后再用1 g/m2的波尔多液按照2.5 kg/m2的剂量喷洒床面,在东北地区对防治黑松、落叶松、樟子松和红松等松科植物均具有良好的防治功效,单独使用波尔多液则效果不佳。应用波尔多液+赛力散混合剂初期的防治效果较好,因为其持久性较差,所有后期的效果不好,尤其是雨季的年份效果更差。
2.4 明矾(硫酸铅)
使用明矾作业是我东北地区沿用已久的苗床土壤消毒剂,通过使用结果证明,在种子播种后连续喷洒土壤2~3次,结合4年的实验数据证明,对落叶松、樟子松和黑松等立枯病具有极其明显的防治功效。通过使用3次后效果尤为明显,每次用量按照5%的溶液喷洒用量为4.5 kg/m2,经过消毒后的土壤,pH值有所降低,逐渐趋于酸性。明矾除可以降低发病率外,对寄主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经明矾处理过的幼苗色泽鲜绿,幼茎也较为健壮,如果将明矾磨成粉末撒入土中,也有同样效果,但是应该分次施入,不宜一次完成。用明矾防治立枯病的主要问题是施用量过高,成本较高。
3 结论
以上各种有效药剂中以五氯硝基苯、与五氯硝基苯为主的混合剂防治效果最为明显,但是由于各地的土壤性质不同,管理技术不一,各地效果也略有不同。